首页 理论教育 堵与疏的辩证法

堵与疏的辩证法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邙山骆驼峰的主峰之上,大禹塑像以他非凡的气势屹立于天地山河之间。塑像坐西朝东,面向黄河及东部平原。“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最有哲学意义的是大禹治水的方法。”郑老师的阐述让大禹治水有了哲学的高度。姚老师很高兴自己的学生能够引用平时所学的古文来论证观点,“疏导不仅是一种治水的技术方法,也成了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建国的政治宗旨,形成了古代东方文明的象征。”

河南邙山骆驼峰的主峰之上,大禹塑像以他非凡的气势屹立于天地山河之间。塑像高10米,重150吨,以钢筋混凝土铸塑。塑像坐西朝东,面向黄河及东部平原。

众人奔到塑像前,擦一把汗,再仰头看大禹。只见大禹头戴斗笠,粗衣布履,右手握耒,左手挥扬,指向前方,仿佛在号召人民治理洪水,又像是指向极远处的黄河入海处,似乎在命令黄河水按人们的意志东流入海,不要再为害人类。整个塑像朴实庄重,充满智能和力量。

塑像底座由粗麻石砌成,正中嵌有一碑,镌刻八个大字。

“美哉禹功,名德远矣。”王迪大声地读出来。

“昨天在黄帝陵是张翔同学讲的仓颉造字的故事,现在我们就请王迪同学来讲述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吧!”姚老师提议。

同学们都鼓掌表示赞同,于是王迪开始用浑厚的声音来讲述这个动情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黄河一带经常发生特大的洪水。洪水冲垮了房屋,淹没了田地,还淹死了许多人。为了解除群众的疾苦,尧与各部落首领共同商议治理洪水的事情。大家推举一个叫鲧的人来担当这一重任。鲧治水采取的是用石块和泥土筑坎挡水的办法。结果洪水排不出去,就往上猛涨,于是只好再加高堤坝。结果堤坝越高,水越涨;水越涨,堤坝越高。洪水只要突破一个缺口,便破笼而出,不可收拾。结果鲧治水9年,弄得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命令舜去检查鲧的治水工作。舜看到鲧治水无功,就放逐并赐死了鲧。舜接着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讲到这里,王迪掏出水瓶咕噜咕噜喝了一大口,像是要为黄河分点儿洪。

“禹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的治水方法为‘疏导’。大禹带着一批忠诚的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经历了无数风险,足迹遍及九州大地。为了治水,大禹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带着治水的人们,疏导了九条河道,劈开了九座大山,修治了九个大湖,筑起了无数堤坝。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洪水终于被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海,再也不为害人民了。”

王迪同学带有表情的讲述赢得了同学们以及其他游览者的阵阵掌声。

“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最有哲学意义的是大禹治水的方法。”郑老师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大禹治理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了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后世的孟子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他不是用人工的力量执意与大自然对抗,而是因势利导,顺乎自然,给洪水寻找出路,他采用的战略部署是‘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设法将各路洪水导进长江,排入大海。”

郑老师的引经据典使得王迪同学讲述的故事更有历史的成分。

“大禹治水的思维方法,缔造了中国人与天地自然的奋斗之道。大禹创立的以疏导为主体的治水方法体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文明模式。这一思想,与远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人们经过抗洪治水的历史经历,正视人类自身力量,认识到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郑老师的阐述让大禹治水有了哲学的高度。

“这一思想把我们的民族历史引入理性发展的道路。像‘因势利导’‘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等词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姚老师的语文特色显露了出来。

“我想起了《召公谏厉王弭谤》里的话。”周婧雨背诵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说得很好!”姚老师很高兴自己的学生能够引用平时所学的古文来论证观点,“疏导不仅是一种治水的技术方法,也成了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建国的政治宗旨,形成了古代东方文明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