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堵杂村的“蝶变”故事

堵杂村的“蝶变”故事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亚兵堵杂村——“隐藏”在云南省师宗县雄壁镇西南方向,坐落于海拔约2065米的半山坡上。比如,生于斯,长于斯的彝族汉子张建培,就是其中一个鲜活的主角——堵杂村,“蝶变”前的那些痛蓝天、白云、大地、山村、炊烟,交相辉映。这幅山村“水墨画”,是堵杂村“华丽蜕变”后的今天。他见证了堵杂村数十年的变迁与蜕变。张建培,所做的一切,超越了一个“村长”的全部职责。堵杂村的“癞龙”传说,是一个传奇故事。
堵杂村的“蝶变”故事_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张亚兵

堵杂村——“隐藏”在云南省师宗县雄壁镇西南方向,坐落于海拔约2065米的半山坡上。村里彝汉一家亲,混居有300多户人家,彝族人口比例为全村总人口的30%。

在堵杂村的历史延伸中,曾经生长在这里的村民,无不经历了许多的艰辛与困苦。

上世纪90年代,一次关于“迁移”的命题,成为堵杂村具有转折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事实证明,这是堵杂村的一次“华丽转身”,转身赢得巨变,巨变涉及新堵杂村民居重建、通路再造、深山引水、文化溯源等。迁移中,堵杂村质朴、善良的民族人性,团结、勇敢的民族风貌,显得光彩、夺目。比如,生于斯,长于斯的彝族汉子张建培,就是其中一个鲜活的主角——

堵杂村,“蝶变”前的那些痛

蓝天、白云、大地、山村、炊烟,交相辉映。

田地里,一排排堆放整齐的包谷草垛子,如身着“黄金甲”的士兵在等待检阅,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挤满了新民居的横梁,一串串油红的辣椒挂在房前……

这幅山村“水墨画”,是堵杂村“华丽蜕变”后的今天。

回忆起曾经的堵杂村,60岁的村民陈小贵感慨颇深。他见证了堵杂村数十年的变迁与蜕变。

“以前,在老寨子那边的时候,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上世纪70年代,村子有300来户人家,80%以上的住房是茅草房。吃水难、出行难、收入低是村里长期存在的大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堵杂村集结了成百上千人在这里开采煤炭。

村民小组副组长李华良说,“那时候,整个沟里都是烧煤的,山沟的上空被火光映得通红,黑夜里,根本不用担心看不到路”。

“零散、小规模的私挖乱采埋下了祸根。”

渐渐地,堵杂村出现了山体滑坡、地基塌陷、民房倒塌……

原来仅有的三处水源,渐渐地消失了,村民用水陷入艰难之中。

那时,村民每天在地里干活回家后,还得赶着牛车到数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去拉水。

雨天,土路,湿滑,泥潭,堵杂村村民出行,难如“上青天”。

陈小贵说,每到下雨天,拉煤的汽车会困在泥塘里,尤其是雨季,大车都没办法通行,牛车更是想都别想。

“种地离村子都比较远,村民每天都是天不亮就上山干活。比如,运肥料、拉粮食,要是遇到下大雨,牛车经常陷在泥塘里,只能把牛拉回家去,天晴路干后,再去拉回牛车。”

随着居住环境的急剧恶化,堵杂村成了一个“烫手山芋”,村里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担当村长,村民心中充满迷茫、失望。

村组长,为村民幸福而来

下井挖煤、搞运输、卖煤炭、开煤矿、开桑拿、办砖厂……

吃不饱、穿不暖、少年丧父、青年丧妻,得肺结核,肺有洞……

为村民要政策、跑资金、争项目,为村子修路、引水、盖学校、建文化广场…

张建培,干过的工种不少,经历的磨难太多。

张建培,所做的一切,超越了一个“村长”的全部职责。

2008年,因长期的操劳,张建培患上了肺结核,手术后,胆没了,肺上留下一个洞。按照医生的治疗意见,他本来该在医院里面住上两年左右。

但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张建培再也放不下村里的工作,他回到了堵杂村。

回村后,他每个星期到安宁跑一趟,把针水取回来自己输液。3年过去了,张建培手上四处是输液留下的红褐色痕迹。

如今,张建培每天都是药不离身。

时间回到1995年,当时在广大村民的一致要求下,张建培当上了堵杂村的村长,开始了他为村民到处奔波的生涯。

1997年,张建培千方百计向上级政府请示、报告,解决了当时因为地质滑坡下沉的33户村民的住房搬迁问题。今天,33户排列整齐、户型统一、青瓦白墙的新房子坐落在村子中央,成为堵杂村一道靓丽风景。

堵杂村小组副组长李永平向记者说,“这33户是村里相对困难的农户,房子从建设到入住,每户仅自出2000多元。在建设过程中,张建培调动自己砖厂的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免费为33户搬迁困难户平地基、挖基坑。”

2005年,张建培又争取到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项目,村民陆续从老村子搬迁到了新址。

新家建起来了,但是路还是不通,看着泥泞不堪的进村道路,张建培从自己的厂里调来了挖机、推土机投工投劳开始修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打通了约6米宽,近3公里长的进村水泥路。

2010年,张建培还带头出资1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新学校,使得村里的孩子走出危房,进入到干净、明亮的新教室读书

2011年,张建培又带头拿出10万元,开始在村里建设一个民族文化广场。

……

在村民眼中,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被张建培变成了现实。

有村民帮忙估算过张建培的公益投入,在他当村长的这些年里,只是村民们有印象、能算出来的就有将近300万。

泉水,来自大山深沟处

“以前,村民饮水很艰难。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了。”村民李红林说。

堵杂村如何突破饮水这一历史性难题?

2011年11月1日傍晚,笔者深入实地观察了堵杂村的自来水工程建设情况。

从堵杂村新村出发,3.0排量越野车在山头缓慢“爬行”,颠簸了近4公里的山路,翻过四个山头才到达山沟深处的水源地。

“为了修这个自来水,张建培向上级部门争取饮水项目资金30余万元,他自己又前后投入45万元。”李永平说。

张建培说,“修这个水池造价太高了,历时半年,工程结束后简单算了一下,修抽水房、建水池的砖块单价高达8元每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山高路陡,下雨天,拉砖、水泥的车辆就无法正常运输,整个过程运输成本高,持续时间长。”

“为了这点水,人家建培操了多少心,贴了多少钱,不是他么我们根本就吃不上这个水啦!”71岁的陈大妈说。

接着,陈大妈讲述了堵杂村的一个传说,以前在老寨子出水量最大的龙潭里有一条“癞龙”,后来由于煤炭的过度开采,环境破坏严重,于是“癞龙”生气就跑了,最后水也干枯了。

堵杂村的“癞龙”传说,是一个传奇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堵杂村每家每户院子里接通的自来水,才是“真龙”,村民们长途跋涉到山沟沟拉水和洗衣服的历史已终结。

今天,在堵杂村每家的院子里,只要打开水龙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水声伴着笑声,村民们心里的幸福比蜜甜。

新学堂,琅琅读书声应晨曦

深秋清晨,堵杂村小学课堂传出琅琅读书声,犹如晨曦,传播着新的希望……

在张建培心目中,读书就是教育,村里的孩子不能没有文化。

张建培说,“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回家。”

“多年来,自己经历过失败,正是由于没有读好书,时至今日,自己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

2008年,张建培带头拿出10万元启动资金,同时又向上级部门争取到38.9万元项目资金,为村里建上了新校舍。为了建好学校,他总共投入现金17.6万元。

施工期间,张建培再次将厂里的挖掘机、推土机免费提供给建校工程使用。

在新学校办公室里,学校负责人赵智法老师讲述了学校的变化:“以前在老学校的时候,学校破旧,还会漏雨,没有围墙社会打扰也比较多。很多学生上学路程远,上学迟到是常事,整体成绩也都不理想。”

“现在新学校就不一样了,教学环境好了,教室宽敞明亮,学生上学迟到现象也很少见,学习成绩整体都在提高。老师住的宿舍是新盖的小平房,整体条件和以前比起来改变太大了。”

刚上一年级的7岁小姑娘李海月,红扑扑的脸蛋上堆满了笑容。她笑眯眯的告诉笔者,她家离学校很近,在新学校读书很开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