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话剧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冲撞与交流

浅谈话剧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冲撞与交流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话剧是“五四”时期传入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综合艺术,电视艺术则是新兴的艺术门类。话剧在电视艺术洪水般的冲击下自然在劫难逃。电视艺术对话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它一方面瓦解话剧演员队伍,另一方面,它夺走了大批观众。电视剧严格说就是话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接着登台亮相的是小剧场话剧。小剧场话剧更贴近观众,更贴近生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话剧是“五四”时期传入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综合艺术,电视艺术则是新兴的艺术门类。20世纪30年代电视艺术登上舞台后,各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撞击。而在诸门类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像话剧那样最直接地感受到电视的威胁。从某种角度说,电视曾一度扼住了话剧的喉咙,使其真正感受到生存的危机。

在历史上,话剧有自己的辉煌鼎盛时期,《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塞罗》、《玩偶之家》等一批不朽剧作曾使话剧艺术在诸门类表演艺术中处于霸主地位。莎士比亚、易卜生、曹禺等一大批杰出剧作家的名字铸在了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上。

话剧遇到麻烦始自19世纪末,那时新奇的电影诞生了。它消解了话剧的巨大声威和影响,夺走了相当一批观众。然而电影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如片源限制和缺失了观众与演员直接接触的剧场性等,使话剧依然葆有自己的剧场和观众。话剧与电影并行不悖地发展,这一点在中国艺术舞台上表现最明显。

话剧与电影几乎都是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的。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电影的进入并没有对痴心文明戏的艺术家产生多大影响。30年代,曹禺先后创作了《雷雨》、《日出》等不朽剧作,郭沫若《棠棣之花》、吴祖光《风雪夜归人》等话剧在搬上舞台时都曾产生轰动效果,周恩来曾七次看过《风雪夜归人》的演出。这种情况一直绵延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配合政治运动,教育人民群众,话剧总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它在都市拥有大批青年观众,更使其在各门类艺术中举足轻重。

就我国来说,话剧艺术遇到的最大麻烦始于80年代电视普及走红之后。从那时开始,电视事业高速发展,到1994年,我国已有两亿多台电视机,电视剧年产量达六千多集。这一姐妹艺术眨眼间崛起了,话剧发觉自己有了强劲的对手,受到挑战。

电视艺术除了具有电影的逼真性、蒙太奇等之外,其独有的特长是观众欣赏的方便和随意性。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电视剧、电视艺术片和其他电视文艺节目。这些优长都是话剧艺术所不具备的,是话剧的短处。话剧在电视艺术洪水般的冲击下自然在劫难逃。电视艺术对话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它一方面瓦解话剧演员队伍,另一方面,它夺走了大批观众。电视剧的生产量大,市场需求量更大,电视界自身力量根本无法胜任,同时由于技术的改进和经费较少,所以在巨大市场面前,话剧演员几乎都被拉进电视剧创作的队伍里。话剧的萧条、电视的红火,使许多话剧演员不得不争上荧屏。最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话剧院团不得不弃主业奔副业,停下话剧演出,干起了排演电视剧的行当;一大批优秀话剧演员脱离话剧界,跻身影视界,成为电视艺术界的骨干力量。各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和电视台,相当一批中坚力量来自话剧界。同时,电视艺术拉走了话剧原有的热心观众。电视艺术是家庭艺术,观众不用出家门就能欣赏到精彩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既方便又舒适。在这种情况下谁又愿顶风冒雪跑到剧场观看话剧演出呢?观众的流失对话剧艺术的打击是沉重的,辛辛苦苦编导的一台话剧,拿到剧场演出却卖不出票去,甚至赠票也观者廖廖。一种艺术形式最担忧的不是创作人员的减少,而是读者和观众的减少。一个没有读者和观众的艺术形式,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电视艺术的冲击下,一些著名话剧演员曾拒演过电视剧,有的人甚至不看电视剧,与此同时,电视界的好心人也力图挽救话剧艺术于水火之中。他们曾在电视上有计划地播出过话剧,然而他们恰恰忽略了话剧最有魅力的剧场性——观众与演员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被无情剥夺了,所以失败的结局从策划之初就已经注定了。

那么,在电视艺术声威显赫的时代,话剧艺术是不是就走投无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经过交锋和冲撞,话剧界开始冷静下来,重新认识电视艺术与话剧艺术的所长和所短,重新寻找和确立话剧的艺术定位

其实,电视艺术在许多方面,是在话剧艺术的滋养下繁衍成长起来的。电视剧严格说就是话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除了承继电影蒙太奇手段外,电视剧更多地在创作手法上承接了话剧的主要艺术特征——戏剧冲突。哪一部电视剧里能没有戏剧冲突呢?这种情况在长篇电视连续剧中更明显。即使是一些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也都是由于强化了戏剧冲突才取得成功的。《四世同堂》、《围城》、《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范例。而那些缺少戏剧冲突的电视剧,观众一般是不愿看的。此外,近年来,电视艺术还试图将话剧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剧场性引入荧屏,创造出剧场效果,这在喜剧电视剧中尤为突出。像情景剧《我爱我家》,编导就将剧场效果引入剧中,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不再孤独寂寞,而感觉有一批观众与自己一起看演出一样,重新找到了在剧场看戏的感觉。应该说这种尝试是成功的。既然电视艺术学习借鉴了话剧艺术的优长,丰富发展了自己,那么话剧艺术为什么不能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发挥自身优长,学习借鉴姐妹艺术的长处,创造出观众欢迎的话剧品位呢?头脑冷静、信心坚定后,话剧艺术的前途就显露了曙光

首先冒头的是戏剧小品。80年代中期它在荧屏上一露面就博得观众欢迎。戏剧小品实际就是微型话剧。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戏剧冲突尖锐,既适合电视所需,也迎合了观众的欣赏心理,所以她的好运也就注定了。戏剧小品中又以讽刺幽默类的最受欢迎。这些年比较成功的戏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卖大米》等为此提供了佐证。在电视艺术与话剧艺术共同哺育滋养下,戏剧小品已成为电视荧屏里一个重要艺术品种。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鼎足三分:戏剧小品、歌舞、曲艺。

接着登台亮相的是小剧场话剧。话剧界改变了一味编演大型话剧的旧方法,适应商业社会需求,尝试演出小剧场话剧。小剧场话剧更贴近观众,更贴近生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情人》、《越洋电话》等小剧场话剧一推出就颇受欢迎,以致近年每年都有了全国小剧场话剧的调演。

回顾以往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电视时代曾被讥为恐龙化石的话剧艺术在与电视艺术冲撞融合中,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艺术定位,让姐妹艺术携起手来,共同创造艺术事业繁荣的明天。

原载1995年第4期《大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