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间接反驳,效果神奇

间接反驳,效果神奇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反驳论据的方式出神入化,效果神奇。毛泽东不仅十分了解蒋介石的为人,而且对蒋介石的军事实力也了如指掌。我们看得出,针对蒋介石不着边际的吹牛行为,毛泽东非常讲究反驳的艺术性。我们注意到,毛泽东放弃了政治上、经济上的比较,专门挑军事实力的区别来说明问题。毛泽东运用归谬法进行反驳,比直接反驳更加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毛泽东的反驳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或者正话反说,或者归谬引申。他采用间接反驳方式,使文章显得更加曲折多姿,生动引人。

毛泽东反驳论据的方式出神入化,效果神奇。他在《评战犯求和》一文的最后,运用归谬法,对蒋介石发动“京沪决战”的痴心妄想,展开了有理有利有据的批驳,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给蒋介石的论据以致命的一击,读来令人拍手称快。

当时,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已朝不保夕。然而,蒋介石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他甚至还在梦想发动一场“京沪决战”,以便再作垂死挣扎。他在“新年致词”中吹嘘说,他在军事、政治经济无论哪一方面的力量,都要“超过共产党几倍乃至几十倍”,因此,京沪决战有“决胜的把握”。

毛泽东不仅十分了解蒋介石的为人,而且对蒋介石的军事实力也了如指掌。他明明知道蒋介石是在玩“打肿脸充胖子”的愚蠢把戏,也清楚这是蒋介石政府的垂死哀鸣,却没有直接正面展开反驳,而是以幽默中含有些许轻蔑的笔法,在不易察觉中开始了反驳。

毛泽东诙谐地写道:“哎呀呀,这么大的力量怎样会不叫人们吓得要死呢?”然后,他顺着蒋介石的逻辑继续写道:

姑且把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力量放在一边不去说它们,单就“军事力量”一方面来说,人民解放军现在有三百多万人,“超过”这个数目一倍就是六百多万人,十倍就是三千多万人,“几十倍”是多少呢?姑且算作二十倍吧,就有六千多万人,无怪乎蒋总统要说“有决胜的把握”了。为什么求和呢?完全不是不能打,拿六千多万人压下去,世界上还有什么共产党或者什么别的党可以侥幸存在的呢?当然一概成了粉末。由此可见,求和决不是为了别的,完全是“为民请命”。[18]

毛泽东的这段文字,就是采用归谬法反驳蒋介石的荒谬论调。我们看得出,针对蒋介石不着边际的吹牛行为,毛泽东非常讲究反驳的艺术性。

首先,他摆出了假定承认蒋介石论点的正确性的姿态,而且态度是实事求是的,完全符合蒋介石原话的意思,没有任何偷换概念或偷换命题的做法,这叫做“欲擒先纵”。

其次,他在蒋介石原话的基础上进行的推论完全合乎逻辑,完全按照蒋介石给出的数据推论,没有故意歪曲蒋介石的逻辑形式。这就不会授人以口实。

最后,毛泽东在上述假定的前提下,在合乎逻辑的推论中,进一步拓展了思维空间,目的是要“放大”和强化蒋介石的论点,使读者更加容易地看出其荒谬性,从而击败蒋介石的论调。

我们注意到,毛泽东放弃了政治上、经济上的比较,专门挑军事实力的区别来说明问题。因为要把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力量对比说得简洁明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恐怕要颇费笔墨。而进行军事实力的对比,要浅显明了,容易得多。他“放大”蒋介石论点的荒谬性的方法是,不在“倍数”上兜圈子,而是在“人数”做文章:既然你蒋介石声称自己的力量超过共产党几倍乃至几十倍,好吧,我就顺着你的说法作合乎逻辑的推论。人民解放军现在有300多万人,超过解放军兵力的一倍就是600多万人,超过十倍就是3000多万人,超过20倍,就是6000多万人。

天哪,6000多万军队呀!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曾经养过这么多的军队?这个数字别说普通人听着会感到蒋介石的牛皮吹得过了头,恐怕连蒋介石自己都难以置信。这纯粹是蒋介石创造的地地道道的天方夜谭!简直荒谬到了极点。事实怎样呢?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国民党反动派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蒋介石凭借根本不存在的军事力量,何以取得京沪决战的胜利呢?只有天知道!

毛泽东如此这般的一番归谬推理,真可谓神来之笔,极具说服力,使蒋介石论据的虚伪性和荒谬性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京沪决战”的神话已经不攻自破了。

毛泽东运用归谬法进行反驳,比直接反驳更加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加上他那泼辣的语言,犀利的笔锋,使得文章愈发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冷嘲热讽中显示了揭露和反驳的艺术效果。

古语言:“文以载道”。无论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都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主张的文章体裁。实际上,作为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文章大家的毛泽东,他留给我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逻辑严密、无懈可击的整体。他的文章论证形式多样,说理充分有力,反驳技巧娴熟,结构严谨和谐。他娴熟巧妙地施展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运用立论与驳论的各种表现手法阐述主张,借助撼人心魄的逻辑力量强化自己的思想主张,从而产生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证效果。他那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论辩方式,不仅把浩瀚富博的思想内容表达得清晰透彻、易于理解,而且喷发着一种撼人心魄、不可抵御的逻辑力量,强烈地吸引和感染着读者,以至一步一步地征服读者,俘虏读者。今天,我们在赞叹毛泽东文章中显现的逻辑力量的同时,还可以从毛泽东文章运用逻辑知识的做法中得到很多启迪。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246页。

[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381页。

[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381页。

[4] 同上,1382页。

[5]同上。

[6]《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382页。

[7] 同上,1382—1383页。

[8]《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149页。

[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505页。

[10]《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505页。

[11] 同上,1506页。

[1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卷,453页。

[13] 同上。

[14]《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509页。

[15] 同上,1501页。

[16]《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510—1511页。

[1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511页。

[18]《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383—13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