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使用暗喻,含义深刻

使用暗喻,含义深刻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处在排比句式中连续使用了三个形象恰当的比喻,语言是那么精美,气势是那么雄壮,含义是那么深刻,意境是那么高远,联想是那么丰富。除了毛泽东,有谁能够写出如此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语言?井冈山时期以后的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所具有的极其惊人的预见能力。毛泽东设定这个情景,借以比喻理论与实际的密切关系,的确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暗喻也称为隐喻,比明喻更进一层。比喻词经常直接用“是、成了、成为”等,使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更加紧密。

毛泽东具有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越是遇到艰难困苦,越能显示出他的这种品格,他总是给人们带来希望。1930年1月5日他在写给林彪的信[3]中,把革命形势的发展比喻为星星之火,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必胜信心。

他针对林彪以及党和红军内部一些人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悲观失望的错误认识,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信的最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形象可感的语言写道: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一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4]

在这几句话中,“它”是本体,代表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喻体是“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和“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此处在排比句式中连续使用了三个形象恰当的比喻,语言是那么精美,气势是那么雄壮,含义是那么深刻,意境是那么高远,联想是那么丰富。加之这个比喻处于文章结尾部分,更给人以含义深邃悠远的心理感受,响亮有力的听觉感受,瑰丽多彩的视觉感受,可谓悦心、悦耳、悦目。寥寥数语就将快要到来的中国革命高潮,以及锐不可当的星火燎原之势这样一个鲜活感人的景象,推到读者面前。除了毛泽东,有谁能够写出如此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语言?

这个比喻对当时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悲观论者,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鞭策,有力地驳斥了当时存在的关于革命高潮问题的虚无主义论调;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心中怀有的对中国革命的必胜信念。井冈山时期以后的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所具有的极其惊人的预见能力。

毛泽东是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他坚决反对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作风。

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他用箭和靶做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主张。他写道: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之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5]

射箭要瞄准靶子,是人们熟知的常识。毛泽东设定这个情景,借以比喻理论与实际的密切关系,的确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他批评那些不顾中国革命实际,只会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装出马克思主义面孔教训人的教条主义者是“无的放矢”;他用只顾欣赏手里的箭却从不放箭,比喻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更让人觉得惟妙惟肖、真实可信,似乎近在咫尺。文中以“古董鉴赏家”比喻那些理论脱离实际的人,使人觉得既准确得体,又幽默滑稽,耐人寻味。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认识到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