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新教育

传播新教育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教育在这双重压力下,难以前进。此后又宣传民主教育和女子教育,将世界教育革新运动的新风引入中国。陶行知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应该是:设统系,立方法,举凡欲格之物,尽纳之于规范之中。陶行知认为,实验教育的教学法要点在于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总之,会试验的教育家和会试验的国民都是试验教育所要养成的。陶行知还认为,传统教育机械僵化,压抑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教育革新运动受到双重阻碍:一方面是北洋政府1915年颁布的以“法孔孟”为核心、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是德国、日本教育模式的束缚。清朝末年,中国学生主要留学日本,日本的教育体系受德国的深刻影响。日、德教育体系又以欧洲传统教育思想为主导,主张严格的分级、分班、分科教学,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国教育制度、政策、法规的制定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国教育在这双重压力下,难以前进。当时中国教育界的先进人物如蔡元培、黄炎培等人士深感中国教育体系的落后、僵化,提出积极借鉴各国教育界的改革经验,以改革中国教育。陶行知回国不久,就发表了他留学归国后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系统介绍了试验主义的历史功绩,并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1920年,陶行知又在《新教育》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系统介绍了以试验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美国教育改革运动,并将之运用于中国。此后又宣传民主教育和女子教育,将世界教育革新运动的新风引入中国。

第一,批判中国传统教育。

陶行知回国后,反思中国传统教育,他认为:吾国办学十余年,形式上虽不无可观,而教育进化之根本办法,则无人过问。故拘于古法,而徒仍旧贯者有之;慕于新奇,而专事仪型者有之。“沿袭古法”体现在做事、写文章处处讲求援引前人典故先例。只要有先例,就算是错的,也认为是对的;没有先例,就算是对的,也得不到认可。“专事仪型”则体现在不理解国外教育的思想内涵,盲目学习国外的教育制度,追求形式上相似;学习外国也没有固定的目标导向和对象,时而学德国,时而学日本,时而学法国、美国。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用科学的、试验的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来建立中国的教育制度,形成符合中国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教育方法。至于外国和中国古代的经验,有用则用之,无用则坚决摒弃之。

陶行知还用从杜威处学来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针砭中国的旧教育,提出用实验主义的方法改造旧教育。旧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上“沿袭陈法”,食古不化,拒接新知,故应该以实验精神养成其自得(自学)的能力。能自得,就能发明,能发明,教育则自然能够更新。旧教育“仪型他国”,不管他国情况是否与中国相似,盲目学习,故要用实验主义的方法,仔细辨别,审慎取舍。总之,他认为实验主义是中国教育破旧立新的最佳工具,“既能塞陈旧之源,复能开常新之道,实验之用,岂不大哉!推类至尽,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皆实验之责任也”。同时他还认为,近代以来科学发展、教育进步都是受实验主义的积极影响所致。

陶行知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最根本点在于共和民主教育的日益壮大,并取代以军国民教育和阶级教育制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其中,德国的教育改革最有说服力。德国曾盛行传统教育,但自马克思主义在德国传播以来,德国的教育宗旨、教育行政、学校组织、教员、课程以及社会教育诸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把军国民教育和阶级教育制度的旧传统涤荡无余。因此,陶行知也希望这股教育改革的“狂风”能吹到中国,将照搬德国、日本模式的中国教育制度也“拔得干干净净”,继而在中国建立起平民主义教育制度。

第二,宣传实验主义教育。

陶行知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应该是:设统系,立方法,举凡欲格之物,尽纳之于规范之中。远者近之,微者大之,繁者简之,杂者纯之,合者析之,分者通之,多方以试之,屡试以验之。更较其异同,审其消长,观其动静,察其变化,然后因果可明而理可穷也。所以,“试验虽不必皆有发明,然发明必资乎试验”。举凡学术的进步、知识的更新、理论的发衍,无不需要贯彻试验精神,采用试验方法。依据进化论,教育也当是处于不断进化中,若求其进步,亦无不从“试验”二字得来。因为“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陶行知还对怎么建设“试验的教育”提出四种办法。

首先,要注意发展实验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是一切教育的根据。教育要发展,必须在心理学上注重实验。当时中国各级师范学校所教的心理学或偏重于书本知识,或偏重于主观经验,缺乏必要的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因此,要建立实验心理学体系,运用科学仪器进行实验,建立可信的心理学。如此,基于心理学的教育学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其次,要设立实验的学校。陶行知认为,中国当时的学校办学方式僵化,缺乏变通,更缺乏创新。即便是师范学校的附属学校,也仅是为师范学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场地,没有发挥实验教育原理和实行课程、管理、教学、设备等改革的作用。因此,今后师范学校及教育研究机关都应该注重设立实验学校,重视教育实验。

再次,要注重应用统计法。陶行知认为,实验教育强调教育理论的形成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能单凭思辨就可获得,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获得,也就是要将无数的教育实验的事实征集起来,分门别类,然后才能从中发现真相,做出相应的判断。这件事情做起来很烦琐,只有掌握了统计方法,才能化繁为简。因此,统计法是辅助实验的一项利器,也是建设新教育的利器,研究教育的个人和机关,都应该注重应用这种方法。

最后,要注重实验的教学法。陶行知认为,实验教育的教学法要点在于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括、应用,这种方法过于偏重形式。只有按照杜威的“实验—探索”方法,才利于养成学生试验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陶行知认为,前三种方法是针对教育改革者和研究者而言的,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种精神方法,便于创新教育理论。而最后一种方法是针对一般国民,尤其是一般学生而言的,可使一般国民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事去发现和创新。总之,会试验的教育家和会试验的国民都是试验教育所要养成的。

第三,宣传民主教育。

陶行知认为,共和民主精神和谋求共同幸福是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共和国领袖和国民都应该由共和教育所培养得来;新学校是培养共和国民的根基的“小共和国”,新学生在此接受有关“人生之道”的训练,同时新教员也要掌握共和精神,这样才能去引导学生学习这种“人生之道”。民主教育既要靠国家层面的共和政治,也要靠学校里的学生自治。

陶行知还认为,传统教育机械僵化,压抑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应该用欧美新教育运动所倡导的个性自由理念来取代;儿童教育必须以儿童的心理需要和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教育者必须揣摩儿童的心理,根据儿童的需要,顺导儿童的能力,不能强迫儿童去学其不能或不感兴趣的知识。

第四,倡导女子教育。

中国古代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女子教育,女子教育仍包括在家庭教育中。清朝末年虽然有零星的女子学校出现,但只是个例,女子教育发展仍严重滞后、缓慢。北洋政府成立后,女子教育也缺乏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为此,陶行知提出,女子教育有助于女子独立成人,实现个人发展;女子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只有改造和提高占国民半数的女子的素质,才能使她们和男人共同承担责任,造就强盛的国力;良好的女子教育,能培养具有良好的感化性的女人,能融化男子的性情和人格,造就良好的家庭;良好的女子教育可使女子读书明理,有条件照顾儿女的成长,造就良好的子孙教育。

基于以上观点,陶行知开列女子教育问题清单,呼吁人们关注和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清单主要认为:

首先,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缓慢,不同省份的发展更是不平衡,应实现各省女子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女子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各级学校女子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层次越高,受教育女性人数越少,应实现各级教育中女子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再次,女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的需要,应改进内容和方法。

然后,女子教育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应努力实现女校和男校从业人员待遇的均等。

最后,女子教育研究薄弱,要组织女子教育团体,并主动提出负责此项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