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云南行省的政区设置及乌蛮的发展

元代云南行省的政区设置及乌蛮的发展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而产生的政区设置对近现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云南的许多行政区名都是乌蛮各部的名称,如以弥勒部为基础设的弥勒县,以嵩明部为基础设的嵩明县,等等。尽管由于云南的情况特殊,南部边疆的许多地方尚不能整齐划一纳入行省内的路府州县,但至少是奠定了元明清三代云南的政区设置的基本格局。

南北朝后期出现的乌蛮,是氐羌系民族在西南最重要的后裔之一,经过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发展,到元朝时已发生明显的分化和组合。从人口数量、分布区域上看,乌蛮是当时云南行省的主体民族;从《元史》诸本纪、志、传所载来看,所提到的乌蛮是当时云南行省内的强势民族,乌蛮的文化也是地方的强势文化,乌蛮各部是云南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乌蛮所分布的以滇池、洱海为中心的地区也是当时云南行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元朝只有有效地对乌蛮进行控制与治理,才能稳定云南。如何对乌蛮进行有效统治,将之纳入蒙古帝国和后来元朝的国家政治体制之内,对蒙古帝国的元帅们来说,便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针对乌蛮的人口数量、政治实力、区位优势、文化影响,蒙古帝国及以后的元朝在政区设置方面,根据以乌蛮为代表的云南民族情况,采取了诸多有利于稳定云南的积极措施。首先,在大理国乌蛮各部的基础上设立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其次,在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基础上设立路府、州、县。由此而产生的政区设置对近现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云南的许多行政区名都是乌蛮各部的名称,如以弥勒部为基础设的弥勒县,以嵩明部为基础设的嵩明县,等等。

大理国灭亡后,忽必烈返回北方草原,留下兀良合台继续征服尚未占领的地区,当是时“世祖以皇弟总兵讨西南夷乌蛮、白蛮、鬼蛮诸国,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1]。则在蒙古帝国统治者的心目中,西南夷中乌蛮、白蛮是最强大的民族(按,鬼蛮亦乌蛮),而代表白蛮政治利益的大理国灭亡后,征服乌蛮就成了兀良合台的首要任务。

1254年秋,兀良合台征服了合刺章水城(今云南禄劝县北部云龙)的乌蛮之后,进军至乌蛮的聚居区押赤城(今昆明城区),史载兀良合台“遂进至乌蛮所都押赤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选骁勇以炮摧其北门,纵火攻之,皆不克。乃大震鼓钲,进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为,如是者七日,伺其困乏,夜五鼓,遣其子阿术潜师跃入,乱斫之,遂大溃”[2]。攻下押赤城后,因兀良合台生病,命其子阿术代行军事指挥权。1255年阿术先后攻下乌蛮分布的不花合因、阿合阿因等城(皆在今曲靖市),又攻下赤秃哥乌蛮山寨(在今滇东北与黔西地区),取乌蛮的忽兰城(在今四川凉山州),乌蛮的罗罗斯部(又称鲁鲁斯部,即落兰部)见之投降,最后占领了乌蛮大多数分布区。于是便参照蒙古军队的组织形式,在乌蛮各部的分布区内设立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任命乌蛮各部的上层贵族担任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 在乌蛮分布区设置的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有数十处。

元宪宗四年(1254年),[3]因为有昆明族(当为乌蛮中还保留昆明古族称的部分)分布故设昆明二千户所。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设黎囊千户所(地在今云南省富民县)。

元宪宗六年(1256年),设太池千户所(今云南省宜良县),隶嵩明万户府。

元宪宗六年(1256年),在乌蛮嵩明部的分布区设立嵩明万户府。

元宪宗七年(1257年),因嵩明万户府有乌蛮羊林部,设立羊林千户所。

元宪宗七年(1257年),在嵩明万户府乌蛮地设邵甸千户所。

元宪宗七年(1257年),设阳城堡万户府。

元宪宗六年(1256年),在乌蛮强宗部地设呈贡千户所。

元宪宗六年(1256年),在昆阳州设立巨桥万户府。

元至元七年(1257年),设安宁千户所。

元宪宗六年(1256年),设威楚万户所。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设牟州千户所(地在今云南牟定县)。

元宪宗七年(1257年),在威楚万户府设欠舍千户所(地在今云南南华县),石鼓百户所(地在今楚雄市)。

楚雄万户府下,还设了摩刍千户所(地在今云南双柏县)、鄂嘉千户所(地在今云南双柏鄂嘉)、路赕千户所(地在今云南广通)。

元宪宗七年(1257年),在乌蛮罗婺部分布区设罗婺万户所(地在今云南武定县)。

元宪宗七年(1257年),在乌蛮于矢部分布区设于矢万户府(地在今贵州六盘水市)。

元宪宗六年(1256年),设磨弥部万户府(地在今云南曲靖市麒麟区)。

元宪宗六年(1256年),在乌蛮普摩部地设普摩千户所(地在今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

元宪宗六年(1256年),在乌蛮莫渳部分布区设石城千户所(地在今云南曲靖市麒麟区)。

磨弥部万户府下还有纳垢千户所(地在今云南马龙县)。

元宪宗六年(1256年),在乌蛮罗伽部分布区设罗伽万户府(地在今云南澄江),下又设有罗伽千户所(驻地与万户府同)、强宗千户所(地在今云南澄江县阳宗镇)、江川千户所(地在今云南江川县)、温富千户所(地在今云南玉溪市红塔区)、普舍千户所(地在今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

元宪宗六年(1256年),在乌蛮新丁部分布区设仁地万户府(地在今云南寻甸县)。

元宪宗六年(1256年),在乌蛮阿僰部分布区设阿僰万户府(地在今云南建水县),下又设千户所(与万户府同一地),目则千户所(地在今云南蒙自)、通海千户所(地在今云南通海县)。

元宪宗四年(1254年),在乌蛮宁部分布区设宁部万户府(地在今云南华宁县),下设嶍峨千户所(地在今云南峨山县)。

元宪宗七年(1257年),设罗蒙万户府(地在今云南石林县),其下又辖有师宗千户所(地在今云南师宗县)和弥勒千户所(地在今云南弥勒县)。

对以上所设的这些万户府、千户所,有必要进行以下分析:

从设立的时间看,主要为元宪宗三年(1253年)到元宪宗七年(1257年),是刚刚灭亡大理国的初期,为了有效对新占领的地区进行统治,故设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而且从设万户府、千户所的时间看还显示了蒙古贵族试图将大理国政治中心东移的策略。在灭亡大理国的第二年,即元宪宗四年(1254年)就设立了鄯阐万户府和宁部万户府,而元宪宗五年(1255年),因忙于镇压云南南部少数民族的反抗没有进一步推行政区设置。到了元宪宗六年(1256年)又设置嵩明万户府、威楚万户府、磨弥万户府、罗伽万户府、仁地万户府、阿僰万户府;元宪宗七年(1257年)最后设立了阳城堡万户府、罗婺万户府、落蒙万户府。这表明蒙古帝国的军队灭大理后并非一下子占领大理国的所有地区,他们的占领是从元宪宗三年(1253年)到元宪宗七年(1257年)逐步完成的,有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

从空间上看,元宪宗时主要在滇中及其周围的乌蛮聚居区设万户府,即在今昆明设鄯阐万户府,在今滇池南岸的云南晋宁县晋城设阳城堡万户府,在今云南晋宁昆阳设巨桥万户府。在今云南嵩明县设嵩明万户府,在今云南楚雄设威楚万户府,在今云南武定县设罗婺万户府,在今云南寻甸县设仁地万户府,在今曲靖市麒麟区设磨弥万户府,在今云南石林县设落蒙万户府,在今云南澄江县设罗伽万户府,在今云南建水县设阿僰万户府。这些地方主要是以滇池为中心的滇中地区,首先在这些地区进行军民合一的行政建制,实现了蒙古帝国要将云南的政治中心从洱海东移到滇池地区的第一步战略构想。此外,这些地方都是乌蛮的主要聚居区。蒙古统治者的这些措施说明了他们对乌蛮的重视,看到乌蛮是当时云南重要的社会力量,只有将乌蛮分布的中心地区有效地控制起来,才能实施对云南的绝对控制。

从政治的角度看,蒙古统治者是根据乌蛮的发展情况和分布特征来设置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的,为下一步云南行省的设置和全省路府州县的设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之和全国的政区设置同步。尽管由于云南的情况特殊,南部边疆的许多地方尚不能整齐划一纳入行省内的路府州县,但至少是奠定了元明清三代云南的政区设置的基本格局。

经过元宪宗四年(1254年)到元宪宗七年(1257年)在滇中地区设置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蒙古帝国在洱海区域和滇池区域的统治日趋稳定,并逐步以此为据点向云南的东南部、南部、西部推进。忽必烈即位后,按照中国历代统治的政治传统,在1271年改蒙古帝国为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立了云南行省。云南行省建立后,设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二、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中许多的路、府、州、县都是在元宪宗时期设立的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的基础上设立的。从此,由乌蛮早期以“姓”为中心的血缘群体,经过大理国时期乌蛮各支系以“部”为中心的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群体的发展,终于到了开始淡化血缘关系,而以地缘关系为主的中央统一的政区之中来,由此也加速了乌蛮自身的分化与融合,乌蛮各支系在以他们为主设置的政治区划中被固定下来,向着近现代民族发展。

对照万户府的设置情况,在乌蛮分布区设立的路府州县大致有如下一些: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鄯阐万户府为中庆路,领有昆明县、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州(今云南嵩明县)、晋宁州(今云南晋宁县晋城镇)、安宁州(今云南安宁市)。而上述州县也是由原来的万户府、千户所发展而来的,即以昆明二千户所置昆明县、以黎灢千户所置富民县、以太池千户所置宜良县、以嵩明万户府置嵩明州、以羊林千户所置杨林县(今云南嵩明县杨林镇)、以邵甸千户所置邵甸县(今云南嵩明县白邑乡)、以阳城堡万户府置晋宁州、以呈贡千户所置呈贡县、以巨桥万户府置昆阳州、以夷门千户所置易门县、以安宁千户所置安宁州。

以威楚万户府置威楚路(驻今楚雄市)、以牟州千户所置定远县(今云南牟定县)、以欠舍千户所置镇南州(今云南南华县)、以摩刍千户所置南安州(驻今云南双柏县北部云龙)、以路赕千户所置广通县。

以罗婺万户府置武定路(今云南武定县)。

以磨弥万户府置曲靖路(今云南曲靖市)。

以罗伽万户府置澄江路、以江川千户所置江川县、以强宗千户所立阳宗县(今云南澄江县汤池镇)、以普舍千户所置普舍县(今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

以落蒙万户府置路南州(今云南石林县)。

以仁地万户府置仁德府(今云南寻甸县)。

以阿僰万户府置临安路(今云南通海县)、以目则千户所置蒙自县、以建水千户所置建水州(今云南建水县)。

以落蒙万户府置广西路(今云南泸西县)、以师宗千户所置师宗州(今云南师宗县)、以弥勒千户所置弥勒州(今云南弥勒县)。

以元江万户府置元江路(驻今云南元江县)。

以大姚堡千户所置大姚县。

如果说唐代的乌蛮各支系的分布还不能十分明确的话,那么元代的路府州县设置基本完成后,乌蛮各支系的分布就相对清晰起来,同时乌蛮作为元代云南行省内主体民族的格局也渐渐显示了出来。现分述如下:

元代云南行省的中庆路下辖昆明县、富民县、宜良县、晋宁州、昆阳州、安宁州、嵩明州。大部分州县都有乌蛮分布。

嵩明州,“治沙札卧城,乌蛮车氏所筑,白蛮名为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4]。嵩明州的杨林县、邵甸县也是乌蛮的聚居地:“(杨林县)乃杂蛮枳氏、车氏、斗氏、么氏四种所居之地,城东门内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邵甸,在州西,治白邑村,无城郭,车蛮、斗蛮旧地”[5]

中庆路的晋宁州领呈贡县和归化县,此地在汉代为滇人的核心分布区,滇人南迁后,乌蛮在南北朝晚期爨氏势力衰亡时开始进入,南诏国建立后,在强大的南诏政权支持下,更多的乌蛮到了滇地区域。故晋宁州是乌蛮的主要聚居区:呈贡,“西临滇泽之滨,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间相去六十里,有故城曰呈贡,世为(乌蛮)些莫、强宗部蛮所居……(归化县)在州东北,呈贡县南,西滨滇泽,地名大吴龙,(背)[昔]吴氏所,后为(乌蛮)些莫徙蛮所有,世隶鄯阐”[6]。中庆路的昆阳州下辖三泊(晋云南安宁县三泊)、易门二县,是乌蛮、白蛮杂居区,昆阳州,“在滇池南,僰、卢杂夷所居,有城曰巨桥,今为州治。阁罗凤叛唐,令曲缚蛮居之”[7]。此中的僰,即今天的白族先民,而卢夷即“罗罗夷”,为乌蛮一支。又易门县,“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为乌蛮所居”[8]。从乌蛮的发展史看,这儿的“世为乌蛮所居”的最初时间应该是在南北朝晚期。

中庆州的安宁州下辖禄丰、罗茨二县,是乌蛮、白蛮杂居区。安宁州,“唐初置安宁县,隶昆州,阁罗凤叛唐后,乌、白蛮迁居”[9]。又禄丰县,“非大酋所居,惟乌、杂蛮居之,迁徙不常……(罗茨县)在州北,治厌磨吕白村,本乌蛮罗部”[10]

元代云南行省的武定路领有和曲州(今武定县)、禄劝州,是乌蛮分布的又一核心区,乌蛮最大的部为罗婺部,故元宪宗设罗婺万户府。《元史·地理志》载:“(武定路)唐隶姚州,在滇北,昔卢鹿等蛮居之……又筑城名曰易龙,其裔孙法瓦浸盛,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11]文中的“卢鹿”又称“鲁鲁蛮”,但最多的还是到后来广泛使用的“罗罗”,属于乌蛮中一支系名称的同音异写。

和曲州(地在今云南武定县)在乌蛮没有到来之前,有过大量汉族,南诏国以后乌蛮大量进入:“至段氏……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隶罗婺部……(禄劝州易笼县,地在今云南禄劝县北)昔罗婺部大酋居之,为群酋会集之所。”[12]

元代云南行省的普安路是乌蛮分布的最东部(地在今贵州六盘水市),大理国时的乌蛮于矢部,元宪宗时设于矢万户府,有众多乌蛮,这些乌蛮几乎都是天宝战争时期进入这一地区的,史载:“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矢部,世为酋长。”[13]普安路就是在于矢万户府的基础上设置的。

元代云南行省的曲靖路辖陆凉州(今云南陆良县)、越州、罗雄州(今云南罗平县)、马龙州(今云南马龙县)、沾益州(今云南沾益县)及南宁等县,这些州县多有乌蛮分布,这一地区的乌蛮也主要是天宝之战以后进入的,“贞观中(627—649年),以西爨归王为南宁都督,袭杀东爨首领盖聘。南诏阁罗风以兵胁西爨,徙之至龙和,皆残于兵。东爨乌蛮复振,徙居西爨故地,世与南诏为婚,居故曲靖州。天宝末(754年),征南诏,进次曲靖州,大败,其地遂没于蛮”[14]

陆凉州,“南诏叛后,(乌蛮)落温部蛮世居之”[15]

越州,“在路之南,其川名鲁望,(乌蛮)普么部蛮世居之”[16]

沾益州,“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剌二种所居,后(乌蛮)磨弥部夺之”[17]。沾益州下有交水、石梁、罗山三县,全是乌蛮磨弥部的分布区,“交水……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之……石梁,系磨弥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为巫……罗山,夷名落蒙山,乃磨弥部东境”[18]

罗雄州,地处氐羌系民族与百越系民族的交错杂居区,乌蛮罗雄部生活在这里,与“溪洞蛮僚接壤。”

马龙州,“夷名曰撒匡。昔僰、剌之,盘瓠裔纳垢逐旧蛮而有其地”[19]。按,纳垢非盘瓠之后,实为乌蛮之裔。

元代云南行省的澄江路下辖新兴州(今云南玉溪市红塔区)、路南州(今云南石林县)及江川县、阳宗县、普舍县(今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都是乌蛮聚居区。

澄江路,“初,么、些蛮居之,后为僰蛮所夺。南诏蒙氏为河阳郡,至段氏,么、些蛮之裔复居此甸,号罗伽部”[20]。澄江路就是在罗伽万户府的基础上设置的。

江川县,“蒙氏叛唐,使白蛮居之。至段氏,么些徙蛮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21]。阳宗县境内的乌蛮属步雄部。

普舍县,“在州西北,昔有强宗部蛮之裔,长曰部傍,据普具龙城,次曰普舍,据普札龙城”[22]。由此可见澄江路的乌蛮强宗部到宋元时期已经开始分化,部傍部和普舍部成了新兴州(今玉溪市红塔区)境内重要的乌蛮支系。

元代云南行省的仁德府(今云南寻甸县)是乌蛮的聚居区,“仁德府,昔僰、剌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扎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23]。仁德府就是在仁地万户府的基础上设置的。

元代云南行省建昌路(驻今四川西昌市)是乌蛮早期的分布中心,南诏国时又迁,“建昌路,本古越嶲地,唐初设中都督府,治越嶲。至德中(756—758年)没于吐蕃。贞元中(785—805年)复之。懿宗时(860—874年)蒙诏立城曰建昌府,以乌、白二蛮实之”[24]。尽管未说从何处迁来乌、白蛮,但今天大小凉山的许多彝族仍然认为他们的祖居地在滇东北,他们是从滇东北迁到凉山的。

乌蛮中最早被称为“罗落”(按,“罗罗”与“罗落”只是同音异写不同而已)的部分,分布在建昌路的泸沽县(地在今四川西昌市北的礼州),“(泸沽)县在州北,昔罗落蛮所居,至蒙氏霸诸部,以乌蛮酋守此城,后渐盛,自号曰落兰部,或称罗落”[25]。明清以后,乌蛮中的绝大部分都因为“罗落”部而泛称为“罗罗”,他们是今天彝族的直系先民。

元朝在建昌路下设里州(地在今四川美姑县),管理乌蛮阿都部,“里州,唐隶嶲州都督,蒙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26]

又在建昌路下设阔州(今四川宁南县)管理乌蛮的乌蒙部,而“阔州”的“阔”也是由乌蛮部落首领讹变而来的,“(阔)州治密纳甸,古无城邑,乌蒙所居。昔仲由蒙之裔孙名科居此,因以为部号,后讹为阔”[27]

在建昌路设姜州(驻今四川会理县东南)治理乌蛮绛部,“姜州,姜者,蛮名也。乌蛮仲牟由之裔阿坛绛始居閟畔部,其孙阿罗仕大理国主高泰,是时会川(驻今四川会理县南)有城曰龙纳,罗落蛮世居焉。阿罗挟高氏之势,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绛部”[28]

元代云南行省德昌路下也设有州治理乌蛮。设昌州治理乌蛮的屈部,“初,乌蛮阿屈之裔渐强,用祖名为屈部”[29]

设威龙州治理乌蛮的巴翠部,“威龙州,州在路西南,夷名巴翠部,领小部三,一曰沙娲普宗,二曰乌鸡泥祖,三曰娲诺龙菖蒲,皆卢鲁蛮种也”[30]。此卢鲁蛮即乌蛮落兰部蛮的同音异写。

元代云南行省会川路的会理州(今四川会理县)的乌蛮与今滇东北乌蛮是连成一片的,“会理州……有蛮名阿坛绛,亦仲由蒙之遗种。其裔罗于则,得昔陀地居之,取祖名曰绛部,后强盛,尽有四州之地,号蒙歪”[31]

同时会州路下的麻龙州也有乌蛮,是从东川路迁来的,“麻龙州……乌蛮蒙次次之裔,祖居閟畔东川,后普恐迁苗卧龙,其孙阿麻内附”[32]

元代云南行省的临安路(驻今云南通海县),是乌蛮与百越后裔的杂居区,从文献记载来看,乌蛮阿僰部进入的时间稍晚,“临安路,唐隶牂州,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为秀山郡,阿僰部蛮居之”[33]。在乌蛮阿僰部未进入之前,有乌蛮步雄部,但都为“阿僰蛮易渠夺而居之”,并将阿僰蛮的势力向东南方向推进到了舍资(今蒙自),其“舍资”就是阿僰蛮首领的名字:“舍资千户,蒙自县之东,阿僰蛮所居地……传至裔孙舍资,因以为名,内附后,隶蒙自千户。”[34]

临安府的建水州(今云南建水县),古称步头,也叫作巴甸,是步雄部的一支些么徙蛮的分布区,而其西边的石平州(今云南石屏县)则为乌蛮阿僰部。

临安路的宁州(今云南华宁县)乌蛮也是天宝战争后迁入的乌蛮,“宁州,在本路之东,唐置黎州,天宝末没于蛮……步雄步蛮些么徙据之,后属爨蛮酋阿几,以浪旷割与宁酋豆圭”[35]。宁州下属的嶍峨县也是因有乌蛮而设立,“昔嶍猊蛮居之,后阿僰酋逐嶍猊据其地。至其孙阿次内附,以其部立千户”[36]

元代云南行省的广西路最早是百越后裔的聚居区,乌蛮进入后,成了氐羌系民族与百越系民族的杂居区,其下辖的师宗州和弥勒州的得名都与乌蛮首领名字有关,“师宗州,在路之东南。昔爨蛮逐僚、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弥勒州,在路南,昔些莫徙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而据之,故名其部曰弥勒”[37]。则弥勒部是从步雄部中分化出来的“子孙部落”。

元代云南行省元江路的乌蛮属阿僰部,到元代也开始大量分化,有罗盘、马龙、步日、思么、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等十二部。

元代的乌撒乌蒙宣慰司为今滇东北和黔西北,是乌蛮的核心分布区之一,有众多的乌蛮部落分布在宣慰司辖区内,《元史·地理志》载:“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乌杂蛮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38]

元代设立的云南行省,是云南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将云南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这是汉晋时期的郡县制所不能比拟的。在行省之下,设立的路府州县与全国各省相同,但由于当时云南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在滇池区域和洱海区域,广大的边远地区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所以虽然同样是设了路府州县,但许多州县仍然任命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土长,同时还设立宣慰司,委派流官担任宣慰,掌军政大权,故《元史·百官志七》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39]可以认为宣慰司是元代在多民族的云南行省之下,路府州县之上所设的一个专门的行政机构,目的在于“分道以总郡县”。对此,元朝也将之贯彻到对乌蛮的统治上来。

元朝在乌蛮分布区所设的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以及在此基础上设立的路府州县已有前述,在这些路府州县之上又设立了宣慰司,使乌蛮各部分布区的各路府州县隶于宣慰司之下。

威楚开南等路宣抚司(驻今云南省楚雄市),宣抚司管辖威楚路和武定路及其下属的府州县。威楚路境内以乌蛮些莫徙部最强大,人数最多。武定路境内以乌蛮的罗婺部最强大、人数最多。[40]

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驻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下辖曲靖路、普安路、普定路、澄江路及相关府州县。所辖各路之地,跨今云南贵州两省,境内乌蛮众多,主要有莫弥部(又记为磨弥部,又名伍勒部)、落温部、普么部(又称苦麻部)、罗雄部、夜苴部、罗伽部、步雄部、强宗部、落蒙部、普落部、新丁部(又记为仁德部)、于矢部等。[41]

罗罗斯宣慰司(驻今四川西昌市),下辖建昌路、德昌路、会川路及相关府州县,各路府州县沿金沙江两岸分布,境内的乌蛮有落兰部、沙麻部、虚恨部、邛部、勿邓部、阿都部、两林部、风琵部、巴翠部、麻笼部、屈部、绛部等。[42]值得强调的是落兰部又称“罗落”,或“倮落”,又同音异写为“罗罗”(或倮罗,或又称鲁鲁斯),正因为如此,便将本区域的所有乌蛮泛称为“罗罗”,设了罗罗宣慰司(即《兀良合台传》所说的“鲁鲁斯”),到了明以后,随着乌蛮的分化与重组,罗罗更成了今天彝族先民的泛称,在未进行民族识别前,绝大部分彝族都被称为罗罗。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驻今云南省建水县城),辖临安路,广西路、元江路、彻里路及相关府州县,境内有乌蛮阿僰部、宁部、师宗部、弥勒部、步日部、马龙部等。[43]

乌撒乌蒙宣慰司(驻今贵州省威宁县),乌撒乌蒙宣慰司的乌蛮主要分布在今滇东北和黔西,有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芒部部、阿晟部。[44]在《元史·地理志四》中没有具体提到乌撒乌蒙宣慰司统辖哪些府,只是说:“至元十年(1273年)始附,十三年(1276年),立乌撒路。十五年(1278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年),改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45]从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元朝中央政府不断提高对这一地区的行政管理级别,目的在于加强对这一地区乌蛮的统治。此外,据《元混一方舆胜览》记载,乌撒乌蒙宣慰司下辖有乌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茫部路。

至此,关于元朝在乌蛮分布区的行政设置情况已基本讨论完毕,从中可以看出乌蛮在元代发展的基本势态,对乌蛮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最为重要,现总述如下:

第一,乌蛮各部随着元朝政区的设置,从“部”到“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再到“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层层推进,不断加强,使元朝对乌蛮各部的统治更加深入,这是前代从未有过的。这对于乌蛮自身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充分肯定。他们在政治上完全融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非常明显的国家意识。

第二,除罗罗斯宣慰司的部分乌蛮还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外,绝大部分乌蛮都因为云南行省的设立、路府州县的设立、宣慰司的设立,而分布在不同的路府州县之中,从而出现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历史条件,但同时也使乌蛮丧失了进一步形成强大政治凝聚力量的历史机遇,因而内部分化更加快速,产生了众多支系,表现为分布区域广大、支系众多,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具体来说就是主要分布区在今天的云、贵、川三省,支系从自称、他称看多达百余个,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第三,在上述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之下,乌蛮也开始产生民族融合,而这种民族融合与历史上汉族融入乌蛮的“夷化”不同,主要表现为乌蛮及其后裔的汉化,到清末民初,已经非常明显,现举例如下[46]

呈贡县散民(即彝族支系撒梅)到民国年间已汉化,仅年老者二十余人尚操土语。连语言都已丧失,说明这种融合产生得很早。

峨山县各乡镇倮罗均与汉人同化,其习俗语言与(他处)倮罗不同,当地人称为汉夷。

总之,元朝在乌蛮分布区以“部”为基础所进行的行政区设置,一方面奠定了明清以后云南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也促使乌蛮产生了变化,朝着现代民族快速发展。

原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注释】

[1]《元史·兀良合台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979页。

[2]《元史·兀良合台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979页。

[3]元宪宗即蒙哥大汗,1208—1259年在世,1251年即大汗位。

[4]《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58页。

[5]《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59页。

[6]《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59页。

[7]《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59页。

[8]《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59页。

[9]《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59页。

[10]《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0页。

[11]《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2页。

[12]《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2页。

[13]《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6页。

[14]《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7页。

[15]《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7页。

[16]《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8页。

[17]《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8页。

[18]《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8页。

[19]《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8页。

[20]《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9页。

[21]《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9页。

[22]《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9页。

[23]《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0页。

[24]《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1页。

[25]《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2页。

[26]《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2页。

[27]《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2页。

[28]《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3页。

[29]《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3页。

[30]《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4页。

[31]《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5页。

[32]《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5页。

[33]《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6页。

[34]《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6页。

[35]《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7页。

[36]《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7页。

[37]《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8页。

[38]《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83页。

[39]《元史·百官志七》,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308页。

[40]《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0~1462页。

[41]《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67~1470页。

[42]《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1~1475页。

[43]《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76~1478页。

[44]《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83页。

[45]《元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483页。

[46]《云南全省边民分布册》,云南省民政厅1946年内部版,第6、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