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倾听记者前行的足音

倾听记者前行的足音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了乡亲同道陈泳成的书稿,我的第一印象是:泳成十七个春秋扎根粤东一隅,是实实在在“在基层”的记者,“三贴近”正是他的新书《我这样当基层记者》的价值所在。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急需这种基层记者。陈泳成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记者的天职。这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大力支持。终于,经过五年的奋战,农村76万人口“饮水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就是一个基层记者的敬业和担当精神。

陈特安

读了乡亲同道陈泳成的书稿,我的第一印象是:泳成十七个春秋扎根粤东一隅,是实实在在“在基层”的记者,“三贴近”正是他的新书《我这样当基层记者》的价值所在。可以说,这部书是一个农村青年逐追记者梦的心路历程的真情诉说,是一个基层记者实现记者梦的时光印记,是一个基层记者砥砺年华、乐业敬业、成就人生前行的足音。

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果,既得益于他在高校读书得到新闻专业的熏陶,更得益于在家乡基层读了“社会生活”这部大书,有了对事物观察的那一点穿透力,有了对学习与实践在人生天平中分量的那一点理解力,有了对新闻行业的那一点感悟力,深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而,才有了如此执着于新闻事业的担当力和使命感,有了要当一名深入新闻活水源头的基层记者的崇高目标,也才有了那种任你东西南北风、扎根基层不放松的坚忍定力。

何谓记者?记者即新闻记者。通常是从事采写、编辑、评论工作的新闻工作者的统称。记者,其职业本义是记录和传播。他因其记录而传承历史,因其传播而以正能量或负能量影响世界。记者一般都起着用事实还原真相,用价值引导社会的作用。

何谓基层记者?把“回乡当基层记者”作为“人生选择”的陈泳成,凭借基层这个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眼睛寻觅原汁原味的生猛“活鱼”,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基层泥土芬芳的、带着记者温馨情感的一篇篇报道。这就可谓是基层记者的活标本,其道路自信和职业自信很值得自豪,也很值得人们尊重。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急需这种基层记者。

要做一个称职的基层记者,就要有敬业精神和强烈的担当意识。文豪高尔基有句名言:“人创造事业,并以事业为荣。”在人的生活中,最能吸引人,最能激发人经久不息热情的力量的,就是事业。记者要为新闻事业付出心血和智慧,倾注感情与梦想,把自己的新闻梦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新闻事业作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干,力求使自己的新闻作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尽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陈泳成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记者的天职。在新世纪之初,普宁莲花山水厂建设大功告成,全市都沉浸在一片赞扬声中,而陈泳成却以一名基层记者的良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入进行大量的调查,他与群众感同身受,发现氟害的幽灵仍在危害着群众健康的客观事实,采写了《这里依然饮水难》的专题报道,于2000年7月28日在《普宁报》刊登。这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大力支持。终于,经过五年的奋战,农村76万人口“饮水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本书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组报道,也是立足“民为邦本”,重点反映群众所思、所盼,图文并茂反映普宁市一个个村镇的农房改造、道路修建、垃圾处理、水塘修复,使乡镇、学校、院落旧貌换新颜的新闻报道。这就是一个基层记者的敬业和担当精神。

要做一个称职的基层记者,就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新闻报道出彩的灵魂和动力,“扬新弃旧”是新闻精品的本质要求。基层记者要放低身架,扑下身子,走出办公室,跳出文件堆,扎根基层一线,突出民众话题,运用群众语言,写出接地气、有底气、出灵气、充满生命力的新闻作品。基层记者要倾力以民生视角反映社会主题,力争以小见大,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既生动又有内涵。

要做一名称职的基层记者,就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新闻报道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运用到各方面的知识,有时还要涉及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此,新闻记者既要是“通才”又要是“将才”,既要当“杂家”又要当“专家”。记者既要有新闻专业修养,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又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本领和能力,要一专多能,是新闻业务上的多面手和行家里手。陈泳成能采写出《三名村民合办电 一度农电五毛钱》这样优秀的新闻报道(发表于1999年7月l6日《普宁报》,该新闻作品荣获1999年度全国县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就正好印证这一点。

要做一名称职的基层记者,尤其要练好采访与写作基本功。新闻采访的重点要放在抓住那些有新闻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风尚、新经验和新问题上。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了解被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熟悉采访对象,寻找彼此切合点,以便采访时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彼此仿佛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要学习相关知识,做到在采访时不说外行话。

新闻写作则要力争题材新,立意新,结构新,语言新。题材新,就是要敏锐地抓住新精神、新形势、新事物、新问题做文章。立意要新,就是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做文章。结构要新,就是要尽量使主题和论据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鲜明地突出主题。语言新,就是要力求言而有旨,言而有文。如果言而无旨,新闻作品没有思想深度,文章就缺乏正能量;如果言而无文,则新闻作品没有文采,索然无味,则其行不远,传播效果有限。基层记者有了这样的执着精神和创新观念,他才会有不同于他人的写作能力。基层记者报道要求在反映现实生活上讲究原汁原味,但绝不能为原生态而原生态。记者必须调动自己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去分析选择最精粹的事实,去连缀最恰当的事实,从而凝聚出鲜明的报道主题。正如周总理说,“作为一个记者,不能看见一个什么现象,听了一句什么话就照写照录,而应该有所选择”。这是因为,“许多事情从现象上看是简单的,但是它们却常常包含着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有许多微妙的地方”。

至于专题深度报道的写作,本书作者孜孜以求的是“三度”:高度、深度和广度。这种要求颇到位。“高度决定影响力”。高度,就是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具有全局观念和政治洞察力,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把得准,避免井底之蛙、见识短浅。深度,就是要从表及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纵向到底,运用各种方法方式,多角度进行深层次挖掘报道,达到釜底抽薪或揭示主旨的目的。广度,就是报道涉及面要广,层面宽广,横向到边,力求全面,兼顾平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瞎子摸象,以偏概全。

笔者认为,《我这样当基层记者》一书中所倡导的,从根本上说正是一个称职基层记者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它激励青年人要勤学好学,时刻保持学习的求索状态,谨记华罗庚的名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向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攀登。它鼓励青年记者“走基层”,寻“活水”,抓“活鱼”,写出有新意的新闻精品。它鼓励年轻基层记者心中装着百姓,脑里印着德行,眼睛盯着“活水”,满腔热情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奔走呼号。

基层记者的人生像首诗,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它的每一个音符和韵律都在记录着自己的历史。笔者深感记者需要从历史的高度审视自己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尽力让自己的一生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节奏,力争让新闻作品有助于奏响时代的主旋律,造福于祖国和人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你就可以自豪地说:“我欢欣过,挫折过,就是没有在新闻路上后退过。”

(作者:高级记者、原《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中国第四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现任《人民日报》金台书画协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