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远的神话

永远的神话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回已是我第五次来到兰亭。活动项目大抵与王羲之和书法有关,第一个节目是在曲水流觞的溪边做一次当年兰亭雅集的模仿秀。中国的文化喜欢造神,中国人的悲剧是崇拜皇帝,王羲之便是热爱书法的人心目中的皇帝,《兰亭序》的神话使得会稽山的兰亭也成了书法家们心目中的朝圣之地。兰亭的曲水依然在流着,兰亭的故事依然在传说着,兰亭的神话依然在演绎着,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真实写照。

暮春的雨淋湿了兰亭,我想起顾恺之所描写的会稽山景色,“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回已是我第五次来到兰亭。

朋友们都去雨中访谒,而我似乎已没有多少游兴,于是跑到“毛委员”的办公室看他挥毫。毛(万宝)是我的乡兄,大家都这样叫他。前些年凭借他在书法理论界的影响,从安徽的六安调到兰亭书法研究所,从事书法研究。“毛委员”写了很多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兰亭论辩的梳理和回顾。今天的兰亭已无复十多年前的模样,建筑也多了,更像一个旅游景点。

一九九〇年,我第一次以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身份,怀着对右军和鹅池的向往来到兰亭,参加在这里举办的一个近现代书法研讨会。那时的兰亭建筑与自然还显得非常和谐,透着一派山林之气。活动项目大抵与王羲之和书法有关,第一个节目是在曲水流觞的溪边做一次当年兰亭雅集的模仿秀。参加会议的几十位与书法有关的少长男女错落有致地列坐在曲水溪边。水面豆绿的蕉叶杯缓缓地从上游漂来,杯里盛的是绍兴的老酒和不停吐着气泡的雪碧。按照游戏的规则,酒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吟诵一首诗。据我的印象,当时来自湖北的书家吴丈蜀先生现场做了一首绝句,一位来自海外的老先生也即兴做了一首应景的诗。当酒觞停在一位年轻的书法家面前,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动作极其洒脱,显然是看多了古装电视剧。众人吆他吟诗,他皱了皱眉头,一急之下吟了一首“白日依山尽”,当然,也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曲水流觞秀罢,下一个项目是到嵊县祭扫王羲之的墓。王羲之的墓在嵊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与村庄的住户人家相邻,倒是真的与群众打成了一片。主办方还特地在墓前献上了一个大花圈,那时还没有鲜花店,也没有时兴献鲜花。记得木亭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内容已经忘了,但还记得书写者是杭州籍的海派画家唐云先生。嵊县是越剧的故乡,那天恰逢中秋,热情的嵊县“越女”们特地给这些王羲之的“粉丝”们安排了一场“中秋赏月雅集”。活动是在室内举行的,记得是在一个仿古的建筑里,不见婵娟,却是有甜美动听、原汁原味的越剧演唱。那边是越女清唱,这边的书法家们也不能闲着,大家拥举少年得志的山阴籍当红书家白砥上场表演。略带腼腆之态的白砥抓起斗笔在四尺宣纸上横着写了两个大字“月夜”,我突然想起了王羲之的“鹅池”二字。如果说“鹅池”是一种失语,那么“月夜”就更显得苍白。又想起白天在王羲之墓旁的书法陈列室里看到一幅王学仲先生写的字,“我亦琅琊后,墓前一怆然”。老先生怆然的是什么呢?难道也是当下书法的衰落吗?

又一日,方才书归正传,开始学术研讨。主持人说按照国际学术研讨会惯例,每人上台发言五分钟。一位来自北方的哲学家在上面大谈了中国文化、中国汉字的艺术魅力,时间不够。另一位朋友愿意借给他自己的那个五分钟,于是,哲学家同大家尽情地展望了一回中国文化的美好前景。哲学家说,中国文化将要在下一世纪屹立在整个世界文化之巅。接下来,晃晃悠悠地上来一位年轻人,身形瘦长,一头的长发披肩,神情巨酷,如果戴上一顶斗笠,倒十分像金庸小说里的江湖杀手。他往主席台上端地一坐,面色冷峻,也没有手持论文稿,俨然一个空手道大侠模样,将底下扫视一过。他的语言虽不流利,但每一个字的音节却咬得很重。“王羲之已经统治了中国书法两千多年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只是那张今天我们谁也没见到过的《兰亭序》,昨天我们又去扫王羲之的墓,我们把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当成了神话。神话必须死亡。所以,今天我要说,打倒王羲之!”说罢,他又迈着冷峻的脚步酷酷地走下发言台。此人,正是我的朋友,素有艺坛“冷面杀手”之称的海上王南溟。底下片刻鸦雀无声。主持人冷冷地笑着说:“刚才这位年轻的朋友说要打倒王羲之,我看也未必,我们不是曾经打倒过孔老二吗,也没打出个名堂。”中国的文化喜欢造神,中国人的悲剧是崇拜皇帝,王羲之便是热爱书法的人心目中的皇帝,《兰亭序》的神话使得会稽山的兰亭也成了书法家们心目中的朝圣之地。而据绍兴的朋友说,今日的兰亭已并非王羲之当年的兰亭旧迹,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这只不过是明朝人在山阴的另一个地方重新选了一块更适合人们游玩的文化旅游景点罢了,未想到这样的旅游景点竟然就成了一块神圣的风水宝地。

雨仍然在下,朋友们也匆匆地游完兰亭。中午,兰亭书法学院的副院长沈伟先生在学院设宴款待。兰亭书法学院便是“兰亭”的产业化延伸,学院就建在兰亭的马路对面,面对着会稽山,可谓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在这样的地方学习、研究书法真是人间之美事。席间,大家并没有谈什么书法的艺术,却谈到了王羲之与鹅的故事。人们都说王羲之爱鹅养鹅,说法不一,有的人说他喜欢鹅的品性。我不知道鹅有怎样的品性,小时候我们家也养了几只鹅,样子并不可爱,甚至有点凶猛,据说鹅养老了会像狗一样看家守门。也有人说王羲之养鹅,是从鹅的仪态中悟出书法之道理。就算他有一天突然从鹅的仪态中得到了关于书法的感悟,我想他起初并不会因此而去养鹅,此说显然十分勉强。“鹅池”里依然放着一群鹅,有一天,我使劲地琢磨王羲之是怎样地获得灵感,却终无所获。最后,沈院长给我们道出其中奥妙,说魏晋人都讲究炼丹之术、养生之道,据说食用鹅肝会长寿。看来王羲之养了这么多鹅,只是为了食鹅肝。至今,在很多国家,鹅肝酱依然是上好的美味。这样的故事恐怕和打倒王羲之一样,有点扫兴,但却是一个更生活化的兰亭。兰亭的曲水依然在流着,兰亭的故事依然在传说着,兰亭的神话依然在演绎着,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