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海禁政策与西方殖民者东来

明代海禁政策与西方殖民者东来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大发明、烧瓷等技艺的外传,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宋元海上丝路的繁华。但此后,海禁政策卷土重来,海上丝绸之路又开始由盛而衰。明初,张士诚、方国珍等反对势力的残部逃至海上,对沿海居民进行骚扰。明代的海禁政策曾几度松弛。永乐后,海禁政策又进一步强化,对海外来贡国多加限制,并减少赏赐。西方殖民者东来后,渐渐控制了印度洋上的主要航线,海上丝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郑和雕像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海外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货物种类之多,所到地域之广,都已远超前代。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或输出的货物种类繁多,宝物、布匹、香料、药物、皮货等不仅数量巨大,产地分布也很广泛。丰富的进出口货物反映了宋元海上丝路达到极盛的事实。四大发明、烧瓷等技艺的外传,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宋元海上丝路的繁华。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明朝初年,为打击海上的一些割据势力,朝廷明确规定“片板不得入海”。后来,随着这些割据势力的覆灭,海禁政策有所松弛,航海活动也重新发展起来。明朝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海上丝绸之路达到极盛。但此后,海禁政策卷土重来,海上丝绸之路又开始由盛而衰。

明代海禁政策

明初,朝廷很重视海外贸易,大力发展与海外各国之间的官方朝贡往来;同时考虑到沿海地区在海外贸易方面所具有的地理优势,对民间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早先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只看重官方间的朝贡往来,一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渐开始重视民间贸易。到了明代,却是除了朝贡贸易外,不允许私人贸易行为存在。

明初,张士诚、方国珍等反对势力的残部逃至海上,对沿海居民进行骚扰。同时,日本一些被称作“倭寇”的失意武士也常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抢掠。为了对付他们,明朝政府除了出动兵力进行剿捕外,还实行了消极的“海禁”政策,民间的海外贸易因此受到了限制。

《初刻拍案惊奇》书影

明代的海禁政策曾几度松弛。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代成化年间,商人文若虚屡遭生意失败而变得穷困潦倒,人称“倒运汉”,一些朋友前往海外从事贸易邀他同行,顺便出海散心,文若虚没有做生意的本钱,只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名为“洞庭红”的橘子,准备在路上解渴,没想到到了海外吉零国,因该国无人见过“洞庭红”,被当成稀世珍品而抢购一空,竟卖了八九百两银子,回国途中,他又偶然拣到一只大龟壳,回国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5万两银子买去,原来这只壳中有24颗夜明珠,他用所得的钱财重置家业,娶妻生子,从此过上了殷实的生活。这则故事体现了明代商人海外冒险求富的理想,表达了明中叶以后人民要求开放“海禁”的愿望。

《明实录》记载,在洪武四年(1371)、十四年、二十三年,明太祖都曾下达过禁海的诏书。虽然随着政局的稳定,“海禁”政策有所松弛,但终明一代,海禁始终实行。具体说来,明初洪武年间的海禁严格,到了永乐年间(1403—1424),海禁有所松弛。永乐年间,朝廷新设置了市舶司,与其他国家遣使通好、广为招徕,还发生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盛事。永乐后,海禁政策又进一步强化,对海外来贡国多加限制,并减少赏赐。到了正德年间(1506—1521),海禁再次松弛,此时出现了很多的私人海外贸易。到嘉靖年间(1522—1566),因倭乱和外国殖民者东来,海禁再一次加强。海禁政策的实施,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繁荣了几个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了衰退。

郑和七下西洋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虽由盛转衰,但其“盛”处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那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顶峰,在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无与伦比。

郑和宝船模型

明代初期,在朱元璋30余年的励精图治之下,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大恢复,手工业也得以快速发展。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受到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明初国力强盛、贸易发达,政府渴望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贸易来往。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有一种说法,成祖怀疑惠帝逃亡海外,派人出海是为了寻找他的下落。

带领庞大船队远航的首领正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每次远航,郑和的宝船都会载满各种宝物,作为礼物送给访问国的国王。许多国家都会派遣使者甚至国王本人,携带其国家的特产、珍宝随郑和船队一同来到明朝首都进贡。这些外国使者在中国逗留一段时间后,朝廷便会派遣郑和船队送他们回国,并带回更多的礼物。这样的好处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会拒绝,海外前来朝贡的国家于是由洪武年间的几国,迅速增至永乐年间的30余国。其中,满剌加(今马六甲)和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和文莱一带)两国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朱棣去世后,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停止了六七年。直到宣德初年,朝廷希望有外国来朝贡,才有了郑和的第七次航行。在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间,他将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传播至沿岸国家,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秩序,还将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农业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传至其他国家。直到今天,郑和的故事还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流传,一些与郑和航海有关的历史遗迹也得到了保留,如马来西亚保存着“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等郑和遗迹。

15世纪初,以郑和为首的远航活动,将我国的古代海洋事业推向了高峰,为人类海洋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宝庙

西方殖民者东来

十五六世纪,当古老的中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西方的殖民者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15世纪开始,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许多城市的工商业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同东方发展贸易关系。而15世纪后半叶,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则基本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沟通欧亚大陆的地中海、红海、印度洋的海上航道基本为阿拉伯人所操纵。当时欧亚大陆之间还没有直接的海上贸易往来。为了打破这种僵局,15世纪末,新兴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者纷纷设法寻求地中海以外直接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西方殖民者东来后,渐渐控制了印度洋上的主要航线,海上丝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今日澳门

中国澳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北靠广东,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著名的贸易口岸,有“广州诸泊口,最是澳门雄”之称。新航线的开辟让欧洲小国葡萄牙尝到了甜头,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船只在大海中不断冒险,开辟了大量殖民地,为葡萄牙带去了巨额财富。明正德十二年(1517)6月,葡萄牙果阿总督以建立中葡双边贸易关系为由,派遣安德拉德率多艘满载胡椒军舰从马六甲出发前往中国,葡王特使皮雷斯与舰队同行。几番辗转后,他们获准觐见正德皇帝。为了隐藏真实身份,他们全部都用白布缠头,冒充马六甲的遣礼使臣进京。与此同时,马六甲的王子与使者也到达了北京,并向明朝朝廷控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残暴行径。葡萄牙人的骗局穿帮了,明政府处死了主事者,后来皮雷斯也病死狱中。

屯门海战爆发时,葡萄牙殖民者已经在屯门盘踞多年。正德十六年(1521)6月15日,明朝军队用50艘战舰包围了殖民者,葡萄牙人伤亡惨重,只得退走,中国军队收复了屯门。

后来,葡萄牙人为了寻找机会混入澳门进行贸易,转而采用贿赂中国官员的手段。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买通了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借用他国名义请求借澳门之地晾晒被海水打湿的货物。汪柏贪利,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没想到,这一“晾晒”就是400多年。葡萄牙海盗还不断侵扰中国南海地区,严重破坏了广东的正常贸易秩序,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稳定与安全。在这种形势下,朝廷厉行海禁,禁止所有外国商船来广州停泊和贸易,逐渐走上了闭关锁国的窄路。

澳门大三巴牌坊

西班牙殖民者与大帆船贸易

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他们也想在我国东南沿海占据一个通商据点。从16世纪后半叶开始,西班牙就开始不断派使者来到中国,多次提出设立商站等要求,皆被明朝政府拒绝。万历五年(1577),西班牙人来到福建沿海要求通商,为当地地方官所拒绝。万历二十七年,西班牙海军将领萨姆迪奥率领舰队来到澳门,要求在当地设立据点,遭拒绝后,恼火万分,干脆擅自登岸,并在澳门以西10里的虎跳门修筑据点。明朝政府闻讯后立刻出兵,水陆齐发,打得西班牙人狼狈逃窜。在虎跳门之战后的几十年里,西班牙人仍不断派人来中国沿海活动,意图找到一块明王朝“看不见”的地方。他们最后找到的是我国台湾岛,并于天启六年(1626)偷偷侵占了台湾北部的淡水、基隆等地。台湾后来又被荷兰人独占,直到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才为郑成功所收复。

虎跳门水道

虽然西班牙没有在中国沿海取得据点,但在将菲律宾收为其殖民地后,还是开辟了从菲律宾往返墨西哥的太平洋航路。从此,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便源源不断地沿着这条航线,经由马尼拉运往墨西哥,行销拉丁美洲各地,该航线就此成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这一将中国东部沿海的商品运抵马尼拉再经由西班牙人的船销往美洲的贸易,也被称为“大帆船贸易”。中国丝绸除了由陆路运往中亚,由海路运往波斯湾,越过印度洋运到非洲东岸,间接地传往欧洲之外,又越过太平洋运往墨西哥,输往拉丁美洲各地,开始进入了西半球。这在我国丝绸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购买中国商品所用的白银当时也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今日菲律宾

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新航路的开辟为西、葡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刺激了其他欧洲国家抢夺殖民地的狼子野心。16世纪,荷兰崛起,这个面积并不大的小国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荷兰旋风,“海上马车夫”声名远扬。在占据了爪哇后,荷兰也想来中国进行贸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荷兰武装船队到达澳门海面,要求进行通商,但葡萄牙严加戒备,不准他们登陆。当时的广东税使为平息争端,召荷兰人入城参观。荷兰人在澳门逗留了一个多月,一无所获,只得离去。在多次要求通商无果后,荷兰人转变了方向,打算在福建沿海建立一个据点。经过多方探查,他们将这个据点选在了澎湖,并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天启二年(1622)和天启四年(1624)三次进犯澎湖,结果都被明朝军队击败。损兵折将的荷兰殖民者退出澎湖,转而进犯中国台湾。如今,在中国台湾还流传着“红毛计诈牛皮地”的说法。天启四年,一队荷兰殖民者来到台湾西南,企图偷偷登陆,却被高山族人发现。面对高山族人的顽强防守,狡猾的荷兰人以遭遇海难、货物尽湿博取同情,请求给他们一块牛皮大的土地晾晒货物。善良的高山族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却没想到荷兰殖民者用剪刀将一大张牛皮裁成许多条,接起来成为一条长绳,然后用这根长绳圈起了一块不小的土地,并在这块土地上筑城。第二年,他们在台湾西南的新港社再次使用这样的伎俩,又骗得了一块土地。荷兰人就以这两块土地为据点,逐渐控制了整个台湾。荷兰人占据中国台湾岛后,还不断地到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侵扰,严重阻碍了中国沿海的贸易。荷兰人占据中国台湾38年之久,直到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才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

明代由于长期实行“海禁”政策,只发展极为有限的朝贡贸易,使得沿海市舶受到种种限制,海外贸易难以得到发展。而几次殖民者的侵袭,又扰乱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秩序,进一步破坏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让原本就开始走下坡路的海上丝路变得更加萧条。明朝后期,这条古老而又漫长的海上丝路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

郑成功收复台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