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者常嫌学问浅

学者常嫌学问浅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黄老师说,他是1992年考上暨南大学外语系研究生的,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并到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任职。全校有8个系,500多名教职工。学生数量的变化,折射出了广东金融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目前,该校正在为升格为广东金融学院做最后的冲刺。当我问他,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有几人与会时,他说:就我一个。学者常嫌学问浅,在闲谈中,我还知道黄老师有意报考博士,也做了一些准备。

跨地域、跨省区采访有诸多不便,别的不说,就是采访对象接受采访了,可是谈话地点定在哪里好,也要费一番思量,处理得不好,就有失礼之嫌,那样的话多少有损于采访本身的意义。采访黄中习副教授,我们将地点约定在他家,这个约定,对我来说是出乎意料的顺利,对他来说更是轻松无碍。采访在被采访者家中进行,气氛自然亲切,彼此都轻松,半事而倍功。

黄老师并不住校,而是住在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路。要在偌大的广州市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某个人的住处,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当我好不容易敲开他的家门的时候,开门的就是黄老师。就在见面的一瞬间,我觉得他好面熟,于是就脱口说道:“我们好像认识,是不是在哪里见过面呢?”他也有同感,因此还未落座就跟我说:“我是从百色来的,以前在右江师专工作过。”不说不知道,说了好惊讶。原来他也是1987年大学毕业的,当年和我的一个同学一起分配到师专,住同一排平房,而且是邻居。我去师专玩时,经常见到几个年轻老师端着饭盆边吃边串门,他就是端着饭盆串门的那拨人中的一个。只是我们当时只顾东吹西扯,不曾刻意去问哪一个姓甚名谁,所以落得将熟当生的结果。

没有见面之前,我和黄老师通了几次电话,说的都是采访事宜。他说最近比较忙,孩子才出生几个月,不好外出。得知这个情况之后,我们便商定在他家见面。见了面之后,才知道大家都是同龄人,都有三十七八岁了。这个年龄的人,现在孩子才有几个月大的,恐怕是很少很少了。黄老师结婚不算晚,爱人也是原来在百色就认识的,但是到了这个年纪方才生儿育女,足以说明学业、事业在黄老师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乡遇故知,我们的谈话就比较随便了。听黄老师说,他是1992年考上暨南大学外语系研究生的,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并到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任职。当时可供选择的还有几个单位,但是从长远计,他最终选择了教育事业,选择了广州金专。

这所学校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所行属院校,前几年才划归广东省管理。全校有8个系,500多名教职工。1995年那时候,学校每届学生不过两三百名,而现在该校一年的招生规模就达2000多人。学生数量的变化,折射出了广东金融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目前,该校正在为升格为广东金融学院做最后的冲刺。

广州金专设有外语系,刚进入该校的时候,黄老师先是在大学英语教研室工作,教大学英语。由于教学成绩突出,不久之后,他转到外语系商务英语教研室,教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商务英语较之于大学英语,其专业性更强,尤其对金融类院校来说,它更是一个门面性的专业。置身其中,黄老师一面教书,同时又广泛涉猎商务知识,尽量打牢自己的商务英语根基。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黄老师的付出有了相应的回报:1998年获得校级优秀教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1999年、2000年两次获得校级优秀党员称号;2000年获“蔡冠深先生优秀科研奖”二等奖,“蔡冠深先生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他主持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2001年校级课题研究二等奖;他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学校的重视,2001年黄老师被列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人选,现在他还担任商务英语教研室副主任。这些荣誉,这些成绩浓缩了一个壮乡学子在他乡奋斗的历程。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硕士生,黄老师的用力处并不仅仅局限在教书育人。近年来,他不但涉足教学研究,而且他还致力于翻译研究工作,先后在《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暨南学报》、《华南金融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先秦寓言英译探讨》、《陶渊明诗文翻译的力作》、《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前景》、《论外来语的语言规范》、《借代修辞格与文化翻译》、《从陶诗英译看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方法》等20多篇学术论文和译作。

2001年黄老师应邀赴香港参加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论文。他凭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与娴熟的英语运用水平创作的《陶渊明诗文中“道”字译法探讨》宣读后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通过答辩,还加强了与各位与会翻译家的交流,显露了自己的才华。这次会议出席者有100多人,其中广东地区只有几个人。当我问他,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有几人与会时,他说:就我一个。

闲谈加采访使我有机会弄明白心中的一些疑问。比如说,黄老师是怎样登上亚洲翻译家论坛的。对此,他做了如此陈述:那是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在《中国翻译》杂志上搞了个征文活动,我投稿应征,他们采用了,而且还约定我参加在香港召开的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会议。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此言不谬,黄老师确实作为一个有心人,时时关注着诸如《中国翻译》等外语类核心学术刊物,注意外语科研的最新动态,并且从中学习,寻找灵感,从中追求自己的“发言权”。这次出席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可谓是对其“有心”的一种回报吧。

学者常嫌学问浅,在闲谈中,我还知道黄老师有意报考博士,也做了一些准备。在惊讶于他孜孜以求的精神之余,我问他考什么学校,他说打算报考华东师大英汉对比与翻译专业。说这些话题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场,明眼人可以看出,他的家人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他,鼓励他,关于这一点,从他备考与初当人父两者时间上的重合就得以印证。

临走前,我预祝黄老师考试成功,将来在更高的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就,为壮乡人民争光。

原载《右江日报》2003年6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