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
★虞夏禅让,独饶治绩,敷扬休烈,故深大矣;周多征伐,上下相戒,事危而言切,则峻肃而不阿借;唯《商书》时有哀激之音,若缘厓而失其援,以为夷旷,所未详也。
★诗歌之起,虽当早于记事,然葛天《八阕》,黄帝乐词,仅存其名。《家语》谓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尚书大传》又载其《卿云歌》云:“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辞仅达意,颇有古风,而汉魏始传,殆(大概)亦后人拟作。
【品读大师】
《书》即《尚书》,《诗》即《诗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元典”之一,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卓越继承者,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将《尚书》与《诗经》并列为一篇,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客观的考察和知识性的介绍。
《尚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因为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鲁迅说:“《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今已莫知其书为何等。假使五帝书诚为五典,则今惟《尧典》在《尚书》中。”可见他肯定了《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先秦国家历史文献的史学地位。
《尚书》是什么?
鲁迅引用王充和孔颖达的说法对《尚书》进行了解释:“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或“言此上代以来之书”。又介绍了《尚书》的体制,“《书》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谟,曰训,曰诰,曰誓,曰命,是称六体”。典,记述帝王言行,以作后代常法,如《尧典》。谟,记述君臣谋议国事,如《皋陶谟》。训,记述训导言词,如《伊训》。诰,施政文告,如《汤诰》。誓,临战勉励将士的誓词,如《牧誓》。命,帝王的诏令,如《顾命》。此外,“其中有《禹贡》,颇似记,余则概为训下与告上之词,犹后世之诏令与奏议也”。从鲁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尚书》其实是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文集。对于《尚书》的文风,鲁迅则给出了“其文质朴,亦诘屈难读,距以藻韵为饰,俾便颂习,便行远之时,盖已远矣”的评价。
至于诗歌,鲁迅认为“自商至周,诗乃圆备,存于今者三百五篇,称为《诗经》”,他还指出,由于口耳相传的原因,诗不只存在于书中,所以是最为完整的古文学作品。对于传说的“孔子删诗”,鲁迅同意朱熹的看法:“人言夫子删诗,看来只是采得许多诗,夫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
鲁迅指出:“《书》有六体,《诗》则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是为《诗》之三经。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是为《诗》之三纬。风以《关雎》始,雅有大小,小雅以《鹿鸣》始,大雅以《文王》始;颂以《清庙》始;是为四始。”由此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
鲁迅对《诗经》的文风也进行了考评,认为“如《颂》诗,大率(大多)叹美”“二《雅》,则或美或刺,较足见作者之情……如《小雅》《采薇》,言征人远戍,虽劳而不敢息……此盖所谓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之言矣。然亦有甚激切者,如《大雅》《瞻卬》”“《国风》之词,乃较平易,发抒情性,亦更分明”。并由此推出了《诗经》的次序“惟《诗》以平易之《风》始,而渐及典重之《雅》与《颂》;《国风》又以所尊之周室始,次乃旁及于各国,则大致尚可推见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