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全书的结构,鲁迅则说“唯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总之,鲁迅通过分析《儒林外史》告诉我们:吴敬梓描写的是“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

【国学笔记】

★《儒林外史》写范进举人因为守孝,连象牙筷子也不肯用,……和这相似的情形是现在可以遇见的;……这分明是事实,而且是广泛的事实,但我们皆谓之讽刺。

★《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

品读大师】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清代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鲁迅对这部作品很是偏爱,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单独分析了这部小说。鲁迅说,自晋唐就有的“寓讥弹于稗史者”在明为盛,尤其是在人情小说中,但是,“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稍微好一点的,“描写时亦刻深,讥刺之切,或逾锋刃”,但又“疑私怀怨毒,乃逞恶言,非于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抨击矣”,还有“近于呵斥全群者,……,然词意浅露,已同谩骂,所谓‘婉曲’,实非所知。”他认为,“迨(等到)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小说中才有可以称为讽刺的作品。

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鲁迅说他“多所见闻,又工于表现,故凡所有叙述,皆能在纸上见其声态;而写儒者之奇形怪状,为独多而独详。当时距明亡没有百年,明季的遗风,尚留存于士流中,八股而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事。敬梓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对于《儒林外史》的价值,鲁迅认为贵在“旨微而语婉,假如过甚其辞,就失去了文艺上的价值……”例如,鲁迅在引录范进守孝期间在张静斋家吃大虾圆子的一段细节描写时作了精湛的分析和评价:“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通过“微词之妙选”来“刻画伪妄之处”,“抨击习俗者”在《儒林外史》是“尚多”而且“屡见”的。又比如,王玉辉之女殉夫,王玉辉大喜,但是当入祠建牌坊的时候,他又“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后来又说“在家日日看见老妻悲恸,心中不忍”(第四十八回),这里深刻地描写了良心与礼教的冲突。

对于全书的结构,鲁迅则说“唯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这个评价是十分准确的。

总之,鲁迅通过分析《儒林外史》告诉我们:吴敬梓描写的是“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他挥动手中“工于表现”之笔将这些人物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以其对现实的较清醒的认识,“托稗史以寄慨”而达到“以公心讽世”之目的,表现了巨大的讽刺力量,使作品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可见,只有如实地描写、反映现实,才能“指摘时弊”,用文章展示隐藏的东西,暴露社会问题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