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事君章第十七

事君章第十七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武则天非常赏识他的才干与人品,两次任命他为宰相,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平定潮州之乱后的返程途中,遇到海寇曹真。多次劝说无效,曹真就把王纲杀了。王纲死后,只有16岁的彦达,也大骂海盗并求死。王纲为国而死,但并没有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和礼遇。一年后,他的母亲去世了,小季直十分地伤心。

百孝图·私祭木主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

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侍奉君主,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没有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对于君王的优点,会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会匡正补救。总之为臣子的事奉君主,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为人臣子的,如能照这样侍奉君主,君主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原文】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诗经·小雅·隰桑》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评析】

事君尽忠,为臣爱君虽远处异地,都不忘怀。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社会还能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青年人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实行,那么,不但爱敬之心尽于父母,那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都能够担在身上了。

百孝图·拾椹养亲

百孝故事 狄仁杰——望云思亲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太原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他为官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他曾在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武则天非常赏识他的才干与人品,两次任命他为宰相,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他的形象不仅是在政治舞台上被树为楷模,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位孝子。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时候离开,就无法再侍候母亲,因此心中非常痛苦。狄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他出外巡视,途中经过太行山,望着天上的白云,不由得思念起家乡的父母来。他对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那白云之下。”说着,他伤感的眼泪流了出来。直到天上的白云散去,他才离去。自古忠孝难两全,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忠”往往是“孝”的一种升华。舍小家为大家,这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百孝图·望云思亲

王纲——父忠子孝

王纲,字性常,明朝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他文武全才,擅长鉴别和占卜。和宰相刘伯温关系很好,刘伯温把他举荐给朱元璋。他70岁的时候,牙齿还没掉,面色如少年,于是被朱元璋任命为兵部郎中。有一次,广东潮州少数民族造反起义,朝廷任命王纲为广东参议,去平乱安民,他带着儿子彦达一同前往。平定潮州之乱后的返程途中,遇到海寇曹真。曹真先请王纲当他的统帅,王纲拒绝,并劝曹真归顺朝廷,曹真不听,王纲就怒骂不休。多次劝说无效,曹真就把王纲杀了。王纲死后,只有16岁的彦达,也大骂海盗并求死。当海盗的刀正要砍向他时,曹真慨叹道:“父忠子孝,杀了不祥。”于是,彦达用羊皮包着王纲的尸体回了家。王纲为国而死,但并没有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和礼遇。

忠君之人未必会从统治者那里得到他应有的待遇,然而至少他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他永远都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自豪,同时也永远会得到百姓真心的敬爱!

百孝图·父忠子孝

陶季直——抱痛染衣

陶季直,南北朝时期丹阳秣陵(今江苏省)人,祖父是广州刺史陶愍祖,父亲是中散大夫陶景仁。陶季直小时候就很聪明,祖父非常喜欢他。有一天,祖父把一些银子放在桌子上,让孙子们各拿一份。大家都拿了,唯独陶季直没有动。

祖父问他为什么不拿,他说:“祖父赏赐东西,应该先给父亲和伯伯,轮不到我们做孙子的,所以,我不能拿。”祖父听后,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小孩子能说出这么深刻的话。一年后,他的母亲去世了,小季直十分地伤心。母亲生前,曾在外面染有衣物;母亲去世后,家人想办法把这些衣物拿了回来。小季直整天抱着这些衣物痛哭流涕,让周围的人听了都跟着伤感。长大后,他努力读书,先后做过县令、太守和太中大夫,他两袖清风、为百姓谋福利,去世时家里什么财物都没有,空空如也。

陶季直以事母之心事君,自然会毫无偏私,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就是他对“孝”的最佳诠释。

百孝图·抱痛染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