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其鬼不祭

非其鬼不祭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通常的解释中,“鬼”为死去的祖先。“非其鬼而祭,谄也”,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他,就是谄媚。在古代,鬼神常常是被混在一起而谈的,并不像现代人头脑中区分的那样。在我的理解中,“鬼”应该是自己的心中所想,与我们通常说的“鬼主意”差不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不多的几个个案之一。在孔子看来,祭祀一定要虔诚,一定要投入,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没这种感觉,还不如不祭。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第二·二十四章》

在通常的解释中,“鬼”为死去的祖先。“非其鬼而祭,谄也”,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他,就是谄媚。在古代,鬼神常常是被混在一起而谈的,并不像现代人头脑中区分的那样。如果真有鬼神的话,死而为鬼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结果,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被“封神”,在极乐世界里享受荣华富贵。百代以来,人们对祭祖的重视,除了寄托哀思以外,恐怕是害怕先人在阴间受苦,也为自己今世和来生做些铺垫。

在我的理解中,“鬼”应该是自己的心中所想,与我们通常说的“鬼主意”差不多。如果违背自己的意愿,为了讨别人的欢心,表面上做得心甘情愿,就像把别人的祖先当作自己的祖先去祭祀,这不是谄媚,又是什么?

孔子为什么要提到祭祀自己的祖先,用这件事来说“谄”呢?这就是孔子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即指此言彼。用现在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君子有道,就在于维护心中高尚的理想,保持清洁的精神。如果因为达到一己之求而毫无原则地去讨好别人,那就失去了君子之道,是无法能容忍的。

一个人要做到坚守自己心中的价值观不动摇,非常困难和不易,尤其在权势和诱惑面前。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绶印去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不多的几个个案之一。迎来送往,找路子、攀高枝、拉靠山,为有朝一日“飞上枝头当凤凰”。这不是谄媚,又是什么?

谄媚,有“主动”和“被动”之分。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许多老百姓办事,即使合情合理合法,首先想到的不是认真去办或者努力争取,而是要“找关系”“送人情”,在扭曲痛苦的被动式“谄媚”里,渐渐失掉了法理,失掉了尊严。这又是谁的过错呢?

另外,《八佾第三·十二章》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也是在讲祭礼。在孔子看来,祭祀一定要虔诚,一定要投入,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没这种感觉,还不如不祭。但在现在的中国,一种替人哭丧、替人上坟的产业却正在悄然兴起。只是双方彼此还羞于面谈,大多数通过网上交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真是千古笑话,辱没夫子,冠履倒置,斯文扫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