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形篇》第十

《地形篇》第十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子兵法》中多次谈到了如何应对军事地形的问题,如《军争》《行军》等篇目均有所涉及。其中,专门论述战术地形及其在作战中的地位和影响的就是《地形篇》。所以孙子认为,如果敌人已经派重兵封锁了隘口,就不应该轻易发起进攻。刘秀得报大惊,严斥吴汉分兵轻敌,令其迅速退守广都。其部属史宪诚等抗命不遵,作战时士兵们不战自溃,软弱无能的田布只好刺心自尽,年仅38岁。

导读

在军队作战中,如何抢占地理先机、把握地形优势,对于能否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孙子兵法》中多次谈到了如何应对军事地形的问题,如《军争》《行军》等篇目均有所涉及。其中,专门论述战术地形及其在作战中的地位和影响的就是《地形篇》。本篇大致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孙子对作战中常见的六种地形进行了概括,简称“六形”,并提出了在不同的地形中要采取的应敌措施。随后,孙子又总结出了“六败”,也就是军队在哪六种情况下会必然失败。地形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作战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但究竟能否将“地形之利”发挥到极至,军队将领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本篇篇末,孙子提出了衡量一个优秀军队将领的相关标准,如“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等。

开篇孙子首先对军事作战中遇到的六种地形进行了概括——“通、挂、支、隘、险、远”。那么,这六种地形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遇到不同地形时应该采取的行动方针和作战措施呢?孙子下面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往的地方叫做“通”,在这样的地带,应该先占据向阳的高地,这样有利于保证粮道的畅通,对于作战很有利处。可以前往,却难以返回的地形叫“挂”,在这种地带采取的行动要根据敌军的动作进行判断,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可以出击战胜它,如果有防备,出击不但不会取得胜利,还会难以返回,对我军不利。“支”是指无论我军还是敌军,出击都不会获利的地带,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即使敌人用利益诱惑我,我军也不要出击,而应当引兵离去,当敌人前出到一半的时候再回兵攻击,这样我军就取得了有利的战局。在“隘”形地带,也就是通道狭窄的隘口地形,我军应当先于敌人占领它,并且封锁住隘口,等待敌人;如果让敌人抢占了先机,先于我军占领了隘口,并且用重兵加以把守的话,就不要硬攻;但如果敌人尚未封锁住隘口,我军仍然可以前去攻打。在地形较为艰险梗塞的“险”形地带,我军同样要先于敌人占领,控制住向阳的高地等待敌人来攻;若是被敌人抢占了先机,那么我方应当引兵撤离,不能与敌人正面交锋。最后一种地形是“远”,是指敌对双方相距较远的集结地域。这种地形对于敌我双方都不利于发起进攻,那么,就不应该急于发起挑战。地形是客观的,然而如何在不同的地形中应战,却可以根据军队将领的指挥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总结了六种作战地形之后,孙子进一步强调“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如何在不同的地形中采取适当的作战策略,是领军将领的重大责任

我们以古代战争为例对上述“六形”做进一步说明。比如,“‘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三讲》中所举的公元前506年孙子亲自参与的吴楚之战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作战实例。当时吴军沿淮河逆流而上,采取突然袭击的战略进攻楚国。之所以这一仗获得成功,吴军顺利地通过隘口义阳三关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个义阳三关,当时叫作大隧、直辕和冥阨,都是很险隘的地方。当时的吴军迅速地通过这三关险隘之后,顺利地向汉水挺进,在作战中赢得了主动地位。所以孙子认为,如果敌人已经派重兵封锁了隘口,就不应该轻易发起进攻。再如,“‘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北宋初年宋军攻打北汉的战例。由于当时北汉有辽国的支持,只要宋军去打它,辽军就出动援助,所以宋军常常是无功而返。如果能够阻遏辽军,便能去打北汉了。公元979年,宋太宗决定御驾亲征,命令将军郭进执行截击辽军的任务。郭进受命之后迅速占据险形白马岭。白马岭不仅险峻,而且两山之间有一条飞湍的急流,很难泅渡。辽军急于救援北汉,冒险渡涧,宋军居高临下,箭如雨下,重创辽军,为宋军主力攻打北汉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后,孙子又分析了“走”“弛”“陷”“崩”“乱”“北”六种军队失败的情况。同“六形”一样,孙子也强调领军将帅在其中的重要性,“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他指出,这六种军队战败的情况并不是天灾,而是由于将领的过失造成的。比如说第一种情况,“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意思是说,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由于以一击十造成军队败逃的,叫做“走”。历史上在刘秀统一的战争中,吴汉攻打巴蜀的战例较为典型。公元36年,刘秀命令吴汉率军三万,从今四川乐山逆长江而上,进攻成都的公孙述。吴汉连连获胜,进逼成都。这时刘秀致信告诫吴汉说,“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艰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破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不听,扎营城北,另外命令副将刘尚屯驻江南。刘秀得报大惊,严斥吴汉分兵轻敌,令其迅速退守广都。结果不出刘秀所料,刘秀的诏命还没有到,公孙述就已经派重兵围攻吴汉,另派一部牵制刘尚。经过激战,吴汉终于因为寡不敌众,败守营垒。吴汉遭此惨败之后,深感兵力分散之误,于是与诸将商议,利用夜暗,突然急行军秘密移师江南,与刘尚会合,终于反败为胜。在这场战争中,吴汉就犯了“以一击十”分散兵力的错误,差点儿铸成大错。又如“辛强吏弱,曰弛;吏弱辛强,曰陷”,由于士卒强桿而将吏懦弱导致的作战失败称作“弛”;相反,若是因为士卒懦弱但将吏强悍而导致的失败叫做“陷”。比如,公元822年,唐穆宗时期,魏博节度使田布奉命率领魏博军讨伐王延凑。但是田布无力驾驭魏博军,魏博军轻视他,数万人骑着毛驴在军营乱窜,他都无力去管。其部属史宪诚等抗命不遵,作战时士兵们不战自溃,软弱无能的田布只好刺心自尽,年仅38岁。由此来看,“卒强吏弱”问题是军队作战中的大忌。

无论是“六形”还是“六败”,孙子都强调了军队将帅在领军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后一部分中,孙子对将帅领军作战应该具有的军事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作为一名将帅,要做到进不为求名,退不避罪责,只求保护民众,维护君主的利益。不仅如此,一名优秀的将领还应该处理好与士卒的关系——“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倶死”。如果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一样,那么就可以与之共赴河谷山涧;如果对待士卒像对待爱子一样的话,那么就可以与之同生共死了。相反,“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洽,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如果对待士卒厚养而不使用,溺爱却不能够让其服从命令,违法乱纪也不能够治理,就好比骄纵的孩子一样,这样是不能够领兵作战的。

最后,孙子总结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几种条件,“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了解我方士卒可以出击,却不了解敌方的士辛不可攻击,获胜的概率只有一半;了解敌方士卒可以攻击,却不了解我方士辛不可出击,获胜的概率也只有一半;了解敌方士卒可以攻击,也了解我方士卒可以出击,却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可以作战,获胜的概率也只有一半。因此,“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懂得用兵的将领,他在指挥军队作战时是不会迷惑的,他的作战策略也会变化无穷。“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是孙子对全篇也是对作战规律的一个高度概括——既了解敌方情况,也熟悉我方情况,这样才能够获胜;懂得天时地利,胜利就会无穷无尽。

【原典】

孙子曰:地形【1】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2】;“通”形者,先居高阳【3】,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4】;“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5】;“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6】;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7】。“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8】。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9】,不可不察也。

【1】地形:地势、地理条件。这里孙子根据地形、地势对于军事行动的利害关系,但地形分成了六种,并一一进行了详细分说。

【2】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敌我双方军队可以自由进出的地形,称为“通”。

【3】先居高阳:驻扎在高地与向阳之处。

【4】可以往,难以返,曰“挂”:可以进军,但是难以返回的,称为“挂”。挂,悬挂、牵碍。

【5】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我军进入会失败,敌军进入也会失败,这种地形叫作“支”。支,对峙。

【6】“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盈之,满溢的样子。在有隘口的地方,如果我先占据了,一定要冲出隘口,在隘口外重兵布防。

【7】不盈而从之:敌人没有占领隘口,就可以和他们作战。

【8】“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被称为“远”的地形,双方势均力敌,勉强挑起战斗,也会失利。

【9】将之至任:将领最关键、最重要的责任。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情况。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交通便利)的地形叫作“通”。在这种地形作战,应先占领高地,保证粮道畅通,作战就比较有利。可以前进,难以后退的地形叫作“挂”。在“挂”地作战,敌人没有准备,突然攻击便可获胜,但如果敌人有所准备,出击不能取胜,又难以退兵,就很不利了。我军进攻不便,敌人进攻也不便,这种地形叫“支”。在“支”地作战,敌军以小利诱,我军也不能出击;可带领军队撤退,等敌人进军一半时再反攻,比较有利。在两山间有狭窄通谷的“隘”地形作战,如果我先占领,一定要在山谷口布重兵以迎击敌人;若敌人先占据隘口,重兵据守,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兵力不足,则可以进攻。在“险”地作战,如果我军先进驻,一定要选择高地向阳之处来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了,就领军离去,不要进攻敌军。在“远”地作战,双方情况对等,难以主动挑战敌军,不利作战。以上六个方面,是根据地形(作战)的基本原则;(了解这些)是将帅的重要责任,不能不认真研究。

【原典】

故兵有“走”者【1】,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2】;卒强吏弱,曰“弛”【3】;吏强卒弱,曰“陷”【4】;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5】;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6】;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7】。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释】

【1】故兵有“走”者:此处的兵指败兵。走,退却。句意为军队打了败仗有退兵的情况。本段中一共提到了败兵的六种情况,走、弛、陷、崩、乱、北,并做了详尽的解释。

【2】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两军势均力敌,却用少数军队迎战十倍的敌人,不敌败退,叫作“走”。

【3】卒强吏弱,曰“弛”:兵卒强悍,军吏柔弱,军纪涣散,叫作“弛”。

【4】吏强卒弱,曰“陷”:军吏勇武,兵卒素质很差,在战场上跟不上,导致军将被俘被杀而导致失败,叫作“陷”。

【5】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军队的髙级将领心怀怨恨、不服从指挥,遇到敌军善自出战,将领却不能很好控制,叫作“崩”。

【6】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最高指挥羸弱,不能严格控制军队,管教不明白,军吏士卒不守军纪,排兵布阵混乱,这种情况叫作“乱”。

【7】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最高指挥不能预测敌军情况,用少数军队迎战敌人大部队,用弱势兵力迎战敌人的强兵,军队没有精锐担任主攻,这种情况导致的失败叫作“北”。

【译文】

所以行军作战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不属于天灾,是将领的问题。双方地势相同,以一击十(造成溃逃的),叫“走”。兵卒强悍,军官懦弱,叫作“弛”。军官勇悍,但士卒懦弱的,叫作“陷”。手下将领心存怨怒,不服从指挥,遭遇敌军擅自交战,主将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而无法控制),叫作“崩”。主将怯懦,管理不严,教导不善,官兵关系无序,行军布阵杂乱无章,叫作“乱”。将领不能预判,用少击众,以弱击强,没有选择精锐兵卒组成前锋,叫作“北”。这六种情况,都是打败仗的根源,(了解这些)是将帅的重要责任,不能不认真研究。

【原典】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2】,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注释】

【1】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辅助条件。

【2】计险厄远近:计算地势的险要与否、远近与否。厄,险要。

【译文】

(了解)地形是用兵的帮助。预判敌情,制定取得胜利的战略,考察地形的险峻情况、路途远近,是主将的职责所在。掌握这些因素并应用到作战中的将领必胜,不懂得这些而指挥作战的将领,必败。

【原典】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1】,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2】,退不避罪【3】,唯人是保【4】,而利合于主【5】,国之宝也。

【注释】

【1】主曰无战:国君命令不许出战。

【2】进不求名:进攻不是为了名声。

【3】退不避罪:撤退不是为了躲避罪责。

【4】唯人是保:只求保全“人”。本句中,人指军卒和民众。

【5】利合于主:符合国君的利益。

【译文】

依照战争规律或战场实际必胜的情况,君主说不要出战,将领坚持出战是可以的;依照战争规律或战场实际必然失败的情况,君主坚持出战,将领拒绝出战是可以的。所以进军不求功名,撖退不逃避罪责,只求保护民众,有利于国君,(这种将领)是国家之宝。

【原典】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2】,爱而不能令【3】,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4】,不可用也。

【注释】

【1】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对待军卒如同孩子,那么就可以同他们一起去跳入深深的溪水,比喻可以同生共死。下一句意义相同。

【2】厚而不能使:厚,厚待、优待。厚待军丰却不能指挥。

【3】爱而不能令:爱惜军卒却不能指派。

【4】譬若骄子:如同被娇惯的孩子。

【译文】

如关心嬰儿般看待士卒,就可以同他们共赴险地;如关心儿子般看待士卒,就可以与他们同生死。如果厚待士卒却不能任用他们,如果宠溺士卒却不能命令他们,士卒违法乱纪而不能惩处,如同骄纵的孩子,是不可用于作战的。

【原典】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1】,举而不穷气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注释】

【1】动而不迷:军事行动不会迷路。

【2】举而不穷:举,措施。各种措施变化无穷。

【译文】

知道我军能作战,却不知敌方不可以被攻击,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方可被攻击,而不知我军无力进攻,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方可以被进攻,知道我军能作战,但不知道地形不利于作战的,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所以知道用兵的将领,他的行动准确不迷乱,举措随机应变,变化无穷。因此,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就会取得胜利而没有危险;通晓天时地利,就会取得全胜之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