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論説第十八

論説第十八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帝兄弟倡其始,鍾傅王何繼其蹤。往嘗搜討,十得七八。以單篇持論者爲主,其間亦有名爲書疏,實乃論者,不及備采。《本傳》注稱其論議以校練爲家。然則鍾論雖亡,其義當與王同也。見《世説·文學篇》注引《魏志》。按《世説·文學篇》稱:會撰《四本論》。《弘明集》所載有六十餘人之多,惟沈約、蕭琛、曹思文論尚存。以下三篇,統名《名士優劣論》,見《藝文類聚》二十二。見《通典》五十五。

【校字】

故仰其經目。

宋本《御覽》五九五“仰”作“抑”,是。

石渠論藝。

《御覽》五九五“至”下有“於”字,是。

聚述聖言通經。

鮑本《御覽》五九五無“聚言”二字,是。

去代。

宋本《御覽》“代”作“伐”,是。

蓋人倫之英也。

《御覽》作“蓋論之英也”,是。

論如其已。

按疑當作“不如其已”。

檢跡如妄。

“如”,《御覽》作“知”,當從。

言咨悦懌。

按“咨”疑“資”譌。

【釋義】

論之爲體,蓋著述之利器,而學術之干城也。其用有二:一以立我宗義,一以破彼異説。破而能立,然後敵黜而我尊,邪摧而正顯。是故此體之興廢,常與學術相始終。戰國之世,百家爭鳴,而諸子著作,亦各文辨縱横,莊周《齊物》,鍼砭名家,荀卿《禮樂》,抵巇墨學,韓非《顯學》,兩非儒墨,荀卿《解蔽》,并彈諸家,其最著也。至於稷下清風,王公折節,卿相禮賢,學士雲從,高談風起,可謂有史以來,無斯盛舉。惜載籍弗詳,遺文零落,千載而下,徒增想慕,然苟鉤稽諸子之書,紬繹九流之緒,則爾時預會者幾家,領袖者幾人,討論者何事,往復者何義,當可得其髣髴也。迨及兩漢,經學昌明,則有石渠、白虎之論異同,鄭玄、王肅、范升、陳元之辨今古,亦足炳蔚先後矣。魏晉之際,世極亂離,學靡宗主,俗好臧否,人競脣舌,而論著之風,鬱然興起,於是周成漢昭之優劣,共論於廟堂,聖人喜怒之有無,競辨於閑燕。文帝兄弟倡其始,鍾傅王何繼其蹤。迨風會既成,論題彌廣。往嘗搜討,十得七八。覈其大較,則不出兩宗:一則據刑名以爲骨幹,一則託老莊以爲營魄。據刑名者以校練爲家,託老莊者用玄遠取勝。雖或宗致無殊,要各有其偏至。往撰《文學通史》,特立專篇,統論六代,兹不備述。惟《通史》所舉六代論文篇目,略而不備,今詳著之於此,或可補舍人之遺也。

六朝論著之文,以三學爲其宗:一曰《易》,二曰老莊,三曰佛。大抵魏晉之際,《易》與老莊爲盛,劉宋以後,則老莊與佛相比,而儒學者常與之爭衡。今取論及此三學者爲主,其餘如刑禮之論辨,人物之品藻,音樂文學之平隲,世風時俗之譏彈,以及天文數理之研討,皆因緣風會,隨時代興,故略附焉。以單篇持論者爲主,其間亦有名爲書疏,實乃論者,不及備采。

論《易》學著者如下:

魏鍾會 《易無互體論》。亡。《本傳》注稱其論議以校練爲家。按凡卦爻二至四、三至五,兩體相互,各成一卦,儒家謂之互體。宋王炎問張南軒:“伊川令人看王弼《易注》,何也?”曰:“不論互體故也。”然則鍾論雖亡,其義當與王同也。顧炎武《日知録》稱:“王注一掃《易》學榛蕪。”復引嗣輔《略例》曰:“互體不足,遂及卦變,卦變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喻彌甚。”可以知互體之非矣。《隋志》作三卷,又有《易盡神論》一卷。

阮籍 《通易論》。見嚴可均輯《全三國文》。

晉荀顗 《難鍾會易無互體論》。亡。見《晉書》《本傳》。

宋岱 《通易論》。亡。見《通志》。

孫盛 《易象妙於見形論》。亡。《本傳》稱:殷浩等無以難之。

殷浩 《易象論》。殘。見《世説·文學篇》注,即難孫之作也。大旨言:吉凶慶咎,託蓍龜而見,因六爻而彰。

劉惔 《易象論》。見《世説·文學篇》。按《世説》但稱劉難孫“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

紀瞻 《易太極論》。亡。見《本傳》。按榮論太極乃老子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瞻駁斥之,以爲“太極者,極盡之稱,直言理極無外而已”。

顧榮 《易太極論》。亡。見《紀瞻傳》。

庾闡 《蓍龜論》。見《藝文類聚》七十五,大旨言:“蓍龜非神理所存,乃尋理之器。”

論老莊學著者如下:

魏阮籍 《達莊論》。見《本集》。設爲儒家問難,因答以申莊旨。

    《通老論》。殘。見《御覽》引。大旨謂:《易》之太極,《春秋》之元,即《老子》之道也。

何晏 《老子道德二論》。亡。見《本傳》。《世説·文學篇》曰:“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説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遂不復注,因作《道德論》。”

晉王坦之 《廢莊論》。亡。見《本傳》。稱其“疾時俗放蕩而作”。

戴逵 《放達非道論》。見《本傳》。大旨平衡儒、道之失,近於調和之論。

支遁 《逍遥論》。亡。見《世説·文學篇》注引。

李充 《釋莊論》。共二篇。亡。見《本傳》。大旨亦調和儒、道二家者。

江惇 《通道崇檢論》。亡。見《本傳》。大旨以“放達非但動違禮法,亦道之所棄”。蓋持平之論也。

孫盛 《老聃非大賢論》。見《廣弘明集》。大旨揚儒抑道。

因尚老莊之學,於是有有無之論。其著者如下:

魏何晏 《无名論》。殘。見《列子·仲尼篇》注引。

    《无爲論》。殘。見《晉書·王衍傳》。

    《聖人无喜怒哀樂論》。亡。見《魏志·鍾會傳》注引何劭所爲《王弼傳》。《傳》云:“何晏著此論甚精,鍾會等述之。”

鍾會 《聖人无喜怒哀樂論》。亡。見同前。

夏侯玄 《本无論》。亡。見《魏志·本傳》注引《魏氏春秋》。

王弼 《難聖人无喜怒哀樂論》。殘。見《魏志·鍾會傳》注引。大旨謂:聖人情與人同,伹應物而無累,不可便謂不應物。

任嘏 《道論》。亡。殘句見《北堂書鈔》。

晉裴頠 《崇有論》。見《全晉文》。《本傳》稱其“譏時俗放蕩,風教陵遲而作。王衍之徒,攻難交至,莫能屈”。

    《貴无論》。亡。

王衍 《難崇有論》。亡。見《裴傳》。

因尚老莊之學,於是有才性與力命之論。其著者如下:

魏鍾會 《才性論》。亡。見《世説·文學篇》注引《魏志》。按《世説·文學篇》稱:會撰《四本論》。《注》引《魏志》曰:“會論才性同異,傳於世。四本者: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也。傅嘏論同,李豐論異。王廣論離,鍾論合。”

傅嘏 《才性論》。亡。見同前。

李豐 《才性論》。亡。見同前。

王廣 《才性論》。亡。見同前。

阮武 《才性論》。亡。

李康 《運命論》。見《文選》。

晉袁準 《才性論》。見《藝文類聚》。

羅含 《更生論》。見《弘明集》。大旨申死生聚散有常。仍是莊生齊生死之義,與佛家輪迴之旨相合,故僧佑取之。並附與孫盛往復二書。

戴逵 《釋疑論》。見《廣弘明集》。大旨主修短窮達有定分,與佛家三世之論相違,故周續之、釋慧遠皆有駁論,釋道宣因並載之也。

周續之 《難釋疑論》。見同前。主佛家報應之説。

釋慧遠 《三報論》。見同前。三報者,佛家有現報未報後報之説也。即以此難戴。

宋顧愿 《定命論》。亡。見《顧凱之傳》。凱之常主恭己守道,信天任運,蓋以秉命有定,非智力所能移。愿即申其説。

梁劉峻 《辯命論》。見《本傳》。亦窮達有命之論也。

因尚老莊,於是有養生之論。其著者如下:

魏嵇康 《養生論》。見《本集》。《本傳》稱:“康以爲神仙本之自然,非積學所可至,導養得理,則長生可期。”

    《答難養生論》。見同前。

向秀 《難養生論》。見《嵇中散集》。大旨許其節哀樂、和喜怒、適飲食、調寒暑之説,而非其絶五穀、去滋味、寡情欲、抑富貴之論。蓋以儒言折之者。

曹植 《辨道論》。見《本集》。大旨言方士神仙之説不可信。

葛洪 《養生論》。見《道藏》。大旨主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沮嫉,而後可長生。

因尚老莊,於是有主恬退隱逸之論。其著者如下:

晉石崇 《巢許論》。見《藝文類聚》三十七,大旨明巢許非假託,實有其人,其距讓可以敦廉勵俗。

桓玄 《四皓論》。殘。見《晉書·殷仲堪傳》引。大旨以四皓之出爲非。

殷仲堪 《答四皓論》。見《本傳》。大旨以四皓之出爲安天下,故與伏質爲臣者異趣。

謝萬 《八賢論》。見《本傳》。大旨以漁父、屈原、司馬季主、賈誼、楚老、龔勝、孫登、嵇康八人隱顯不同,而以隱者爲優。

皇甫謐 《玄守論》。見《本傳》。大旨答人勸其修名廣交,不如守玄。

    《釋勸論》。見《本傳》。答人勸其應辟而作。二論皆主恬退之意,文體亦仿《客難》。

孫綽 《難謝萬八賢論》。《世説·文學篇》注引二句曰:“體玄識遠,則出處同歸。”

其研討佛學者,衆論所爭,約有四端:

一論果報有無。其著者如下:

晉孫綽 《喻道論》。見《弘明集》。雖論報應,而大旨在調和儒、釋之異。

宋何承天 《達性論》。見《弘明集》。大旨以人爲三才之一,别於衆生之倫,斥佛家施報之説。

顔延之 《釋達性論》。同上。大旨論施報乃必然之符,主佛家三世果報之説。

    《重釋達性論》。同上。

    《又重釋達性論》。同上。因承天與之往復,故再作此二篇。蓋儒、釋之爭也。

二論夷夏是非。其著者如下:

宋顧歡 《夷夏論》。見《弘明集》。因其時釋、道交爭同異優劣,乃著此論。大旨在調和,而抑釋以揚道。論旨有二:一以道、釋道同而法有左右;二謂夷夏俗異,夏人不必效夷俗。

    《答袁粲駁夷夏論》。見《本傳》。顧論一出,駁難者多。統觀諸論,多許其第一點,而斥其第二點。

袁粲 《駁夷夏論》。見《顧傳》。託爲道人通公著論駁顧。

謝鎮之 《折夷夏論》。見《弘明集》。共與顧二書以折之。後書並附以頌。

朱昭之 《難夷夏論》。見同上。

朱廣之 《諮夷夏論》。見同上。

釋慧通 《駁夷夏論》。見同上。

釋僧愍 《戎華論》。見同上。

齊釋僧紹 《正二教論》。見同上。

三辨三教同異。其著者如下:

宋謝靈運 《辨宗論》。見《廣弘明集》。論旨在明儒、釋二家,求道教人,階級各異,以道家得意之論折中之。一時問難者,如法勖、僧雜、慧驎、法綱、慧琳、王弘等説,具見謝論中。

釋慧琳 《均善論》。見《宋書·天竺迦毗黎國傳》。又名《白黑論》。論旨主調和三教,論中有“周孔疑而不辨,釋迦辨而不實”之言,致爲僧徒所排。何承天以此贊成之,宗炳復有論難。

宗炳 《難白黑論》。見同上。明佛與孔老不殊,未可抑揚。

何承天 《釋難白黑論》。見同上。論旨以佛經蓋九流之别家,雜以道墨慈悲愛施,與中國不異,非但未能超越孔老,並有不及焉。與宗炳往復皆此意。

齊沈約 《均聖論》。見《廣弘明集》。大旨謂内聖外聖,義均理一,不得謂佛不如孔。

    《答陶隱居難均聖論》。見同上。

陶弘景 《難均聖論》。見同上。論旨在抑佛教理,故頗指斥戒律。

張融 《三破論》。亡。大旨從論理上排斥佛教。三破者,入國破國、入家破家、入身破身也。實道士某所爲,僞託張融者。

劉勰 《滅惑論》。見《弘明集》。大旨分别儒、道二家與佛教同異所在,不主調和,於佛教頗據大乘教理立論,謂孔、釋理通,意在裁抑道家。

釋僧順 《釋三破論》。見同上。大旨與劉同。論中明斥儒家乃俗中之一物,不可與沙門並。

四辨神形生滅。其著者如下:

宋宗炳 《神不滅論》。見《弘明集》。大旨仍在調和三教。又曰《明佛論》。

齊范縝 《神滅論》。見《弘明集》及《梁書·本傳》。傳稱:“縝在齊世,嘗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佛教,縝不信因果,退而著論,意在斥佛。此論出,朝野諠譁。子良集僧難之,不能屈。”《弘明集》所載有六十餘人之多,惟沈約、蕭琛、曹思文論尚存。范論主形神爲一,故形滅則神亦消亡。難者主形神不合一,故形可亡神不容滅。

    《答曹思文難神滅論》。見同上。

蕭琛 《難神滅論》。見同上。

沈約 《神不滅論》。見《廣弘明集》。

   《難神滅論》。見同上。

   《形神論》。見同上。

曹思文 《難神滅論》。見《弘明集》。

    《重難神滅論》。見同上。

此外則有品藻人物之論。其著者如下:

魏孔融 《周武王漢高祖論》。殘。見《藝文類聚》十二。大旨謂周武不如漢高寬裕。

    《汝潁優劣論》。見前書二十二。謂汝南人物爲優。

魏文帝 《周成漢昭論》。見《太平御覽》引《典論》。

    《漢文賈誼論》。亡。見《三國·魏文紀》注引王沈《魏書》。以諸臣之論,抑漢文予賈誼而作。

    《孝武論》。見《御覽》引《典論》。非全文。

曹植 《周成漢昭論》。見《御覽》。非全文。

   《漢二祖優劣論》。見《藝文類聚》十二。

丁儀 《周成漢昭論》。見《續古文苑》。孫星衍曰:“魏文予漢昭而陳思不然。正禮此篇,蓋應教之作也。”

鍾會 《夏少康漢高祖論》。見《魏志·高貴鄉公紀》注引《魏氏春秋》。

夏侯玄 《樂毅論》。見《藝文類聚》二十二。

陳群 《汝潁人物論》。殘。見《魏志·荀彧傳》注引《荀氏家傳》。

蜀費褘 《甲乙論》。見《本傳》注引殷基《通語》,蓋論曹爽、司馬懿也。

吴嚴峻 《管仲季路論》。亡。見《吴志·本傳》。

裴玄 《管仲季路論》。亡。見《嚴傳》。

張承 《管仲季路論》。亡。見同上。

晉張輔 《管仲鮑叔論》。以下三篇,統名《名士優劣論》,見《藝文類聚》二十二。大旨以管仲不如鮑叔,曹操不如劉備,班固不如馬遷,樂毅不如孔明。

    《班固司馬遷論》。

    《魏武劉備論》。

    《樂毅孔明論》。

李詮 《劉揚優劣論》。亡。見《范喬傳》。

范喬 《劉揚優劣論》。亡。《本傳》稱:駁李詮揚雄優於劉向論,大旨謂:“向定一代之書,非雄所及。”

伏滔 《青楚人物論》。殘。見《世説·言語篇》注引《滔集》。大旨以青州爲優。與習論異。

習鑿齒 《青楚人物論》。殘。見同上。

戴逵 《竹林七賢論》。殘。散見《御覽》、《藝文類聚》、《北堂書鈔》、《世説》等書。

有明刑議禮之論。明刑論之著者如下:

魏孔融 《肉刑論》。殘。見《御覽》。大旨不主復肉刑。

丁謐 《肉刑論》。見《通典》一百六十八引,非全文。論旨同孔。

夏侯玄 《肉刑論》。見《全三國文》。

李勝 《難夏侯太初肉刑論》。共三篇,見《通典》引,非全文。

六朝《禮》學精者甚多,晉宋之間尤盛。但此類之文,多屬議體,今舉其以論名者如下:

晉劉智 《喪服釋疑論》。散見《通典》所引,非全文。

成洽 《孫爲祖持重論》。見《通典》八十八。

吴商 《難孫爲祖持重論》。見同前。

   《答成洽難武申奏爲出母服論》。見《通典》九十四。

虞潭 《公除褚祭論》。見《通典》五十二。主喪服可以與祭。

虞喜 《難賀循論父未殯而祖父死服。見《通典》九十七。主不當如賀説,服祖但以周也。

   《中山主睦立禰廟論》。見《通典》五十五。睦請立禰廟,劉喜等議不可,荀顗議可,詔從顗,喜著論許荀顗。

成粲 《嫂叔服論》。見《通典》九十二。主嫂應爲叔服大功。

賀循 《防墓論》。見《通典》一百三。賀長於《禮》,其先世在漢爲慶氏,世傳《禮》,稱慶氏學,避安帝諱改稱賀。有《喪服譜》一卷,《喪服要記》十卷。

干寶 《王昌前母服論》。見《晉書·禮志》中。

孔衍 《乖離論》。見《通典》九十八。因環濟有《父母乖離議》也。

李瑋 《難孔衍宜招魂葬論》。見《通典》一百三。孔衍有《禁招魂葬議》,此難之。

公沙歆 《宜招魂葬論》。見《通典》一百三。

釋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見《弘明集》,共五篇,并序一首。咸康六年,成帝幼冲,庾冰輔政,謂沙門應敬王者。尚書令何充議不應敬,下禮官詳議,博士議與充同。門下承冰旨爲駁。何、庾之奏,具見《弘明集》。其後桓玄復申庾理,與八座書,令詳定之,王謐不謂然,往復作書,辨詰不已,慧遠乃爲此論。桓、王之書,亦見《弘明集》。

    《沙門袒服論》。見同上。

何無忌 《難袒服論》。見同上。此與前論沙門敬王事,皆禮論之旁溢及於佛氏之徒者。

宋何承天 《通裴難荀論大功嫁妹》。見《通典》六十。裴松之有答江氏問大功嫁妹,荀伯子著議難之,故承天通二家之論,而著此文。又是時所討論者,尚有次孫宜持重否,與爲人後爲所後父服二事。所與往復者,爲司馬操、荀伯子、裴松之等。大抵以書疏往還,非論式也。故不具列。

庾蔚之 《招魂葬論》。見《通典》一百三。

按諸家所論,多屬喪禮服制。禮家於服制特重者,所以别親疏、明嫌疑,施政立法之所本原也。其時尚有崔凱、雷次宗、梁代何佟之等。其所著述,具見《隋志》,不具列。

至於品平文藝之論,最先者爲蔡邕之《銘論》。魏晉以後,大多著爲專書,或爲其所作子書之一篇。後者如《典論》之《論文》篇、梁元帝《金樓子·論文》是也。前者如摯虞之《文章流别論》、鍾嶸之《詩品》、劉勰之《文心》是也。其單篇持論者,如李充之《翰林論》、裴子野《雕蟲論》。餘如諸家詩文集序,《宋·齊書·文學傳論》,皆備録於參考文,兹亦不具列。余别有《文心雕龍參考文》一卷,未刻。

又有闡明樂理之論。其著者如下:

魏嵇康 《聲無哀樂論》。見《本集》。大旨謂樂主和調,哀樂在人而異。

阮籍 《樂論》。殘。見《本集》。明樂能化俗之理。

夏侯玄 《辨樂論》。殘。見《全三國文》。

劉劭 《樂論》。共十四篇。亡。

梁柳惲 《清調論》。見《全梁文》。論琴調。

其研討天文之論,始於張衡之《靈憲算罔論》。論旨在明天算。其後有蓋天、渾天、宣夜之爭。《隋書·天文志》,有揚雄難蓋天八事,以通渾天,是也。蓋論天體者,古有三説:一曰蓋天,其説最古,即天圓地方之説也。二曰渾天,謂天如鳥卵,地居天中,天浮水上,張衡造渾天儀、地動儀以明之。三曰宣夜,其説絶無師法,謂天本無體,方則皆方,圓則皆圓,天在上常安,地在下常靜。今略舉晉以後論天之文如下:

晉魯勝 《正天論》。殘。見《本傳》。論測度日月星辰事。

虞聳 《穹天論》。見《晉書·天文志》。論天體,主宣夜説。

姚信 《昕天論》。見《藝文類聚》。論旨同前。

虞喜 《安天論》。見《宋書·天文志》。以宣夜説難蓋天、渾天二家。

劉智 《天論》。見《開元占經》。此亦難蓋天説者。

姜岌 《渾天論》。見《開元占經》。主渾天説。

   《答難渾天論》。見同前。

宋徐爰 《渾儀論》。見《宋書·天文志》。詳論渾儀始末,謂候臺之器,非古,不可用。

何承天 《渾天象體論》。略見《宋書·天文志》及《開元占經》,主渾天説者也。

梁武帝 《天象論》。見《聞元占經》,以玄理論天,不主測度。

祖鶳 《渾天論》。見《隋書·天文志》及《開元占經》,主渾天説,重實測,斥先儒虚設天地相去之數,頗具科學精神。

其諷世箴俗之論,起於後漢,蓋子書之變也。其著者如下:

後漢朱穆 《崇厚論》。見《本傳》。《傳》稱其“感時澆薄,慕尚敦厚,乃作此論”。

     《絶交論》。略見《本傳》注引《朱穆集》。范曄曰:“穆見比周傷義,偏黨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作絶交之論。”

蔡邕 《正交論》。略見《穆傳》注引。范曄曰:“邕以穆貞而孤,乃作《正交論》而廣其志焉。”

侯瑾 《矯世論》。亡。《本傳》稱其“作論以譏刺當時”。

劉梁 《破群論》。亡。見《本傳》。

   《辨和同論》。見《本傳》。《傳》稱其“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乃著此二論”。

魏王粲 《去伐論》。亡。《隋志》云:“粲有《去伐論集》三卷。”

王基 《時要論》。亡。《本傳》稱其“見風化陵遲而作”。

嵇康 《難張邈宅無吉凶攝生論》。見《本集》,共二篇。

張邈 《宅無吉凶攝生論》。見《嵇集》。

晉董養 《無化論》。略見《本傳》。《傳》稱其“傷時貪鄙而作”。

魯褒 《錢神論》。略見《本傳》。《傳》稱其“傷時貪鄙而作”。

龔壯 《邁德論》。《本傳》稱其“譏巴蜀鄙陋,無復學徒”。

劉寔 《崇讓論》。見《本傳》。《傳》稱其“以世多進趨,廉遜道闕而作”。

宋傅亮 《演慎論》。殘。見《本傳》。《傳》稱其“見世屯險而作”。

梁劉峻 《廣絶交論》。見《文選》。《本傳》稱其“以任昉諸子流離,舊交莫收而作”。

上所表列,雖多未盡,然魏晉迄梁,時論所宗,可得崖略。綜而觀之,魏晉諸家,允推高矩。宋之初盛,尚襲流風。齊梁繼跡,已見衰弱。但於時談玄已成弩末,辨佛亦傅皮毛,義既支雜,復好藻飾,於是語意含混,彼我往復,徒見費辭。覈以舍人貴圓通、忌枝碎之義,殆無合者矣。再降至陳,其風愈替。隋氏來自北土,俗尚渾重,混同之始,一切改觀,論辨之事,遂至衰歇。此太炎章氏所以獨推魏晉衆作,可爲論式也。

説體之盛,始於戰國游談。縱横之士,尤工馳説。迄漢高統一,頗厭游士,於是縱横之徒,折入辭賦。今觀漢人奏御之賦,大多有爲而作,猶不失陳説之風。及其末造,競崇綺麗,務諧聲律,則真子雲所謂雕蟲也。故説之爲體,上與辭賦同流,下與書疏合派,不能獨成一家。觀舍人衡論此體,但舉秦漢上書之作,蓋可知矣。後世選家,遂以書説合爲一體。姚鼐《古文辭類纂》序書説曰:“春秋之世,士大夫或面相告語,或爲書相遺,其義一也。戰國説士,説其時主,當委質爲臣,則入奏議,其已去國,或説異國之君,則入此編。”其意蓋以此體不能獨立,故不得不出入於奏議、書疏兩類之間也。於此可見文家辨體,非易事矣。

漢人注經,約有數體:一曰章句,《漢志》有《歐陽章句》三十一卷。沈欽韓曰:“章句者,經師指括其文,敷暢其義,以相教授。《左宣二年傳疏》,服虔載賈陸、鄭衆、或人三説,解叔牂曰:‘子之馬然也。’此章句之體”也。斯體之失,往往過繁,卒爲通儒所羞。《揚子雲自傳》稱“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班孟堅傳》稱其“不爲章句,舉大義而已”。《桓君山傳》稱其“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爲章句”。《王充傳》稱其“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此通儒而鄙章句者也。《張奂傳》曰:“奂師事朱寵,學歐陽《尚書》。初牟氏章句,浮辭繁多,有四十五萬餘言。奂減爲九萬言。”《桓榮傳》曰:“初榮受朱普學章句四十萬言,浮辭繁長,多過其實。及榮入授顯宗,減爲二十三萬言。”《伏恭傳》曰:“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減省浮辭,定爲二十萬言。”此病章句繁重而省減之者也。又《徐昉傳》,稱昉上疏和帝,論當時經生,有“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爲非義,意説爲得理,輕侮道術,浸以成俗”之言,則爲章句辨護之論也。統觀諸傳所記,可以知章句之體矣。一曰解故,《漢志》有《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沈欽韓曰:“解故不必盡人能爲,章句各師具有,煩簡不同耳。”一曰傳,《漢志》有《尚書傳》四十一篇。王先謙曰:“鄭敍云:‘張生、歐陽生,從伏生學,數子各論所聞,以己意彌縫其闕,别作章句。又特撰大義,因經屬指,名曰傳。’”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示於後。傳人事者曰傳,傳義理者亦曰傳,所傳異而取義一也。一曰微,《漢志》有《左氏微》二篇,《鐸氏微》三篇。師古曰:“微者,釋其微旨。”沈欽韓曰:“微者,《春秋》之支别。”又曰:“《十二諸侯年表》:‘鐸椒爲楚威王傅,爲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爲《鐸氏微》’。”然則微者,撮要之類也。又依經義推演而作者,有内外傳之稱。《漢志》有《韓詩内傳》四卷,《外傳》六卷。《儒林傳》曰:“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内外傳》數萬言,其語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傳亦曰記,解故或又簡稱故。《漢志》有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魯故》二十五卷,《韓故》三十六卷。師古曰:“故者,通其指義也。”又或稱故訓。《漢志》有《毛詩故訓傳》三十卷。孔疏曰:“訓,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弟子輾轉相授者,又曰説。《漢志》有《魯説》二十八卷。王先謙曰:“此《魯説》弟子所傳。”又《韓説》四十一卷。王先謙曰:“此其徒衆所傳”也。其時傳記故訓,大多别行,後世始分繫經文之下。蓋本師儒論學辨理之文,非後世注家但以徵故實爲事者可比也。舍人列之四品之一,可謂識前代之文體矣。紀氏譏之,不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