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少年时曾经说过……

我少年时曾经说过……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月15日,毛泽东离开杭州,于次日抵达长沙。这是毛泽东继1959年后的第二次回乡。从6月18日至28日,毛泽东在这里一共休息了11天。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同时,对毛泽东搞个人崇拜。毛泽东这封长信,可以看作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毛泽东九引鲲鹏形象入诗入词入讲演,可见对《庄子·逍遥游》的偏爱和热衷,也可见鲲鹏形象在他思维荧屏上的烙印之深。

晚年的毛泽东想继续推进他那为之奋斗一生的宏伟大业。当他思谋良久准备做出重大决策前,他又想起他青年时从《庄子·逍遥游》中化出的诗句:会当水击三千里!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后不久。6月15日,毛泽东离开杭州,于次日抵达长沙。稍事休息后,于18日来到他的出生之地故园韶山。

这是毛泽东继1959年后的第二次回乡。他这次回韶山没有公开接见群众,消息也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因此一切都是“保密”的。

这一次,他住进了湖南省委为他修建的滴水洞别墅。从6月18日至28日,毛泽东在这里一共休息了11天。所谓滴水洞,其实并没有天然的洞,只是山谷中有数条小溪向下流来,汇聚成一沟流水。由于有一个较大的落差,形成了一个洞。人们把这个洞就叫作滴水洞。

毛泽东就住在滴水洞别墅一号楼。这是一个环境优雅、清静的所在。这个两华里深的山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毛泽东身居这清幽之地,颇有些悠然自得。

然而,他心中并不平静,他在时刻思考着国家大事。在家乡的这段日子里,毛泽东思考了很多问题。

就是韶山滴水洞期间,毛泽东酝酿和创作了《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这首诗头两句,是毛泽东叙述自己南行的历程。“神都”指北京,“有事”是说发生了大事,暗指“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颔联表面实写滴水洞的景物,更是象征性地具体写“有事”;“青松”“败叶”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青松指革命的进步力量,“败叶”则是指反革命的落后力量,毛泽东的意思是进步力量必然战胜衰败落后力量。颈联是写毛泽东所希冀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街头红红绿绿标语遍地、红旗游动的情形。尾联书写自身:静静地扶着住处的阑干,听着潇潇而下的夏雨,有所思虑,但毛泽东扩而大之,说是“故国人民有所思”。“故国”这里指全国,修改前的最后一句则是“七亿人民有所思”。

从当时情况来说,这首诗很能反映毛泽东的心境。

6月28日,毛泽东的专列离开滴水洞,驶向“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刚到武汉不久,就收到了江青从上海发来的信。江青的信里谈到的一些问题,我们没有办法见到,但从后来毛泽东的回信中,我们至少知道,从毛泽东6月15日离开杭州以来的一切行踪,他都是告诉给了江青的。毛泽东将在韶山所思考的一些问题整理后,给江青回了一封信。信很长,其中说:

我的朋友的讲话,中央催着要发,我准备同意发下去,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在我一生还是第一次。叫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

毛泽东在信中继续写道:

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衷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谢柳青:《毛泽东家书》,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412页)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朋友”,是指林彪。解放初期,林彪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务。1958年起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同年5月参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八届五中全会,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林彪接替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提出并推行一整套“左”的东西,打击、迫害、排挤一些与他意见不同的同志。同时,对毛泽东搞个人崇拜

林彪还准备把《毛主席语录》作为军队意识形态的教材印发下去。这就是毛泽东所讲的“那几本小书”。林彪在讲话中还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这些言过其实的吹捧,使毛泽东“感觉不安”。他已经隐约感觉到林彪的叵测用心,但没有及时揭露。

1966年年初,“文化大革命”开始发起,5月18日,林彪有个讲话。一方面继续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另一方面“专讲政变问题”。毛泽东已看出林彪一伙在利用他的崇高威望进行怀有个人目的的活动,毛泽东写信给江青,只是隐晦地把这些想法告诉了江青。

毛泽东这封长信,可以看作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在这封信里,毛泽东的所思、所虑、所阐发的感慨,无一不是严肃得可以听见枪炮声的问题。

关于这封信,基本内容是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草拟,只是到武汉后,加上头尾,重抄一遍,于7月8日发出。

毛泽东在“文革”兴起之际,在致江青的“家书”中吐露心曲,忆起了青少年时写的这两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展翅凌空翱翔、“水击三千里”的意境,仿佛再次呈现在眼前。

毛泽东说他既自信又不自信,身上有“虎气”,也有“猴气”。青年时写下的这两句诗,就反映了他当年很自信的情形,今天再提还表示仍很自信。

他在一场事关故国前途的决战前借以抒发情怀,寄托思想,振作精神。

面对着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政治风云,面对着即将掀起了文化领域一场新的“革命”,他心情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但他坚信广大人民群众是始终站在自己这边的,最终总能成功。毛泽东希望自己能像鲲鹏一样,去迎接更大的风暴,去迎接一场新的挑战。这里充分表现出他的自信和胆略。

毛泽东九引鲲鹏形象入诗入词入讲演,可见对《庄子·逍遥游》的偏爱和热衷,也可见鲲鹏形象在他思维荧屏上的烙印之深。

庄子《逍遥游》的本意,大鹏鸟的高翔,小麻雀的低飞,都有所依持,有所凭借,都要依靠外力,不是真正的“逍遥”;而庄子所追求、所主张的是“无以待”、不凭借外力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有人把这称为庄子的“绝对自由”。庄子由此阐发“有所待”和“无所待”的哲学命题。

毛泽东运用鲲鹏形象,似乎并不考虑庄子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原意,只根据其形态风貌的主要特征,把它改造为志向远大、壮美俊伟的崇高形象,用以自喻或喻人。

研究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专家陈晋先生说:细细体会毛泽东作品上述诸种“雄”的品格,不难发现一个相对固定的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描绘视角——俯瞰,一个多次出现并最能体现作者情怀的主体形象——鲲鹏。其实,二者是互为一体的,只有凌空展翅翱翔的鲲鹏,才有俯瞰人间城郭的视野胸怀。正是由于有鲲鹏的视野和胸怀,毛泽东的诗词所展示的景象才是雄浑的、雄深的、雄放的、雄丽的,其气势才是博大的、豪拔的、壮烈的、飞动的、开阔的。这些,一般说来,不正是鲲鹏的行为和鲲鹏所看到的一切吗?博大无垠的空阔世界,任我驰骋;风云变幻的宇宙气象,助我搏击。这是鲲鹏所期望的物象,这是诗人所期望的意境。有志之士追求和赞美的东西,总是伟大和崇高的,对于诗人来说,他追求和赞美的东西,又总是熔铸了他的主体精神。(陈晋:《毛泽东之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243页)

毛泽东改塑的鲲鹏有两种形象:正面的鲲鹏,是为主,作褒义用;反面的鲲鹏,是为次,作贬义用。正面的鲲鹏,从风华正茂的学友罗章龙,到大国领袖毛泽东自己;从巨翼“扫遍全中国”的军民抗战,到“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反压抗霸,这是俯视寰宇、雄飞万里、豪情冲霄、壮怀激烈的鲲鹏。反面的鲲鹏,“万丈长缨”要缚住的蒋介石,“无大翼”不能奋飞的赫鲁晓夫,这时的鲲鹏不过是巨大的恶魔。不过,贬义运用鲲鹏形象,毛泽东一生大约只用过两次,后一次词句“欲学鲲鹏无大翼”又改为“蚂蚁缘槐夸大国”了,也就是说赫鲁晓夫没资格当鲲鹏(哪怕是凶恶的鲲鹏),只配当“蚂蚁”。总的来说,毛泽东品读《庄子·逍遥游》重塑的鲲鹏形象,是革命者的象征,是进步势力的象征,是人民大众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反动腐朽势力而赢得胜利的象征。

鲲鹏展翅九万里,吓倒蓬间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