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征路上他又引用孙子的另一句话

长征路上他又引用孙子的另一句话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他此处回忆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引用孙子的另一句话‘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验证于各方面材料,则大致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毛泽东引证《孙子兵法》辩证看待生死存亡的名言,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可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的经验,善于以革命的激情结合历史内容进行有效的宣传鼓动,对统兵作战、读书明理大有启发。

红军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由于“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指挥,连遭败仗,不得不撤离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万里长征,进行艰苦卓绝的无后方作战。且不说路途艰险,雪山草地横亘,险关要隘阻路,光是天上敌机的狂轰滥炸,地上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已令红军前途莫测,生死未卜。仅湘江一战,八万红军损失过半……

党与红军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在寻求绝处逢生之道。

长征之时,“左”倾领导者之一的李德(奥托·布劳恩)也在军中。他在遵义会议上受到批判,失掉了指挥红军的权力。1933年9月,共产国际派出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瑞金。“左”倾领导者错误地安排他主管军事和作战指挥。不乏革命精神、只了解一些苏俄革命战争经验的李德,却对中国国情与红军战史几乎一无所知。

后来,李德在回忆录《中国纪事》中写道:

“我在中央苏区最初三个月,结识了一些领导人物。”

“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毛泽东。他是一个身材修长的,几乎可以说是很瘦削的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给我最初印象,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人,不如说是一个思想家和诗人。在很少的几个庆祝会上,我们见面时很随便。在这种场合,他总是保持一种威严而又谨慎的态度,总是鼓励别人喝酒、说话和唱歌,他自己则在谈话中插进一些格言,这些格言听起来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但总有一定的含义,有时还含有一种恶意的暗示。”

“总之,他喜欢引用民间的形象比喻,引用中国历史上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格言。有人告诉我,历来很著名的红军八项政治原则和四项策略原则中的一部分也是毛从历史中,也就是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太平天国起义的口号中吸收过来的。他根据中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提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但在长征路上他又引用孙子的另一句话‘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73至75页)

李德还回忆道:“毛不仅在私人谈话中或小范围里运用这些格言和比喻,而且还把它们引用到他的讲话中,并以革命的激情从中引出令人铭记的口号。我自己就经常看到,他是怎样用这种办法深深地影响了听他讲话的农民和士兵。”

从中央苏区到遵义会议,毛泽东与博古、李德等“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上有严重分歧,发生激烈争吵。李德几十年后回忆录中对毛泽东的评价,难免有失公允之处。但是他此处回忆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引用孙子的另一句话‘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验证于各方面材料,则大致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长征那种困境当中,“亡地”“死地”随时伴随着红军。毛泽东灵活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名言指挥作战,激发全军英勇奋斗的战斗精神,从而“深深地影响了听他讲话的农民和士兵”,并不断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具有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毛泽东在“死地”的危境中,借助孙子的名言看到了生路和胜利,“能为胜败”,这还可以用他长征路上创作的诗词佐证: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十六字令三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远征难”“铁索寒”“雄关如铁”“天欲堕”,说尽了长征的艰难,生死的考验,局势的严重。红军“陷于死地然后生”,别无选择,唯有奋战取胜是出路。“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军过后尽开颜”,走出了“死地”,摆脱了绝境,赢得了生存和胜利。

毛泽东引证《孙子兵法》辩证看待生死存亡的名言,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可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的经验,善于以革命的激情结合历史内容进行有效的宣传鼓动,对统兵作战、读书明理大有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