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庾信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动乱,国家的灭亡,朝代的更替,颠沛流离,屈仕异国,坎坷的生活道路对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以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侯景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而《哀江南赋》则是以更宏大的篇幅,更集中地抒写他个人身世和心怀故国的悲痛。正是由于庾信20多年的异国之居,才给人们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生于文学世家,父庾肩吾为梁宫体诗代表作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尤喜《左传》,“妙善文辞”,有过人之处。15岁时为梁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 19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诗词、骈文。

庾信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动乱,国家的灭亡,朝代的更替,颠沛流离,屈仕异国,坎坷的生活道路对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以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庾信时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率军抵抗,失败后西奔江陵,任御史中丞,不被信用,中兴无望。公元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随即西魏派大军攻梁,攻陷江陵,梁元帝投降被杀。从此,庾信被迫强留长安28年。虽然受到西魏和北周的厚遇,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宰相),进爵义城侯。但是国破家亡,羁留异地,对故国的深沉眷恋,屈事敌国的愧辱,常常使他感到痛苦。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都融入他后期的作品中,在北方刚健文风的影响下,他的文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时期咏物抒情的《小园赋》、《枯树赋》、《竹杖赋》、《临邛竹赋》等,完全落尽了脂粉气息,继承了建安以来借物图貌而抒发现实人生的感慨。而《哀江南赋》则是以更宏大的篇幅,更集中地抒写他个人身世和心怀故国的悲痛。赋前有序文,叙述作赋的历史背景和动机:“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说明自己是怀着悲痛的心情,追忆梁朝的兴亡,所以借《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作为赋题。

赋文以自己的家世和惨痛遭遇为线索,记叙了梁王朝兴亡史。有家族的变迁,自己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经历战乱,出使西魏,强留异国等遭遇;有梁王朝由歌舞升平的盛世而走向山岳崩颓、国破家亡的绝境;有侯景之乱的过程和动乱场面;有战乱中各种人物的活动和对功过的评判;有人民在战乱中被掠至北方的种种悲惨景象……这些历史事实,融合着个人的巨大悲痛,用辞赋这个颇受局限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使这篇赋成为不朽的史诗,成为文学史上辞赋空前的杰作。

铺采摛文,讲求声律、隶事的辞赋,一般长于状物抒情,而难于说理叙事,而《哀江南赋》则将状物、抒情、叙事、议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辞赋的功能。如开头以精练的文笔叙述自己家世之后,即以华丽的辞藻、深沉的眷恋,描写梁王朝当日的繁华盛世,但由于统治阶级腐朽,沉醉于歌舞升平,偃武修文,不顾国事,以致酿成国家的祸患:“马武无预于甲兵,冯唐不论于将帅。岂知山岳暗然,江湖潜沸。”皇帝不修武备,将帅不能用兵,歌舞升平,带来严重的危机,战祸兴起:“沾渍锋镝,脂膏原野。兵弱虏强,城孤气寡。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拒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崩于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台城失陷,梁武帝、简文帝相继被害,江陵被魏兵攻破,人民被掠到北方: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

这是血泪凝结成的历史画卷。这篇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来表达思想内容,句式多变,虚词活用,随着感情的起伏变化,显得舒卷自然,加上作者充沛的感情,气势纵横,悲壮矫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信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符,情文兼至。”此评甚当。他后期的作品在内容上大改前期宫廷内容,既感伤遭遇,又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风格也由轻艳浮靡转为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这正是对庾信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古人说:“可惜多才庾开府,一生惆怅忆江南。”正是由于庾信20多年的异国之居,才给人们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