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经》的有关知识

《诗经》的有关知识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西汉时,被尊称为儒家的经典,才称为《诗经》。关于《诗经》的作者,古代学者作了许多考证,寻求出多篇作品的作者姓名。因《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为民歌,是经过长期流传、不断加工而成的,虽有些作者是个人,但大多数是群体,他们的名字是不会流传下来的。《诗经》中,爱情诗歌的内容占有一定的比例。

《诗经》产生的年代,大致说来,最早为西周初期,最晚至春秋中叶,以公元来计算,为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历时500多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问世的同时或在此前,曾经有过一些古代的歌谣散见于卜辞、铭文或典籍之中,如所谓的《击壤歌》《南风颂》等,但是一则真伪难辨,再则内容有限,影响不深,真正可以算是我国诗歌最早源头的应该是《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另有6篇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不包含在内)。

一、《诗经》的类别和分布区域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风》又叫《国风》,它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15部分,收诗160篇。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以推断出诗的产生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地区,地域相当辽阔。《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部分是贵族宴乐时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31篇,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这些诗大多产生于西周、东周的都城地区,即镐京(今陕西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阳)。《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周颂》《鲁颂》和《商颂》。《周颂》31篇,是西周初年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产生地在镐京。《鲁颂》4篇,是鲁国贵族祭祀宗庙的乐歌,产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商颂》5篇,是宋国贵族祭祀其祖先商王的颂歌,产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西汉时,被尊称为儒家的经典,才称为《诗经》。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只剩下诗歌。

二、《诗经》的作者及如何收集

关于《诗经》的作者,古代学者作了许多考证,寻求出多篇作品的作者姓名。因《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为民歌,是经过长期流传、不断加工而成的,虽有些作者是个人,但大多数是群体,他们的名字是不会流传下来的。即使那些文人、官吏或贵族的作品,有的在诗中也说明了作者的姓名,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汹”[9],《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10],《大雅·崧高》:“吉甫作甬,其诗孔硕”[11],作者的名字是“家父”“寺人”“吉甫”,但他们的身份、生平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能确知作者的只有《鄘风·载驰》等极少数篇章。

这些年代久远的诗歌,产生在如此广阔的地区,是如何收集和编辑起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采诗说。据说上古时代有采诗制度,到周代还有采诗官,他们被称为“行人”“道人”或“轩车使者”,专门负责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然后上报朝廷,目的是便于朝廷了解民情,以便察看朝政的正误得失。二是献诗说。在《国语·周语》中记载:“天子听证,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12]目的也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这些选择来的诗经过整理,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订成书。有些学者对采诗是否可靠提出了质疑,引崔述的话对《诗经》的真正来源进行推论:

盖凡文章一道,美斯爱,爱斯传,乃天下之常理,故有作者即有传者。但世近则人多诵习,世远则渐就湮灭。其国崇尚文学而鲜忌讳则传者多,反是则传者少。小邦弱国偶遇文学之士录而传之,亦有行于世者,否则遂失传耳。(《读风偶识》卷二《通论十三国风》)。[13]

上文曾说汉人采诗之说大约来自《国语》的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采诗不可信,献诗却可能”。所谓献诗,即崔述所说“文学之士录而传之”。这些录而传的诗,汇集起来便成《诗经》。

历史上的“孔子删诗”说可能是一种误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4]意思是说诗的编订工作是由孔子完成的。有人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礼,鲁国乐师为他演奏了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乐歌,其编排顺序和流传至今的《诗经》大体相同,而那年孔子才8岁,删诗之说亦不可靠。《论语·子罕》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说明孔子曾为三百篇做过正乐,即纠正曲调错误工作,而不是编订《诗经》。

三、《诗经》丰富的内容

《诗经》作为远古留下来的诗篇,内容非常丰富,千姿百态,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描写出2500年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及社会面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统治者相互攻伐,战争频繁,民众生活艰辛困苦。《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对这些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了详细的记录,最典型的要数《豳风·七月》,它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劳动者一年四季的生活,年复一年地劳作,耕种收割,采桑摘茶,养蚕纺织,砍柴打猎,凿冰酿酒,筑场盖房,不得停闲。而统治者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成果,过着优裕的日子,与劳动者住破屋、吃瓜菜、“无衣无褐”,形成鲜明的对照。《魏风·伐檀》指斥统治者不耕不稼,不狩不猎,却粮满仓、兽满院。《魏风·硕鼠》把统治者比喻成贪吃的大硕鼠,喂肥了自己,却不顾百姓死活,迫使百姓要离开他们,寻找没有硕鼠的理想国。频繁的战争,造成民众的徭役和兵役负担,以致酿成深重的灾难,很多人只好四处奔波,长年不能回家。《鸨羽》写了对没完没了的王事的厌恶,诉说了征人无法赡养父母的痛苦心情。《东山》写戍卒在外的悲哀和归家途中的悲喜交集。《击鼓》写戍卒思归不得的哀叹。《伯兮》写女子思念远征的丈夫,无心梳洗,相思成病。《君子于役》写女子在暮露中望眼欲穿,渴望丈夫早日归来。

《诗经》中,爱情诗歌的内容占有一定的比例。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描述了爱情的欢乐,诉说了相思的痛苦,反映了妇女被遗弃的悲惨。《诗经》中极富情采的篇章,对爱情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变化描摹得真挚动人。其第一篇《关雎》写一个青年追求“窈窕淑女”而得不到的焦虑和痛苦。《采葛》写一位男子对采葛姑娘的爱慕和思恋,一日不见,犹如“三月”“三秋”“三岁”。《静女》写男女约会时,等待的焦虑及会面的欢乐。《氓》这首长诗,把女子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和被人遗弃的遭遇,完整地描述出来,表现了她抗争命运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政治讽谕诗在《诗经》中也是常见的。一些富有正义感、对国家命运较为关心,或不得志的文人、官吏写出了这样的作品。他们揭露当权者的昏聩,批评执政者排斥贤才、听信谗言,指斥一些权臣拉帮结伙、妒贤嫉能,斥责统治者采用荒唐的治国策略,导致国家危机四伏,民众苦不堪言。《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经》中还有一些反映周部族发展的史诗,像志书一样,详细地记述了周族祖先创业的艰难,带有神话色彩,诗的篇幅较长,却并不呆板枯燥,如《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绵》《生民》《公刘》等篇。

祈祷祭祀是周王朝时的重大国事,因此,《诗经》中这方面的内容不可缺少,而且占有相当的篇幅。其颂歌祭歌或歌颂祖先,祈求降福子孙,或歌颂在上者的功德,虽思想价值不大,但有些记录了当时农、牧、渔的生产情况以及先人们开拓疆土、营建宫堂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昔日的风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综上所述,《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诗集,不仅内容相当丰富,广泛地反映了民间的生产、生活及爱情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今天读来,仍然受到深刻的震撼。

四、《诗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我国古代诗学有“六义”“四始”之说。《周礼·春官》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毛诗》序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人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上面所讲的“六义”和“四始”,是古人对《诗经》的分类的不同观点,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是汉儒的庸人自扰,无甚意义,建议后人抛开不理。但上述“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中前三者是对《诗经》的体裁,即十五国风、二雅、三颂的理解,我们可以暂时不管;而后三者“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它体现了《诗经》很高的艺术水平。

钟嵘《诗品·序》:“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15]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16]就是说,赋是直接抒写和铺述的,这是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文心雕龙·创作论》指出:“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一种写诗手法。《论衡·商虫》:“同一祸败,诗以为兴。”“兴”字有发端的意思,也称起兴,一般在诗的开头。起兴的句子可以与诗的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这三种方法在《诗经》中交互使用,有所侧重,方法比较灵活。如《大雅》和《颂》较为侧重用赋的表现手法,而《国风》和《小雅》却用“比”和“兴”的表现手法较多。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虽只有四字,却句法多样、语气自然,创造出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风雨凄凄”“风雨潇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到现在还经常使用的千古名句。《诗经》虽以四句为主,但句式灵活多变,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也有二、三、五或六、七、八字句。这些变化使《诗经》变得多彩多姿。《诗经》中许多民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叠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这样不仅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而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

五、《诗经》的传习和注释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从此传习的人也多了起来,当时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沈公,他是汉文帝博士。《齐诗》出于齐人辕固生,他是汉景帝博士。《韩诗》出于燕人韩婴,他是汉文帝博士。《毛诗》出于毛亨和毛苌,毛亨曾为河涧献王博士。鲁、齐、韩三家传“今文经”,用汉初通行的隶书写的《诗经》。《毛诗》传“古文经”即用先秦使用的籀文。东汉之后,《毛诗》盛行,鲁、齐、韩三家诗逐渐衰亡,后来其书也亡佚了。现留存的魏源《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疏》等均是清代学者从各种典籍中钩辑出来的。

汉代以后,很多学者为《诗经》注释,因《毛诗》在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甚至最有名的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也为此作“笺”。到了唐代,孔颖达将唐以前关于《毛诗》的各家学说汇集到一起,作了《毛诗正义》,成就《毛诗》集大成之作。宋代朱熹的《诗集传》被作为后来士子考取功名的必读之作。到了清代,由于校勘、考据、音韵、训诂学的盛行,解典的著作甚多,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有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的《毛诗后笺》、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在解说上突破经学藩篱,又不拘泥于三家之说的,当属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他主张“循文按义以求诗的主旨”,解说了《诗经》的文学意义,解说文字的辞采丰厚适当。王先谦的《诗三家义疏》集三家遗说最为完备,乃集大成之作。近代林光义的《诗经通解》、吴凯生的《诗义会通》、闻一多的《诗经新义》《诗经通义》等,在《诗经》探索方面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观点,为后人解读《诗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诗经》的地位和诗序

对于《诗经》的作用,孔子有这样的评价:“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论语·阳货》),“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孔子的上述评价是指《诗》在修身方面有教育作用,在治国方面可以观察时政得失,还可以使士人相互切磋砥砺,批评讽刺统治者的政策措施,把诗教提到治国兴邦的高度。

《诗经》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或多或少受到《诗经》的影响,可以说《诗经》在中国,甚至在世界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曾被许多国家译为各种版本,广为流传。

我们阅读《诗经》,必须明白“诗序”的问题,现在关于《诗经》的书很多,“诗序”的问题却很少涉及。那么,什么是“诗序”?通常人们认为列在《毛诗》诗篇之前,解释每篇主题的文字就是诗序,也称“毛诗序”。关于诗序的作者,自古以来有多种说法,一说子夏;一说子夏和毛公;一说为东汉人卫宏;还有说子夏作,毛公、卫宏增益润色。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诗序”中有许多诗歌的理论问题,如“六义”“正变”“美刺”等说。“六义”我们前面已经介绍。“正变”则是指“风”“诗”“雅”,诗有正声,有变声。政治清明时,赞美某某的诗就是正声,王道衰微、政教废弛时,所作讽刺某某的诗就是变声。后来郑玄根据“诗序”的说法,将《国风》和《雅》的265篇,划分出正诗59篇,变诗206篇。“诗序”还根据由政治的清明与黑暗而决定的赞美与讽刺,提出了“美刺”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