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经》分类辨体的构想

《诗经》分类辨体的构想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诗体的研究存在上述不足,至于《诗经》诗体的研究更是如此。鉴于这种现状,在对《诗经》诗体进行语言层面的研究中,理应借鉴现代文体学关于诗体的有关范畴和理论,首先对《诗经》各类诗体在句法、章法、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客观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形成这些特征的内在原因。这方面也是对《诗》进行分类辨体时应当注意的。

三、《诗经》分类辨体的构想

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的“文体”一词,有“体裁”、“语体”、“风格”三种内涵,这三种内涵相互联系,很难截然分开。与文学文体的构成相对应,对文体及文体演变的研究,也很自然地形成几种研究视角。这几种视角,也适用于《诗经》诗体的研究。

首先,诗体作为一种文本结构,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构成的。这就形成诗体研究的语言学视角。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沈约独标“文体”,并从语体视角出发审视汉魏四百年的文体变迁,富有启发。至于“诗体”,较早且谈得较多的是南宋人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章,论述了诗体流变和分类派别。其中首论古今诗体演变大势云: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江西宗派体。

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谢体……杨诚斋体。

又有所谓选体、柏梁体、玉台体、西昆体、香奁体、宫体;又有古诗,有近体,有绝句,有杂言,有三五七言,有半五六言,有一字至七字;有三句之歌,有两句之歌,有一句之歌。[3]

严说虽失之过简,但从“诗体”角度出发,且紧扣诗体中的语言因素因时、因人、因社会背景而发生的变化来讨论古代诗歌演变,却是富有启发性的。后来明人胡应麟《诗薮》、吴讷《文体明辨》、许学夷《诗源辨体》等有关诗体的论述均受严羽的影响。许学夷自称“沧浪论诗,与予千古一辙”,他概括中国古代诗体演变大势云:

《三百篇》始流而为汉魏,“国风”流而为汉十九首、苏、李、魏三祖、七子之五言,“雅”流而为汉韦孟、韦玄成、魏曹植、王粲之四言,“颂”流而为《汉安世房中》、武帝《郊祀》、魏王粲《太庙颂》、《俞儿舞》之杂言。然五言于“风”为近,而四言于“雅”渐远,杂言于“颂”则愈失之。故钟嵘《诗品》止于五言,而《昭明文选》亦不及乎杂言也。[4]

许学夷分体考察《诗经》各体与后世诗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诗体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显然发展了严羽以来的诗体流变思想。

古人的诗体研究,虽然也注意到了其语言层面,但还不够深入,另外,他们又总是把诗体和流派、风格混为一谈,在概念界定上也缺乏科学性,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体语言层面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诗体的研究存在上述不足,至于《诗经》诗体的研究更是如此。

鉴于这种现状,在对《诗经》诗体进行语言层面的研究中,理应借鉴现代文体学关于诗体的有关范畴和理论,首先对《诗经》各类诗体在句法、章法、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客观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形成这些特征的内在原因。

其次,文体的生成与演变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通过特定的主题思想而吁求或决定着文体的生成。周代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农事、婚恋等社会生活的主题构成《诗》的主要内容层面,而上述主题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表述方式很不相同,这就使得它们在《诗》中呈现出不同的诗体样式。例如周代社会的祭祀,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这就促成祭礼中的乐歌——颂,以及祭礼叙事乐歌——史诗两种不同的诗体样式。以前学者们的分题材研究主要焦点集中在主题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方面,对因此而导致的诗体类型涉及很少。因此,研究《诗》篇诗体,还须从主题出发,探讨不同主题所导致的诗体类型及其风格。

第三,文体的生成与演变和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从创作主体和接受者的心理特征和文体意识出发,是研究文体的第三种视角。《诗》篇作者虽多不可考,然而其性别、所属社会阶层等却可以考定。由此出发,亦可对《诗》体加以辨析。如同属战争诗,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作者所作之诗就体类不同。从《诗》的传播方面讲,诗篇被之管弦,歌于婚、丧、祭、燕等典礼,受众的期待心理、审美趣味也会对诗体风格产生反作用。这方面也是对《诗》进行分类辨体时应当注意的。

然而,构成文体的诸层面本是密切相关的,难以截然分开,所以科学的文体研究方法,应是在分类基础上兼顾文体构成诸要素的整体性研究。这方面,《文心雕龙》的《明诗》、《诠赋》、《辨骚》等文体专论已导夫先路。本书对《诗》进行分类辨体,立足分类,重在辨体。所分诗类之名目,如“农事诗”、“战争诗”等,皆沿袭学界惯例,不刻意求新,但研究旨趣与诸研《诗》者有异,重在对其辨体。

【注释】

[1]大多数学者认为,《商颂》虽经后世润色,然从其内容形式来考察,应为殷商旧歌。详拙著《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7—186页。

[2]参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8—72页。

[4]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