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念天地之悠悠

独念天地之悠悠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简单地说一下隋代文学。隋代很短,在文学方面成就不高。下面,我们讲中国诗歌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就是唐代的诗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史之乱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因为北大中文系花了十多年时间,把《全宋诗》编好了。《全唐诗》20本,《全宋诗》72本;《全唐诗》50000多首,《全宋诗》一共是20多万首,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全唐诗》,但其成就超不过唐诗。也就是说,要把一口茶分成三口喝。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隋代文学。隋朝是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它统一了天下,但时间很短,从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共38年时间。隋朝虽然很短,但它的历史地位很突出。秦朝和隋朝有很大相似之处。第一,它们的前面都是天下分裂,秦朝之前是齐楚燕韩赵魏秦;隋朝之前是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分裂。第二,它们都统一了天下。第三,时间都很短。第四,在它们的后面都跟着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朝之后是汉朝,400多年。隋朝之后是唐朝,加上五代是350年。第五,它们自己制定了很多制度,应该说是很好的,但还来不及很好执行,就被人家推翻了。“汉承秦制”,是说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唐承隋制”,是说唐朝继承了很多隋代制定的制度。这当中最典型的就是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考试科举制,这种制度沿袭到唐朝,以及宋、元、明、清各朝代,甚至今天的高考,可以说,也是科举制的尾巴。

隋代很短,在文学方面成就不高。隋代之前的宋、齐、梁、陈,齐梁陈的诗歌内容主要是写宫廷生活,叫宫体诗。这些诗写女子的妩媚,写女子的体态等等,审美的情趣不高。中国的诗歌,写得最好的是反映社会广大民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欢乐。所以齐梁陈的文风不好,而且蔓延到隋代,一直蔓延到唐朝的初期。因此,在这个时期没有什么特别的民歌。我在这里主要讲两首,一首是无名氏的送别诗,这首诗歌比较清新: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说明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折柳送别”了。为什么要“折柳送别”呢?第一,在《诗经·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说一个人到前方打仗,走的时候是春天,回来的时候是冬天,它是这样写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歌用美好的景来衬托悲伤的情。今天我回来了,是高兴的事情,但却雨雪霏霏。情景交融是一种美;情景相反相成,这也是一种美。你看,在白板上写黑字,这是一种烘托。这首诗影响非常大,杨柳依依反映了一种惜别的感情。这是“折柳送别”的第一个层次。第二,“柳”和“留”谐音双关。因此“折柳”有一种真诚挽留的心情。常见的是上述这两种观点。但是到了清代时有了第三种观点,说是因为柳树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插到哪里都可以活下来,即“随地可活”,并由此转意为“随遇而安”。

另一首诗歌是薛道衡的一首诗,说他在农历的腊月到岭外去,当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时,已跨过了新旧两年了。这时,他想着要回家,于是就写了一首小诗《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由于他思家心切,离家短短的日子,对他来讲已是新旧两年了。也就是说,旧年是一年,新年又是一年。大雁已经从南方向北方回归了,可是我还没有回归;人的回归落在大雁回归之后。但是我思念家乡的感情,早已萌发了;春天的花还没有开,没有发,但是我思念家乡的情感已经萌发了,这种情感发在春天花开之前。这是一首很好的诗。隋代文学就简单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讲中国诗歌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就是唐代的诗歌。我们先总的说一下,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它是我们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一个中国人如果没读过唐诗,就如同英国人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是不可想像的。

唐诗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是从公元618年到公元712年,盛唐是公元712到公元762年,中唐是从公元762年到公元826年,晚唐是从公元826年到公元907年。晚唐之后是五代,是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在盛唐时期有一个年代应该记住,这就是在公元755年冬季11月份,爆发了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从此以后,唐王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我认为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大势而言,唐代是顶峰,盛唐就是顶峰上的顶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史之乱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虽说在这以后,宋代也有好的时候,清代也有好的时候(康雍乾)。但从大势而言,再也没有超过盛唐的了,主要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及天宝年间,即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开天盛世”,“开”是开元,“天”是天宝。初唐到晚唐290年,加上五代梁唐晋汉周一共约350年。这350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灿烂的时期;从文学角度说,更是灿烂的时期。我们先总的说一下唐诗,然后按初、盛、中、晚的顺序朝下讲。

在清代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一共收有49000多首;从康熙到现在又收集散失了的唐诗一共有2000多首。因此加在一起总共有51000多首。这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为什么呢?因为北大中文系花了十多年时间,把《全宋诗》编好了。《全唐诗》20本,《全宋诗》72本;《全唐诗》50000多首,《全宋诗》一共是20多万首,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全唐诗》,但其成就超不过唐诗。唐诗如同巍峨的高峰一样,宋代人没法攀越过去,只好绕道写宋词。可以这样说,凡是中国人情感方面的事情,大如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小的方面如朋友之爱,男女之爱等等,在唐诗中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诗篇。第二点,唐诗50000多首,一共有2200多个作者,这也是空前的。这2000多作者在数量上当然是非常突出的,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这2000多作者遍布社会所有的阶层。所有的阶层都在写诗,上到皇帝、大臣写诗,将军写诗;下到农民、农夫写诗,樵夫、渔父写诗,和尚写诗,妓女也写诗,谁都写诗。这是一个兴盛的表现。如果一种文学样式,为社会最广大的阶层都能接纳,这才是非常鼎盛的表现。第三点,就题材内容而言,可以说,唐代以前所有的题材和内容,唐人都写得非常好。譬如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登临诗,怀古诗,咏史诗,闺怨诗,宫怨诗,爱情诗,等等所有的方面。第四点,就体裁形式而言,譬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古,七古,歌行体,乐府诗等等,唐诗都很好。

就总体而言,唐诗重情趣。唐代的诗人用热烈的激情来感受生活、写到诗中。因此,我们读唐诗会得到振奋,得到激发。有个比喻说,读唐诗如饮美酒,让人热烈兴奋。而宋诗是重理趣,给人不是陶醉,而是给人以启迪。因此读宋诗,如品名茗。名茗就是名茶,古人喝茶是品茶,“品”是三个“口”字。也就是说,要把一口茶分成三口喝。这样,余香满颊,愈品愈觉得余味无穷,口齿留香。

我先讲唐人贺知章的一首诗歌,叫《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说的是春天里柳树像碧玉,高高一树。丝绦是什么?红旗下边挂下来的穗子就叫丝绦。碧是生命的本色,绿也是生命的本色。春天到来的时候,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柳树以令人高兴的样子,上下翻飞,柳树上那些细细整齐的树叶又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是二月春风剪裁出来的,是大自然这个能工巧匠的杰作。这首诗歌写得层次井然,从总体写到局部。第二个特点,它表面上是咏柳,但实际上是颂风。把绿柳写得愈美好,愈引发人们发问:这绿柳的美好是谁带来的?是春风带来的。风是没有形体的,所以清代人说:“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春天多么美好呀!人会受到感染。

我们再读一首《咏柳》。同样是七言绝句,同样是咏柳,可是到了宋代人曾巩的笔下,就大不相同。曾巩,何许人也?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最后一家。八大家中唐朝有两家:韩愈和柳宗元。然后是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最后就是曾巩。曾巩的咏柳诗是这样: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春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春天到了,柳条还是冬天那样乱七八糟,没有改变它最初的鹅黄色。前辈们知道,春天到来的时候,柳不是一下子变绿的。先是出小芽苞子,它是鹅黄色的。这芽苞张开以后,绿叶就出来。第二句说柳条依仗着春风,疯狂地飘舞起来,狂到什么程度呢?“解把飞花蒙日月”,“飞花”是什么?是柳絮,它想把柳絮吹起来,把太阳和月亮都遮挡起来。你不要猖狂得太早了,天地之间还有清霜,等到秋风一起,清霜一降,你就黄叶飘零,你就完了。“不知”,就是知不知?是反诘,更有力。你们看一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它写的是一种人,是在人类社会中感悟到的某种哲理。这种人就是《红楼梦》中写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是一个小人形象。作者把这样一种小人的形象,用“柳”作为物化外露的形象来表现出来。所以它给人的印象,一点儿不可爱,而是令人可恶、可憎。同时,给人以启迪。我经常用这两首诗从总体上说明唐诗和宋诗的差别。

那么,是不是唐诗都只重情趣,而不重理趣呢?这也不是。例如王之涣一张嘴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一张嘴就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就是哲理吗!刘禹锡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不也是哲理?又譬如说“议论”,唐诗中有一首议论得很好的诗歌,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悯农》诗歌每一句都是议论,议论得好,永远是好诗。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不管到哪一天,无论有多少高级营养品,什么蜂王浆啦,什么B呀C呀的维生素片啦,但是我认为维持生命最好的东西是五谷。五谷粮食是谁种出来的?是农民种出来的,是农民一滴汗甩八瓣种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粮食,这永远都是真理。

那么,宋代的诗歌全是重理趣,而不重情趣吗?也不是。当然,苏东坡比较多一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说一个人的内质要好,譬如像西湖很美,晴朗的时候有明朗的美,下雨的时候有朦胧的美。一个女子很漂亮,淡扫蛾眉很美,浓饰粉黛也很美。苏东坡一张嘴就是:“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客观上要有一把好琴,一个是主观上要有高超的弹奏技艺。有了这两个条件,什么《彩云追月》啦,《阳关三叠》啦,《二泉映月》啦才能表现出来。这首诗说的就是生活中这样一种道理。有的人有个好爸爸,可是他自己不学无术也不行。有的人很有才能,可是得不到领导赏识和提拔,他也没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清代时有个人说,苏轼诗歌没什么意思,全是重理趣,因此他不喜欢苏东坡的诗歌。他的朋友对他说,你不能一概而论,苏东坡也有很好的重情趣的诗歌,你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诗写得多好呀!这个人愣了半天说,这首也不好,为什么是“鸭先知”,而为什么不可以是“鹅先知”呢?这就是抬杠了,没辙了。

对唐诗总体就说这么多。下面按初、盛、中、晚的顺序,有的地方多讲,有的地方少讲。

初唐100年,前50年诗歌成就不突出,但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很重要一笔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人都是宫廷文人,他们的诗歌也不太突出,只是宋之问有一首写得比较好,这首诗叫《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对归乡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好,越走近家乡,心里越害怕。怕什么呢?因为经冬历春好几个月没得到家信,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出了什么问题了,以至于对面有人走过来,也不敢向他打听。我想,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方面是归心似箭,一方面是近乡怯步。这首诗把这种矛盾而又细微的心情刻画得非常传神。这样一种情感,可以说是“人人意中皆有”,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过这样的情感的体验;但是“人人笔下皆无”,别人又都写不出来。我认为好诗歌应好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人以外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内容好。第二,对人以内的,是情感真切,情真意切。感情虚假,永远不是好诗。

对沈佺期和宋之问,我们说说他们另外一个杰出的功劳,就是把格律诗定型化。中国的格律诗是在谁的手中完成的呢?是在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手中完成的。在《新唐书·宋之问传》中有两句“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得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产生了特殊的形式,这就是格律诗。特别是唐朝的绝句,在中国的历史上称得上诗人的一定写过绝句,就连称不上诗人的,也写过绝句。所以,绝句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汉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字,是单音节,方块字,一个字一个形,一个音,这才能组成格律诗。格律诗中第三、四句与五、六句各自要对仗,而只有汉字才能对仗。只有汉字才有对联,其他形式的文字都是拼音连写,不能组成对联。正因此,对联是最具有中国文字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一朵奇葩

对格律诗有很多要求,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简要地讲一讲。大家们要了解格律诗,就请看我们北京大学王力教授的一本小书,叫《诗词格律》,看这本小书足矣!我把这本书中分析格律诗的内容概括为如下五句话。

第一,“篇有定句”:律诗只能八句,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就是“准篇”,就是不能多,不能少。多了不是律诗,少了也不是律诗。

第二,“句有定字”:如果是五言律诗,一句只能有五个字。七言律诗一句只能有七个字。这就是“约句”。

第三,“中间对仗”:每两句组成一联,第一句叫“起句”,第二句叫“对句”;“起句”和“对句”组成一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这四联中,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不对仗就不是律诗。我有一个观点,我们在写现代律诗时,在平仄上可以允许有点松动,以便不让形式来损害意思。但是在对仗押韵上,必须严格。如果不严格,那就写自由诗算了吧,就不要题上“律诗”两个字。

中间这两联对仗,有工对,有宽对,有借对,有扇面对,有流水对,等等。最基本的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譬如“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关于流水对,举个例子:毛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上一句到下一句,像流水一样,两句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意思。譬如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的尾联也是流水对。

再譬如“借对”。杜甫很喜欢喝酒,没有钱,到处去借钱买酒。杜甫说:人生欠酒债没什么关系,“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杜甫名句。中国人说,六十一花甲,七十古稀龄。现在物质生活好了,七十多来兮,八十不稀奇,九十有的是。大家看一看,七十是数词,它和“寻常”怎么能对得上呢?在唐诗中,杜甫的诗格律是最严格的。原来八尺长叫一“寻”,十六尺长叫一“常”,在这里杜甫借用八和十六来对七和十。

第四,“讲究平仄”:平仄,这是汉字特有的,外国人学汉语最头疼的就是分不清“妈麻马骂”,也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在齐永明年间,有个人叫周颙,他发现汉语语言文字有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当中的“上”不读“上”,读“赏”音。中国的古诗歌原来是要配乐歌唱的,后来诗歌逐步地离开音乐了。这样,诗歌要从自己的语言中寻找节奏、韵律。于是从“平上去入”去寻找。“平”就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就是“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就是“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就是“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就是平声;仄,这个汉字的本意就是“不平”。因此除掉平声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这是古代的四声说法。到了现代,普通话中,平,分阴平和阳平,北京的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了。现代的“平仄”变成了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在江苏的吴语中还保留了一些入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中的“戚”、“滴”等就是入声字。

平仄句有四种格式,但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仄仄平平仄”,它是以仄开始,叫“仄起式”,平仄相间,这是五言。对于七言,在句首加上两个相反的“平仄”字就可以了。例如:“仄仄平平仄”变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另一种句式是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当这两种句式构成为如下格式时(两句平仄正好相反):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可是由于偶句的押韵字必须是平声韵。这时只要把最后一个字和倒数第三个字换一下就行了。也就是上面第二句变成“仄仄仄平平”。实际上,仄起式句和平起式句构成了律诗最基本的两种句式。

在诗句的平仄方面,还提炼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字,如果是该用平声的话,可以用仄声字,叫做可平可仄。在表示方法上,平声用圆圈表示,可平可仄则用一个圆表示,当中一半黑一半白。平仄使得一句当中的语调有语音起伏。

第五,“注重押韵”:押韵有三个要点,第一,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但偶句必须押韵。一般说来,首句多不押韵。第二,必须押平声韵,这是格律诗的严格要求。到了宋词的时候,则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但宋词中要求平声韵则都是平声韵,仄声韵则都是仄声韵。而到了元曲时候,上面可以有平平韵,下面则可以有仄仄韵,这是平仄互押。第三,一韵到底,不许换韵。

在上面五点中,前三点是讲形式上整齐的美,叫建筑的美;后面两点是讲声音的抑扬起伏,回环往复,是讲究音乐的美。再加上内容上意蕴的美,因此,格律诗是把汉字诗歌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所以,律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这当中,又特别是绝句,更加灵活,更加多用。

所谓绝句,可以有四种格式:第一种是只有后两句对仗,第二种是只有前两句对仗,这两种均是部分对仗;第三种是四句全对仗,第四种是四句全不对仗。全对仗的譬如杜甫的一首名诗《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得好极了,没有人超过他。而且鸟的颜色,黄鹂和白鹭也对起来,翠柳的“翠”和青天的“青”都是颜色,千秋雪,万里船,对得好极了。绝句是人们最喜欢用的一种形式。从唐朝到现在,称得上是诗人的一定写过绝句,称不上的也写绝句。在绝句中,一般说来前两句写景或叙事,一般都比较普通;后两句抒怀或言情,一定要精彩。譬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诗的后两句都是绝句中很精彩的名句。所以写绝句,前两句不精彩不要紧,但后两句一定要精彩。如果后两句也不精彩,那干脆就甭写了。

格律诗当然还有不少具体要求,例如像平仄的要求怎样拗救,怎样补救等等,我就不说了。但是格律诗撮其要者不过这五个方面的要求。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李白是不愿意受到束缚的,因此他的格律诗写得最少。他一张嘴就是“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张嘴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而杜甫的格律诗写得最好,最严谨。大约在公元666年前后,格律诗就定型了。

下面讲初唐后期,那时开始批判、扫除齐梁余风,改变了诗歌只写宫廷生活的风气,开始把诗歌写到广大社会生活中去。譬如王勃,他在初唐时代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少年,他27岁就死了。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他写《滕王阁序》,他少年气盛,跑上去就写出来了,写得非常好。在诗歌方面,他有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他和杜少府是好朋友,在长安送好朋友到四川去。在唐代是重内任而轻外任,就是说一个人受重视就在首都做官,一个人要是不受重视,犯错误了,就到外地去。四川是什么地方?四川当时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地方,因此,这是很糟糕的事情,他写诗安慰朋友。至于杜少府是谁?我们不知道。正是由于王勃这首诗有名,杜少府也跟着流传下来了。这首诗这样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一句说的是送别朋友的地方。第二句的“津”就是渡口(有个灯谜叫“银河渡口”,打一地名,是天津),长江流过四川有五个渡口,因此,“五津”代表四川,是朋友要去的地方,朋友要去风烟弥漫遥远的四川。这两句虽然还没有写到依依送别的感情,但是从这样客观的描写中,我们已经可以体味到这种依依难舍的感情。“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说,我送别你时的心情和你是一样的,“宦游”就是离开家乡到外面做官。我王勃是山西人,同样是离开家乡到长安来做官;你离开长安到四川做官,因此我们“同是宦游人”。大家知道,如果我们的好朋友心情不好,安慰他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把你的遭遇拉到跟他相同的地步。譬如说,你考试得了65分,不高兴,我就对你说:不要难过嘛,我不过只考67分而已,咱们俩都差不多。下面讲应该怎么样,就是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前我讲过,这两句是点化谁的诗句?就是曹植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句诗写得很好,但未能在民间广为流传。王勃这首诗是抒情之作,广为流传。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说我们不应怎么样。在送别诗中,这是非常明朗和乐观的一首,一般送别诗都是缠绵的、哀伤的、感叹的。因此这首诗更显得非同一般:化悲叹为乐观,变消极为进取。

初唐四杰第二人杨炯有一首《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最后两句很有名。从这里,开始看出唐人的精神,到前方去打仗,投笔从戎,宁可在部队里做管理一百人的小头头,也胜过做一个书生,皓首穷经,空老于书斋之内。

初唐四杰第三人卢照邻有一首诗《长安古意》。这首诗歌比较长,就不全说了。但其中有两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是说,两个人能结为夫妻,则万死不辞,即使神仙我也不羡慕。

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我们就不多说了,他的《在狱咏蝉》写得很好。原诗为: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我们讲初唐时期最后一个诗人陈子昂。他在诗歌史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如果没有陈子昂,就没有盛唐诗歌的广阔大道,他为盛唐诗歌扫清了道路。陈子昂是四川人,四川是中国出才子的地方,是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地方。李白是四川的,苏东坡是四川的,郭沫若也是四川的。很多人“在川是条虫,出川才是龙(“蜀”字中一个“虫”字)”,出川以后才得以大展抱负。陈子昂这个人非常有才华和抱负,他向武则天上书两次,得不到重用,反而被下到牢里去。他一腔悲愤之情,无处倾泻。他登上幽州台,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怀才不遇的一腔悲愤。他这样写: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是说,像古时燕赵王求士那样重用有才能的人如今没有了,后面重用有才能的人又还没有出现。前两句是从时间轴,从纵的方面来描写;而“念天地之悠悠”则是从空间方面来叙述。在如此悠远的时间,如此广阔的空间里,我一个人怀才不遇,一腔悲愤之情没有人识。因此,有两个“不见”,才有一个“独”,“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让人感到不知从何而起,不知从何而结,一刹那间情感的抒发,写就了千古好诗。这是从齐梁到陈子昂200多年来,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陈子昂的另一个功劳,是从理论上批判齐梁余风。他认为齐梁余风是“风雅不作”、“兴寄都绝”,和初唐四杰批评为“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看法相同,这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杜甫说他“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这里“扬马”不是奔腾的骏马,“扬”是扬雄,“马”是司马相如,是说陈子昂生在扬马二位之后,但你的名声跟太阳和月亮一样,常悬于天地之间。韩愈说,我们唐朝诗歌鼎盛:“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说陈子昂是第一个登上唐朝诗歌高坛的人。你们看,杜甫和韩愈都非常推崇陈子昂。而且一直到金人元好问,还不遗余力地称赞陈子昂。元好问有一首《论诗绝句》: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当中的“沈”就是沈佺期,“宋”就是宋之问。第一句是说,他二人在初唐时期,对诗坛的影响很大。第二句“风流”本是个好词,但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现今如果说“你挺风流的”,你会不高兴的。其实风流好呀,“水流一条线,风流一大片”,风流者,影响很大也。第二句是说,尽管沈宋影响很大,但没有废除齐梁余风,并没有扫清唐代诗坛上的齐梁余风。三、四句是说,如果按照平吴的这个例子来做标准评价陈子昂的功劳的话,就应该用黄金为陈子昂塑像。“平吴例”是什么呢?我简单地说一下。越王勾践败了,被吴王夫差抓去,他就卧薪尝胆。被放回来之后,重用一个叫范蠡的人,他很有谋略,给越王出主意,他说怎么样才能打败吴国呢?第一,我们自己要富国强兵,励精图治。第二,要让吴国不行。吴王很喜欢美女,就给他送个美女去,让他整天荒淫享乐,不理朝政。送谁去呢?范蠡有个女朋友叫西施。西施是浣纱女,长得很漂亮。后来把西施叫来,教她歌舞。送给吴王后,果然吴王非常喜欢,整日喜欢西施,不理朝政。越国越来越强,突然一下打到吴国去,平掉了吴国。这就是“平吴”。平吴之后,越王说范蠡的功劳太大了,给他高官厚禄,黄金万两,但范蠡一概不要,只要一件,就是给我西施。他就带着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终,也有人说他做生意去了。越王勾践认为范蠡的功劳太大了,就用黄金为范蠡铸了个塑像,放在他办公桌旁边,每天都看一看。元好问意思是说如果按照平吴的这个例子,我们也应该用黄金为陈子昂铸造一尊像。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用物质的黄金为陈子昂塑造一尊像,但中华民族已用精神的黄金铸造了一尊陈子昂的塑像,高高地伫立在唐代的诗坛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