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出师表《三国志》

前出师表《三国志》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对蜀国前途的忧虑之情,全文情辞恳切,音调抑扬顿挫,历来为人们所赞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一篇表文。在《出师表》中,共十三处提到“先帝”,处处尊称遗业、遗德、遗诏、遗言,对幼主反复叮咛,不厌其烦,足见其对蜀汉政权的情深意重。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巨论此事,末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赏析]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驻汉中,出师北伐,临出发时,写下了这篇表文。诸葛亮在文中以循循善诱的态度劝诫后主刘禅要严于律己,秉公办事,希望蜀国君臣能够团结一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早日实现统一天下,匡复汉室的宏伟目标。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对蜀国前途的忧虑之情,全文情辞恳切,音调抑扬顿挫,历来为人们所赞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一篇表文。

北伐曹魏、统一宇内,是蜀汉建国以来的既定方略,它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外军事斗争的充分准备,二是蜀国后方的内政稳定。诸葛亮北伐出师以前,在第一方面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唯一不能放心的就是后方的内政稳定问题,后主刘禅昏聩孱弱,在内政方面能否做到用人得当、赏罚分明,这是诸葛亮异常担忧的。故此,在他的《出师表》里,无一字涉及军事方略问题,而于内政颇多谏言:

他首先从“先帝创业未半”讲起,以蜀汉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蜀国上下群臣的忠信,来劝谏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修明内政以图蜀国的振兴。

至于修明内政的具体措施,作者也说得很具体:一是宫中(内廷)与府中(外廷)要一视同仁,赏罚宜公平合理,不能内外异法;二是推荐了郭攸之、费祎等一批贤臣主持朝廷政事,提名将军向庞掌管卫戍部队,如此,后方的军政稳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三是以史为鉴,劝谏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作者以先汉的兴隆与后汉的国运不昌,指出唯有任用一批贤德的股肱之臣,才有可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方略。

本文除去说理切近实际、条分缕析和周全透彻的特点外,深情感人也是其重要一面。清代的浦起龙说:“伊尹频称先王,武乡频引先帝,其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丁宁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古文眉诠》)在《出师表》中,共十三处提到“先帝”,处处尊称遗业、遗德、遗诏、遗言,对幼主反复叮咛,不厌其烦,足见其对蜀汉政权的情深意重。本文文风质朴无华,无任何炫耀文笔之心,纯任一股情感和忠诚在文字间流淌,宋代苏轼说:“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乐全先生文集序》)确能说到文章的要害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