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王鍔欲除官事宜狀〔一〕
右臣竊有所聞云:王鍔見欲除平章事〔二〕。未知何故有此商量〔三〕?臣伏以宰相者,人臣極位〔四〕,天下具瞻〔五〕;非有清望大功〔六〕,不合輕授。王鍔既非清望,又無大功;若加此官,深爲不可。昨日裴均除平章事〔七〕,内外之議,早已紛然。今王鍔若除,則如王鍔之輩,皆生冀望之心矣〔八〕。若盡與,則典章大壞〔九〕,又未感恩;若不與,則厚薄有殊,或生怨望。倖門一啓〔一〇〕,無可奈何。又聞王鍔在鎮日〔一一〕,不卹凋殘,唯務差税〔一二〕;淮南百姓,日夜無憀〔一三〕。五年誅求〔一四〕,百計侵削,錢物既足,部領入朝〔一五〕,號爲羨餘〔一六〕,親自進奉;凡有耳者,無不知之。今若授同平章事,臣恐四方聞之,皆謂陛下得王鍔進奉而與宰相也。臣又恐諸道節度使,今日以後,皆割剥生人〔一七〕,營求宰相,私相謂曰:“誰不如王鍔邪〔一八〕?”故臣以爲深不可也。其王鍔歸鎮與在朝,伏望並不除宰相〔一九〕。臣尚未知所聞信否〔二〇〕,貴欲先事而言;或恐萬一已行,即言之無及〔二一〕。伏惟聖鑒〔二二〕,俯察愚衷,謹具奏聞,謹奏。
〔一〕王鍔欲除官:元和三年(八〇八)九月,淮南節度使王鍔入朝,納進奉,賂宦官,謀爲宰相。白氏時爲左拾遺,力諍其不可,結果王鍔這一陰謀没有得逞。王鍔,字昆吾,自稱太原人,湖南團練營將出身,事蹟詳《舊唐書》一五一本傳。欲除官,即將任宰相。
〔二〕平章事:《新唐書·百官志》:“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從此開始。至中葉以後,凡非侍中、中書令而居宰相位的,通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平章軍國重事。
〔三〕商量:擬議。
〔四〕人臣極位:曹操《讓縣令》云:“人臣之位已極。”極位,意即最高職位。
〔五〕天下具瞻:具瞻,見前《爲人上宰相書》注。天下具瞻,言全國都注目仰望。
〔六〕清望:很高的聲望。
〔七〕裴均除平章事:裴均,曾爲荆南節度使,依靠進奉,得入朝爲尚書右僕射,不久又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當元和三年九月,見《舊唐書·憲宗紀》上。白氏有《論于頔、裴均狀》及《論裴均進奉銀器狀》,均當作於此狀之前。
〔八〕冀望:希望。
〔九〕典章:制度規章。
〔一〇〕倖門:見前詩選《雜興三首》注。
〔一一〕在鎮:在淮南節度使任上。
〔一二〕不卹凋殘二句:卹(xù),同恤,憐憫。凋殘,民生凋敝,社會殘破。務,盡量;差税,役使和勒索人民。《舊唐書》本傳,説他在鎮四年,“錢流衍天下”,可見是當時最大貪污官吏之一。
〔一三〕無憀(liáo):憀,意同“賴”。無可依賴,惶惶無告。
〔一四〕誅求:即勒索。
〔一五〕部領:同簿領,即登記財物的清單。此處作動詞用。
〔一六〕羨餘:見前詩選《秦中吟·重賦》注。
〔一七〕割剥生人:即剥削人民。
〔一八〕邪:同“耶”。
〔一九〕其王鍔歸鎮與在朝二句:唐制,宰相可以留在朝廷,也可以兼領節鎮銜外調。白氏主張無論王鍔在朝或歸鎮,都不能任命他作宰相。並,均、皆。
〔二〇〕信否:確實與否。
〔二一〕即言之無及:就是諫諍也已嫌過晚。
〔二二〕伏惟聖鑒:伏惟,即拜求;聖鑒,封建臣僚尊稱皇帝的察閱斷事爲“聖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