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論輕唇之音古人讀重唇

論輕唇之音古人讀重唇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曰:《廣韻》平聲五十七部,有輕唇者僅九部[2],去其無字者,僅二十餘紐,證以經典,皆可讀重唇。吕忱《字林》[30]反穮爲方遥,反襮爲方沃,反邶爲方代[31],穮襮邶皆重唇,則方之爲重唇可知也。清代的古音學者,大多注意於古韻的分合,注意古聲而有發明的,以錢氏爲第一人。“方羊、方洋、彷徉、旁羊”是同一個詞兒。亹,《廣韻》上聲尾韻與尾字同音,無匪切。唐司馬貞《史記索隱》音繁爲婆。

錢大昕[1]

問:輕唇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讀重唇也?

曰:《廣韻》平聲五十七部,有輕唇者僅九部[2],去其無字者,僅二十餘紐,證以經典,皆可讀重唇。如:伏羲即庖羲[3],伯服即伯犕[4],士魴即士彭[5],扶服即匍匐[6],密勿即蠠没[7],附婁即部婁[8],汶山即岷山[9],望諸即孟諸[10],負尾即陪尾[11],苾芬即馥芬[12],有匪即有邲[13],繁纓即鞶纓[14],方羊即旁羊[15],封域即邦域[16],亹亹即勉勉[17],膴膴即絼絼[18],蕪菁即蔓菁[19],封讀如窆[20],佛讀如弼[21],紛讀如豳[22],繁讀如婆[23],亹讀如門[24],妃讀如配[25],負讀如背[26],茀讀如孛[27],艴讀如勃[28],鳳讀如鵬[29],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知輕唇之非古矣。吕忱《字林》[30]反穮爲方遥,反襮爲方沃,反邶爲方代[31],穮襮邶皆重唇,則方之爲重唇可知也。忱,魏人,其時反切初行,正欲人之共曉,豈有故設“類隔”之例[32],以惑人者乎?

[1]錢大昕,字曉徵,一字辛楣,號竹汀,清嘉定人,博通經史、文字、音韻、曆算、輿地之學,著有《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録》、《潛揅堂文集》等書。清代的古音學者,大多注意於古韻的分合,注意古聲而有發明的,以錢氏爲第一人。他的關於古聲的説法見於《文集·音韻答問》和《養新録》中,本文是從《音韻答問》中節録下來的。

[2]王力按:此殆指東、鍾、微、虞、文、元、陽、尤、談、鹽、凡諸韻而言;談、鹽兩韻之輕唇音皆僻字,故僅云九部。

[3]《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通常簡稱“釋文”):“本又作庖。孟、京作伏。”(孟,孟喜;京,京房,都是漢代傳《易》學的,他們的本子作“伏戲”)

[4]《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王使伯服、游孫伯如鄭請滑。”《史記·鄭世家》作“伯犕”。

[5]《左傳·襄公十二年》:“晉士魴來聘。”《公羊傳》作:“晉侯使士彭來聘。”

[6]《詩·邶風·谷風》:“匍匐救之。”《禮記·檀弓下》引作“扶服”。

[7]《爾雅·釋詁》:“蠠没,勉也。”《釋文》:“蠠彌畢反。”清郝懿行《爾雅義疏》:“蠠没聲轉爲黽勉,故郭(晉郭璞《爾雅注》)云:蠠没,猶黽勉也。又轉爲密勿,《詩》(谷風)云:黽勉同心。”《文選注》(唐李善注)引《韓詩》作“密勿同心”。

[8]《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説文》引作附婁。附婁、部婁是小土山,别的書上也寫作“培塿”。

[9]《書·禹貢》“岷嶓既蓺”、“岷山之陽”、“岷山導江”這些句子裏的岷字,《史記·夏本紀》都引作“汶”。

[10]《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澤藪曰望諸。”唐賈公彦《周禮疏》:“即宋之孟諸。”

[11]《書·禹貢》:“至於陪尾。”《史記·夏本紀》引作“負尾”。

[12]《詩·小雅·楚茨》:“苾芬孝祀。”《韓詩》作“馥芬”。

[13]《詩·淇奥》:“有匪君子。”《韓詩》作“有邲”。

[14]《文選·張平子(即張衡)東京賦》:“咸龍旗而繁纓。”李善注:“繁與鞶古字通。”據鄭玄《周禮注》,鞶是“今之馬大帶也”。繁(鞶)和纓都是馬身上的皮帶,繁(鞶)在腹,纓在頸。

[15]《左傳·哀公十七年》:“衡流而方羊。”唐孔穎達《詩·汝墳疏》引作“彷徉”。鄭衆注:“方羊,游戲。”《漢書·吴王濞傳》:“方洋天下。”《史記》作“彷徉”。唐顔師古《漢書注》:“方洋,猶翱翔也。方音房,又音旁,洋音羊。”“方羊、方洋、彷徉、旁羊”是同一個詞兒。

[16]《論語·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

[17]《詩·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荀子·富國》引作“亹亹”。亹,《廣韻》上聲尾韻與尾字同音,無匪切。

[18]《詩·大雅·緜》:“周原膴膴。”《韓詩》作“絼絼”。

[19]《爾雅·釋草》:“蔓菁”,《釋文》:“蔓,本又作蕪。”

[20]《儀禮·既夕》:“乃窆”,今文本窆作封。窆,《釋文》:“彼驗切。”窆是把棺木下到墓穴中去。

[21]《詩·周頌·敬之》:“佛時仔肩。”《釋文》:“佛,鄭(玄)音弼,輔也。”

[22]《周禮·春官·司几筵》:“設莞筵紛純。”鄭衆注:“紛讀爲豳。”

[23]《左傳·定公四年》:“殷民七族:繁氏……”《釋文》:“繁,步何反。”《史記·張丞相列傳》:“丞相司直繁君。”唐司馬貞《史記索隱》音繁爲婆。三國魏繁休伯(即繁欽),《文選》吕向注音步何反。

[24]《詩·大雅·鳧鷖》:“鳧鷖在亹。”《釋文》:“亹音門。”

[25]《詩·大雅·皇矣》:“天立厥配。”《釋文》:“本亦作妃,音同。”

[26]《禮記·明堂位》:“天子負斧依。”鄭玄注:“負之言背也。”斧依是天子背後的屏風。

[27]《漢書·谷永傳》:“茀星耀光。”顔師古注:“茀與孛同,音步内反。”

[28]《論語·鄉黨》:“色勃如也。”《説文》色部引作“艴”,部(即勃興的勃的本字)引作“孛”。

[29]鵬是朋的後起形聲字,朋字篆文作,就是古文鳳字,象形。

[30]《隋書·經籍志》:“《字林》七卷,晉弦令吕忱撰。”現已佚,清任大椿著有《字林考逸》。

[31]“反a爲bc”,就是用bc來作爲a的反切。

[32]類隔,見後《舌音類隔之説不可信》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