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詩古音考》自序

《毛詩古音考》自序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段就《詩》三百篇説古詩自有本音,無所謂“叶韻”。又懼子侄之學《詩》而不知古音也,於是稍爲考據,列本證旁證二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也。[1]陳第,字季立,明連江人,著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考索古音的學問,奠基於顧炎武,其實顧氏也是得到陳氏的啓示的;《毛詩古音考》所用的“本證、旁證”兩種方法,尤其爲後來考證學者所不廢。

陳第[1]

夫詩以聲教也,取其可歌可咏,可長言嗟嘆,至手足舞蹈而不自知,以感竦其興、觀、群、怨,事父、事君之心,且將從容以紬繹夫鳥獸草木之名義,斯其所以爲詩也。若其意深長,而於韻不諧,則文而已矣。故士人篇章,必有音節;田野俚曲,亦各諧聲;豈以古人之詩,而獨無韻乎?

本段説詩是音樂性的文字,有了音樂性,才有激動讀者情感的作用,而作爲音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用韻,因而古詩都是有韻的文字。本段根據兩種舊有的説法組織成功:一是《詩·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長)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是説人有感情,就要用言語、嗟嘆、歌唱表達出來,以至手舞足蹈,這些都是有自然的節拍、韻律的。一是《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説得到了詩的感染,可以振作起來,可以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好,也可以學習語言,認識名物,這是就學詩的效果説的。

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2],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剌[3]而不入;於是悉委之叶[4]。夫其果出於叶也,作之非一人,採之非一國,何母必讀米,非韻杞韻止,則韻祉韻喜矣?馬必讀姥,非韻組韻黼,則韻旅韻土矣?京必讀疆,非韻堂韻將,則韻常韻王矣?福必讀偪,非韻食韻翼,則韻德韻億矣[5]?厥類[6]實繁,難以殫舉[7]。其矩律之嚴,即《唐韻》不啻[8],此其故何耶?

本段就《詩》三百篇説古詩自有本音,無所謂“叶韻”。用《詩經》本身的材料來證明《詩經》的讀音,這是後文所謂“本證”。這裏要注意:平常做詩做詞用韻也叫叶韻,這是一般所謂叶韻;朱熹所主張的和陳第所反對的所謂“叶”,則是一種特定意義的叶韻。兩者必須明確地區别開來。

又《左》、《國》、《易象》[9],《離騷楚辭》,秦碑、漢賦,以至上古歌、謡、箴、銘、贊、誦,往往韻與《詩》合,實古音之證也。

或謂三百篇詩辭之祖,後有作者,規而韻之耳[10]。不知魏晉之世,古音頗存,至隋唐澌盡矣;唐宋名儒,博學好古,間用古韻以炫異耀奇,則誠有之。若讀垤爲侄,以與日韻,《堯誡》也[11];讀明爲芒,以與良韻,《皋陶歌》也[12];是皆前於《詩》者,夫又何放[13]?且讀皮爲婆,宋役人謳也[14];讀邱爲欺,齊嬰兒語也[15];讀户爲甫,楚民間謡也[16];讀裘爲基,魯朱儒謔也[17];讀作爲詛,蜀百姓辭也[18];讀口爲苦,漢白渠誦也[19];又:家,姑讀也,秦夫人之占[20];懷,回讀也,魯聲伯之夢[21];旂,斤讀也,晉滅虢之徵[22];瓜,弧讀也,衛良夫之譟[23];彼其閭巷賢毁之間,夢寐卜筮之頃,何暇屑屑模擬,若後世吟詩者之限韻耶?

這兩段説明《詩》三百篇的本音,不但《詩經》本書可以證明,其他古籍如《左傳》、《國語》等也可以證明,這就是所謂“旁證”。第二段反駁或人(“或曰”的“或”就是“有人”,文言文裏習慣稱爲“或人”)説《左》、《國》諸書是後人摹倣《詩經》用韻並非本音的説法,列舉十五條證據,意思説,這些語句,有的是占卜用的卜辭,有的是小孩唱的,有的是民歌,不可能有意摹倣《詩經》,而是表現了當時語言的實際情形。

愚少受詩家庭,竊嘗留心於此。晚年獨居海上,慶吊盡廢。律絶近體,既所不嫻;古調古風,企之益遠;惟取三百篇日夕讀之,雖不能手舞足蹈,契古人之意,然可欣可喜可悲可泣之懷,一於讀《詩》泄之。又懼子侄之學《詩》而不知古音也,於是稍爲考據,列本證旁證二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也。旁證者,採之他書也。二者俱無,則宛轉以審其音,參錯以諧其韻,無非欲便於歌咏,可長言嗟嘆而已矣。蓋爲今之詩,古韻可不用也;讀古之詩,古韻可不察乎?嗟乎!古今一意,古今一聲,以吾之意而逆古人之意,其理不遠也。以吾之聲,而調古人之聲,其韻不遠也。患在是今非古,執字泥音,則支離日甚,孔子所删,幾乎不可讀矣。愚也聞見孤陋,考究未詳,姑藉之以請正明達君子。

本段重要的話是“患在是今非古,執字泥音,則支離日甚”。“是今非古”是以今音爲是,以古音爲非。“執、泥”是固執和拘泥的意思,是説拘泥於現在的字音,不知道用古本音來讀古詩,這就“支離日甚”了。

[1]陳第,字季立,明連江人,著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考索古音的學問,奠基於顧炎武,其實顧氏也是得到陳氏的啓示的;《毛詩古音考》所用的“本證、旁證”兩種方法,尤其爲後來考證學者所不廢。

[2]更動改變。

[3]剌讀如阿剌伯的剌,乖剌,就是背謬,不一致。

[4]叶,是朱熹著《詩集傳》關於詩三百篇讀音的一種説法。他見詩裏有些字,用他那時候的讀法就和旁的字不在同一韻部,就把這些字改一個讀法,使之和旁的字成爲同一個韻,就叫做“叶”。

[5]這裏陳氏就《詩經》舉例,證明叶韻之説不可信。陳氏的意見是,母讀米、馬讀姥、京讀疆、福讀偪,這些都不是“叶韻”而是詩的本音。“韻某”,就是和“某”是一韻。“母”韻“杞”見《將仲子》、《杕杜》,韻“止”見《四牡》,韻“祉”見《雝》,韻“喜”見《閟宫》。“馬”韻“組”見《叔于田》,韻“黼”見《采菽》,韻“旅”見《有客》,韻“土”見《崧高》。“京”韻“堂”見《定之方中》,韻“將”見《正月》,韻“常”見《文王》,韻“王”見《下武》。“福”韻“食”見《天保》,韻“翼”見《鴛鴦》,韻“德”見《文王》、《既醉》,韻“億”見《假樂》。

[6]“厥類”就是其類。

[7]“殫”就是盡,“難以殫舉”就是不能完全舉出來。

[8]“不啻”就是不僅。這裏説不但唐韻分别很嚴格,古詩的韻比唐韻更嚴格。

[9]《左》就是《左傳》,《國》就是《國語》,《易象》是《易經》中的《象傳》,這裏用偏稱代全稱,就指《易經》的各部分。

[10]是説:《左》、《國》、《楚辭》、秦碑、漢賦的作者摹倣《詩經》用韻,所以和《詩經》相合,不能認爲這些作品裏的韻表現了它們的作者那時代的讀音。

[11]《堯誡》:“戰戰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躓於山,而躓於垤。”

[12]《書·益稷》:“皋陶……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13]“放”就是依倣,摹倣。

[14]春秋時宋國的大夫華元打了敗仗,宋國築城的役夫唱歌笑他,説他出兵把甲都丢光了,華元回他們道:“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意思是説製甲用的牛皮和犀兕的皮還多着呢,棄甲又算什麽呢?(“那”就是“奈何”,音nuó)那些役夫又唱道:“從(縱)其有皮,丹漆若何?”意思是説即使有皮,也缺少畫在甲上的丹漆呀。事見《左傳·宣公元年》。照這兩個歌的韻叶來看,“皮”跟“何”的韻相同。

[15]《戰國策·齊策》:“田單……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齊嬰兒謡曰:‘大冠若箕,修劍(即長劍)拄頤,攻狄不能,下壘枯丘。’”

[16]楚國被秦滅亡後,楚國有一個人叫南公的説過:“楚雖三户,亡秦必楚。”這話流傳於民間。見《史記·項羽本紀》。

[17]魯國臧紇帶兵侵邾,在邾城狐駘打了個敗仗,魯國人唱道:“臧之狐裘,敗我于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于邾。”朱儒是矮子,指臧紇,事見《左傳·襄公四年》。

[18]《後漢書·廉范傳》:“廉范,字叔度……遷蜀郡太守。……成都民物豐盛,邑宇逼側,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屬就是連續不斷),范乃毁削前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爲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絝字與褲同)

[19]戰國時韓國水工鄭國爲秦開鄭國渠,漢武帝時趙中大夫白公開白渠,灌溉農田的利益很大,人民作歌贊美這兩個工程:“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同鍤)爲雲,決渠爲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因水裏有污泥,所以一邊灌溉,一邊又可肥田),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見《漢書·溝洫志》。

[20]晉獻公嫁女給秦國,卜了一卦,卜辭中有“歸妹睽孤,寇張之弧。姪從其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墟)”的話。見《左傳·襄公十五年》。

[21]《左傳·成公十七年》:“聲伯夢涉洹,或與己瓊瑰,食之,泣而爲瓊瑰,盈其懷。”從而歌之曰:“濟洹之水,贈我以瓊瑰。歸乎歸乎,瓊瑰盈我懷乎。”

[22]晉獻公伐虢,晉占卜大夫郭偃説晉可以攻克虢都,因爲當時的童謡這麽説:“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見《左傳·僖公五年》。

[23]衛國渾良夫不該殺而被殺,衛莊公夢見有人登高而譟:“登此昆吾之虚,綿綿生之瓜,余爲渾良夫,叫天無辜。”見《左傳·哀公十七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