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經義述聞·通説·無慮

經義述聞·通説·無慮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誘注《淮南·俶真篇》曰:“無慮,大數名也。”《周髀算經》曰:“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宣十一年《左傳》釋文曰:“無慮,如字,一音力于反。”無慮,叠韻字也。《漢書·食貨志》:“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案師古以無慮爲大計是也;而又云無小計慮,則鑿矣。《後漢書·光武紀》:“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2]。”

王引之[1]

家大人曰:凡書傳中言無慮者,自唐初人已不曉其義,望文生訓,率多穿鑿。今略爲辯之。

高誘注《淮南·俶真篇》曰:“無慮,大數名也。”《廣雅》曰:“無慮,都凡也。”又曰:“都,大也。”都凡猶言大凡,即高誘所謂大數名也。《周髀算經》曰:“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趙爽注曰:“無慮者,粗計也。”義亦與大數同。宣十一年《左傳》釋文曰:“無慮,如字,一音力于反。”無慮,叠韻字也。《漢書·食貨志》:“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顔師古注曰:“大氐猶言大凡也。無慮亦謂大率無小計慮耳。”《趙充國傳》:“亡慮萬二千人亡與無同。”注曰:“亡慮,大計也。”案師古以無慮爲大計是也;而又云無小計慮,則鑿矣。《後漢書·光武紀》:“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2]。”李賢注曰:“《廣雅》曰:‘無慮,都凡也。謂請園陵都凡制度也。”案《後漢書》中多稱無慮,李賢皆引《廣雅》以釋之,故不誤也。總計物數謂之無慮,總度事宜亦謂之無慮。皆都凡之意也。《禮運》曰:“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3]、以中國爲一人者,非意之也。”鄭注曰:“意,心所無慮也。”心所無慮,謂心揣其大略也。《正義》乃云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失其指[4]矣。宣十一年《左傳》:“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杜注曰:“慮事,無慮計功。”無慮計功猶言約略計功也。《正義》乃云城築之事無則慮之,訖則計功,愈失之矣。無慮或但謂之慮。《荀子·議兵篇》:“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而已矣。”楊倞注曰:“慮,大凡也。”《漢書·賈誼傳》:“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爲者。”顔師古注曰:“慮,大計也。言諸侯皆欲同帝制而爲天下之事。”是慮亦都凡之意也。無勿一聲之轉,故無慮或謂之勿慮。《大戴禮·曾子立事篇》曰:“君子爲小由爲大也,小謂家,大謂國,由與猶同。居由仕也;備則未爲備也,而勿慮存焉。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案勿慮即無慮,言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長,慈者所以使衆,道雖未備,而大較已存乎此也。盧辯不曉勿慮二字之義,乃以勿慮存爲不忘危,其鑿也甚矣。無慮之轉又爲摹略。《墨子·小取篇》曰:“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摹略者,總括之詞,猶言無慮也。又轉之爲孟浪。《莊子·齊物論篇》:“夫子以爲孟浪之言,而我以爲妙道之行也。”李頤曰:“孟浪,猶較略也。”崔譔曰:“不精之貌。”左思《吴都賦》:“若吾子之所傳,孟浪之遺言,略舉其梗概而未得其要妙也。”劉逵注曰:“孟浪猶莫絡,不委細之意。”無慮、勿慮、摹略、孟浪皆一聲之轉[5]。大氐雙聲叠韻之字,其義即存乎聲,求諸其聲則得,求諸其文則惑矣。

[1]王引之,清高郵人,字伯申,念孫之子。念孫字石臞,戴震的弟子。清代的文字訓詁之學,到了王氏父子而規模大備,後來的所謂考證學者,縱有補充,也不能出其右了。念孫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引之著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所謂“述聞”,意思是述其所聞於父親。本篇中所稱的“家大人”,即指念孫。

[2]廣袤,猶縱横,東西叫廣,南北叫袤。

[3]耐,通“能”。

[4]指,本意。

[5]現代杭州方言,非常説爲木佬佬,如非常大爲“木佬佬大”,非常好爲“木佬佬好”等,紹興方言也這樣,這也是“無慮、孟浪”等詞的一聲之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