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门无用之学的理想

一门无用之学的理想

时间:2023-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所从事的哲学就是这样一门生产精神产品的无用之学。我曾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国最落后的不是科技,而是思想文化,而且这种差距对国家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关系到我们是否还有未来的问题。虽然这些无用之学是换不来面包和啤酒的,但它能让面包与啤酒多一些令人愉悦的味道。因此,无用之学的理想就是拓展人类思想的边疆。

功利主义时代的大学教育,大多以是否有用来衡量一门学科的价值。所以,今天我们大学里开设的都是对学生们有用的课程,那些用处短期内无法显现的课程就处于自生自灭的边缘化状态。多年以后,随着技艺的更新,我们发现自己与大学之间的那条精神纽带就这样慢慢褪色了,在时光的洪流中,大学日渐远去。那些“辛苦遭逢起一经”的岁月怎么会丢失了呢?良心不安之余,我们不禁想问: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实,这个场景是我多年来与那些在人生江湖上打拼多年的曾经的大学生们聊天后得来的。这个问题困惑我好多年,今天想来,可以拆分为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有用与无用的划分标准?其二,人的一生靠什么来维系?

关于有用之学最简洁的说法就是能够凭借一门学习来的技艺换来生存所需,而无用之学则是说那门技艺很难完成此项任务。所以,今天大学里的课程设置大多与谋生技能有关,包括学生们考取的各类资格证书也是为谋生所驱使。这种实用主义传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五千年来,我们这个族群一直在为生存苦苦挣扎,导致对物理性生存的追求总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念大学也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谋生手段而已。在传统的天井里,我不想过多责备这种价值取向,现在的问题是,人这一生要如何度过?我在课堂上曾对学生们说,人这种动物是靠两种消费维系的,换言之,人的存在里包含两种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需要靠消费物质产品来维系,而精神生活则靠消费精神产品来维系。物质产品的获得,就要通过我们所学的有用之学来完成,而精神产品的获得则要靠那些无用之学来提供。在一个盛行有用之学的年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用之学的贫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物质贫乏相对比较容易解决,而精神贫乏则很难处理。大学的伟大在于它为这个社会提供了无数排解思想迷途的精神产品,当大学丧失这种功能的时候,大学的荣耀与尊严也就快速贬值。

我所从事的哲学就是这样一门生产精神产品的无用之学。按照传统的说法,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这种描述真的很神奇,它把人类最积极的情感“爱”和最大的美德“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真是很荣耀的事情。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这个说法基本上可以和上帝在创世之初的那句神奇的“要有光”相媲美。遗憾的是,当哲学被任意拆解的时候,哲学的两大本性也随之快速丧失。我曾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国最落后的不是科技,而是思想文化,而且这种差距对国家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关系到我们是否还有未来的问题。没有思想的繁荣是另一种贫困,而且,那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当一个大学不能为社会建构合理的精神地图的精确坐标的时候,价值观的输出就是一句空话。通俗地讲,大学应该向社会输出正确的真理标准、善恶的区分、美丑的甄别。这些思想的路标界定了个体行为的合理空间,在这个理性的空间内,人的尊严才是现实的,也只有在这样的思想基准线上,一个好的社会与人生才是可能的。虽然这些无用之学是换不来面包和啤酒的,但它能让面包与啤酒多一些令人愉悦的味道。因此,无用之学的理想就是拓展人类思想的边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