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明王朝史料集锦

大明王朝史料集锦

时间:2022-1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从前的历代王朝,明朝统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的加强。1397年,朱元璋的《大明律》修订完成,颁行全国。明朝严刑峻法的主要特点是着重打击违法贵族和钳制权臣。其职务可顾名思义;还有一司,称为宫正。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皇帝的指定继承人称为皇太子,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今之北京,得名于明代永乐朝,明成祖把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建为首都。明朝称六部尚书和都察御史,通政司史与大理寺卿为“九卿”,有尊贵之意。

1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又名兴宗,生于公元1328年9月18日,中国历史纪年为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家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今天属安徽凤阳,一家人都是贫苦农民。他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曾经被父母抱到附近的皇觉寺舍身。

2

朱元璋十六岁那年,父母在饥荒中先后去世,为了不饿死,他正式出家到皇觉寺,成为一名小行童。其实寺里的米也不够吃,他只好去外乡云游化缘,也就是讨饭,这样过了三年多。当时元朝政府腐败无能,天下民不聊生,频有起义。二十五岁那年,朱元璋离开皇觉寺参加了起义的红巾军。

3

在纷乱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成为一名将领,并迅速扩充实力,终于戬灭群雄,最后推翻元朝,于1368年正月,在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建国,称大明,建元洪武。这年8月,他派兵攻下元朝大都,改其名为北平,意为平定北方,就是今天的北京。

4

国号,指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名号。在中国历史上,各国各朝的命名依据多种多样,如地理、文字、姓氏甚至物产等。明朝的命名,是因为在推翻元朝的战争中有过“明王出世”的传言,朱元璋也曾竖过“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帜,日月为明。

5

比较从前的历代王朝,明朝统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的加强。在朱元璋的朝臣中,刘伯温不是官最大的,他名气最大,因为精通阴阳数术,他成为历史上第二个诸葛亮。别的朝廷老臣,后来多数被朱元璋论为奸臣诛杀了,几乎只有他一人例外,不是因为他会用奇门遁甲避祸,应该是因为他死得早。

6

在金文中,“皇”字意为光辉宏大,“帝”字原指上天的主载。皇帝,其实是一个有神秘色彩的称谓,中国远古就有天皇、地皇和人皇的神话故事,从秦始皇开始,皇帝才被用在一国之主的个人身上。

7

1397年,朱元璋的《大明律》修订完成,颁行全国。其体例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类,对应当时的政权体系。后来又颁行《大诰》四编,选各种刑案,由朱元璋亲自书写按语等。明朝严刑峻法的主要特点是着重打击违法贵族和钳制权臣

8

封建王朝的官僚,依其等级不同而被授予多种特权,除薪俸之外,衣饰、房舍、车马、仪卫、礼节、丧葬等也都有差别,在法律和文化方面也是不同待遇。每一名官僚都有职务和官阶,职务是工作,官阶则是身份,通常称为“品”。皇帝不是最大的官,皇帝是超越在官之上的,是天下的主人。

9

皇帝又称天子,按阴阳五行的说法,是禀承天命而生。有资料记载,朱元璋的生辰八字是戊辰,壬戌,己丑,丁未。玄学家对这一命格的解释是:“四镇之星福自强,更看权杀在何方。数重贵禄兼生旺,不做公侯便做王。”中国传统玄学与现代科学不是一回事,二者各有各的道理。

10

东汉以前,“宦宫”是在皇宫服务的部分官员的总称。“太监”一说则是出现于唐代,指掌车马服饰的官职。在明朝,太监一般是比宦官高级的官员。今人对宦官与太监的概念多是来自于清代。

11

古代重男轻女,但并不是女人不能当官,女人当的是“女官”,属于皇帝后宫里的职务,自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明朝初建,大兴宫室,参照汉唐前例,定女官制度,设六局: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其职务可顾名思义;还有一司,称为宫正。六局一司都是正六品。洪武十七年,重定女官品秩,升为正五品。

12

明朝的女官选拔也有完整的制度,与选宫女不同。朱元璋曾经赦谕:“民间女子年十三岁以上,十九岁以下;妇人年三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无夫者,愿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里费,送赴京师,盖女子以备后宫,而妇人则充六尚也。”六尚就是六局,妇人做了女官,就有升职的希望。重用女官,又可以钳制宦官。

13

古代的官吏有退休制度,称为“致仕”,是把禄位还给皇帝的意思。汉代的年龄限制在七十岁,明朝提前到六十岁。朱元璋规定,四品以下的官员,致仕时可以提升一级。致仕后的待遇,因品级和功劳大小而有别,分全禄、半禄、三分之一禄、四分之一禄等,另外还有特别赏赐、定期赏赐等。官员不到年龄,也可以自愿告退,一般情况下皇帝会鼓励这样做。

14

明朝政府分为六部:一、吏部,主管文官事宜,如今之组织部;二、户部,主管户籍和钱粮等,如今之农业部及财政部;三、礼部,主管科举和外交等,如今之教育部和外交部;四、兵部,主管武官及军事,如今之国防部;五、刑部,主管司法等事,如今之司法部;六、工部,主管各种工程,如今之水利部和建设部。各部首领称为“尚书”,副手称为“侍郎”,相当于今之部长和副部长。

15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认“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为“始皇帝”,其后中国历代君主都称皇帝。皇后这个称谓也是始于秦代,就是皇帝的正妻。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皇帝的指定继承人称为皇太子,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驸马在汉代是一种掌管车马的近侍官,魏晋以后被用来称呼皇帝的女婿,而没有实官的意思了。皇帝的父亲如果参与朝政,则称为太上皇帝。

16

秦朝都城在咸阳。西汉都城在长安,东汉都城在洛阳。三国时魏都城在洛阳,蜀都城在成都,吴都城在南京。西晋都城在洛阳,东晋都城在南京。隋朝都城在长安。唐朝都城在长安。北宋都城在开封,南宋都城在杭州。西夏都城在银川,辽都城在巴林左旗南波罗城,金都城在黑龙江阿城南。元朝都城在北京。明洪武朝以南京为都城,凤阳为中都,开封为北京。

17

中国历代王朝不但各有都城,还多有依方位而称的东西南北中京,它们是近似于都城的重要城市。所以东汉有“三都”,唐朝有“五京”,明朝有“两京”。一般古书上写的“北京”多是指当时位于北方的都城,而不全是指今之北京。今之北京,得名于明代永乐朝,明成祖把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建为首都。

18

宰相,远古时是指两个官职。宰,主管酒食;相,主管礼仪。朝廷的酒食和礼仪与敬神和外交相关,极为重要,到汉代以后,宰相就被用来称呼在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万人之上的那个职位。不能把宰相理解为皇帝的副手,皇帝的副手应该是皇太子。

19

“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官名,始见于周代,是中央政务大臣。明朝称六部尚书和都察御史,通政司史与大理寺卿为“九卿”,有尊贵之意。

20

唐代玄宗朝,在宫廷内阁设翰林学士,当时并无官阶,只是住在宫内的学士院,主要事务是为皇帝起草文件,当年诗人李白就干过这个。后来因为这样的人多有机会接近皇帝,便于参与政务,就比较容易升为宰相。内阁的地位,也就逐渐高于六部。

21

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他是上应天命而生。天象中有一颗星,名为“帝星”,那是皇帝的根本,是最重要的星。还有一些星与国运相关,主国家的吉凶福祸。古代皇帝都极为重视天象,中国第一位建构“天命”哲学体系的学者是汉代的董仲舒,他的著作《春秋繁露》对后世影响极大。

22

明朝的国子监相当于今之大学,有资料记载,1393年有学生八千一百二十四名,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应该是首屈一指。各府县学校,相当于今之中小学。各地乡村开办私塾,“凡三十五家,皆置一学”,“天下穷乡僻壤,咸有学有社”。学生对军国政务不许建言,要做官需通过科举考试。

23

中国历代的兵制有民兵制、征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等多种,明朝是世袭兵役制,以万户、千户、百户为等级设内外卫所,各卫所的军士少数驻防,多数屯田,农忙耕种,农闲训练,有战出征。军士之家列为“军户”,世代服兵役。在卫所的军士称“正军”,子弟称“军余”,正军出缺,由军余补充。

24

朱元璋喜欢招聘天下人才为官吏。有资料记载,洪武元年、二年、四年、五年、十一年、十二年都进行过大型招聘活动,曾经有一次就招聘到三千七百人。历史上在商周时代就有招聘官员先例,《礼记》中说,周代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人才招聘制度在汉代达到高峰,唐代以后,逐渐被科举制度所取代,但并未消失。

25

明朝的任官授职称谓是:征,指招聘授官;选,指量才授官;荐,指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举,指选拔授官;点,指委派授官;补,指依例补缺授官;进,指升任;起,指从民间招聘,或对罢官的人再次授官;赠,指对官员的先世或已去世的官员授官,多是封衔的性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大抵如是。

26

建国之初,朱元璋就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纲纪尽系于此。”这三大府的首领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都督就是太尉。这样的政治格局始于秦代,其中御史属于监察部门,职在监察各级官员,称为御史台或都察院。派到各地去巡察的称为“巡按御史”,等于“钦差”,也就是代表皇帝的。

27

明朝初年的“中书省”相当于今之国务院,朱元璋是从元代沿用下来。首领为右丞相和左丞相,以右为大,后来又改为以左为大。总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历代官制都分中枢与地方两种,明朝的地方官设府县两级,府与州同。

28

朱元璋曾三次强迁江南各地富户出其本地,到近都城和中都处。一是为防止富豪勾结乃至操纵官府,直接威胁国家统治;二是为减少土地兼并,有利于发展农业。其实此举有着政治与经济两重意义,当然,也会与朱元璋出身贫苦,做了皇帝还是难免仇视富户有关系。

29

“封建”,在今天是用来专指一种社会形态,所谓封建社会。在古代,是指皇帝把爵位或土地分封给诸侯的行为。其始于先秦,比如西周灭商后,周武王按等级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他的子弟和功臣。受封者还可以进行分封,这样就形成了多层封建等级,并且成为国家的建制。

30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皇位继承,多是用“嫡长子”之制,皇帝生的长子应该是天然的皇太子。这种皇位合法继承人的制度可以防止皇子之间的争位。另外还有“兄终弟及”之制,就是皇太子如果早亡,不能由他的儿子继位,而只能由他的长弟继位,称为“皇太弟”。

31

明朝的分封诸王,有国防和治国两方面的重大意义。分封在边境地区的诸王又称“塞王”,可统兵抵御外敌。分封在内地的诸王则可以制衡地方官僚。诸王会在其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其冕服车骑等仅下皇帝一等,公侯伯等大臣来见都要跪拜。但诸王一般不可干预民政。

32

朱元璋总共生有二十六个儿子,都是取的单名,并且都是从“木”旁。他的孙子以下各辈则都是双名,名的首字依次如下: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名的第二字则可随意,但是必须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为偏旁。例如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等。

33

朱元璋大封功臣,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稳定,但是比较起来,他当然是更信任诸王。明朝《祖训》规定:“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与王,并有御宝文书与守镇官,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旨,不得发兵。”诸王其实是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理人。

34

在朱元璋的众多妃嫔中,有高丽人,有蒙古人,有从元宫接过来的,也有从民间征选来的,他的子孙必定会有高丽血统和蒙古血统。他还收敌手陈友谅的妃子入宫,所以后来便有传说,这名妃子入宫后不久就生了潭王,其其实是陈友谅的遗腹子。但是又有史家考证,此传说失实。

35

有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宫嫔女偕私通外臣,而纳其贿赂,或施金帛与僧道,或番僧入宫中摄持受戒,而大臣命妇亦往来紧掖,淫渎邪乱,礼法荡然,以至于亡”。朱元璋有鉴于此,对规范后宫格外重视,他并且下诏,不许宦官干预政事,甚至不许宦官识字。

36

据史料记载,有一篇流传了数百年的凤阳花鼓的歌词是:“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他强迁江南富户来这里,并不许那些富户私自回江南,于是便有人化装成乞丐,一路唱着这样的花鼓离开凤阳又去江南。

37

朱元璋自小没有读过什么书,他的儿子里,第五子周王很有文学才能,好作词赋,又善于研究草木,并选出可以食用的野草四百多种,以文字说明,又加图谱,著成《救荒本草》一书,其可谓独特的植物学著作。第十七子宁王曾撰写《汉唐秘史》和《通鉴博论》等多种学术著作。

38

从秦汉开始,就有皇帝知道听取批评和建议的重要性,并专门设有“谏议大夫”官职。这是一个专门给皇帝出主意的工作,在明朝属内阁大学士。主意出好了,有赏赐提拔,主意没出好,会掉脑壳。不是“谏官”的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也有喜欢向皇上进谏的,这样的人不是过分忠心,就是别有用心。

39

朱元璋属淮人,与他一道起兵打天下的多是同乡,比如大功臣汤和与耿君用还是与他同一个村子。建国后,当然也是这些同乡共享他的天下,比如文官之首李善长,武官之首徐达,朝中近三十名大臣为淮人。

40

明朝官制,品位最高的是“宗人府”,其长官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都是正一品,掌皇帝九族之属籍。次高的是“三公”,其太师、太傅、太保也都是正一品,无职掌。这些特级高官虽然距离皇权最近,手中却没有什么实权。

41

“臣”,这个字在远古的意思是:战俘与奴隶。在夏商周三代,臣可指战俘、奴隶,又可指官员。以现代的角度看,臣的意思,是在得到一种生存保障的同时,失去人格保障。而失去人格保障的生存保障,有时候很强大,有时候则很脆弱。

42

丞相,战国时代称为“相”,其后历代都是文官的首领。又称宰相、相国、相室、相邦等。有时设左丞相和右丞相,其一为副手。有时设“守相”和“假相国”,为代理丞相。秦汉时称御史大夫为“亚相”,因为在当时的朝臣中,御史大夫升任丞相的可能性最大。

43

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对官员的管理多是分为三个方面:官阶、爵号与职位。官阶是等级的意思,爵号代表荣誉,职位则与权力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论才能而给职位,论功劳而授爵号,论资格而定官阶。当然这三个方面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互动的,比如有官员犯错,就要夺官、削爵、去职。

44

官员品位与职务的关系,在明朝以前,多是职务跟着品位走,按品位而定职务。明朝的政治制度比较务实,多是让品位跟着职务走,按职务而定品位。这样做的特点是重才能、轻资格。

45

明代的宦官制度,最完善的时候有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惜薪监、钟鼓司、宝钞司和混堂司,合称十三监。又有兵仗局、银作局、洗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和司苑局,合称八局。

46

明朝太监的官称,除提都太监外,都称为掌印太监。无品秩。他们掌管皇宫内巨细事宜,如内外章奏、仪礼刑名、神庙洒扫、食用酒宴、宝玺赦符、各殿卫生、御用冠服、钟鼓杂戏、军器制造、宫中衣饰、柴米油盐等。这个“监”字应该就是监管之意。

47

内宫与宦官,在明朝是皇宫里面的两个系统,其作用,在相互补充与相互制衡之间。内宫女官六局都有品秩,最高为正五品。掌管礼仪起居、女红章彩、宴寝、医药等,并纠察宫闱。

48

皇帝的正妻,也就是皇后,远古时称为“元妃”。“妃”字的本意是配偶,天子、太子、诸侯的配偶都可以称妃,所以天子的妃要称元妃。“皇后”在西周时指君主,秦代以后才用来称皇帝的正妻,可简称为“后”。有史料记载,皇后在汉魏时又有“女君”、“中宫”和“女主”之称。

49

明朝封一品和二品官员的母亲和妻子为“夫人”。夫人自古就是一种特别的尊称,先秦时用来称天子之妾、诸侯之妻。唐朝初年以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为夫人,各设一人,为正一品官阶。

50

“美人”在秦汉时就用来称皇帝的妾。汉代,美人有禄二千石。至隋唐宋三代,美人有官阶为正四品,人数为四人、九人、十几人不等。

51

明朝后宫设“贵妃”,称为皇贵妃,还有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其位都在贵妃之下。她们还有“昭仪”、“婕妤”等称号,是荣誉性的。她们被称为“内命妇”,是受封于宫内的意思,有品有禄。

52

据史料记载,皇帝在后宫的女人,历史上的称号还有良人、良使、长使、少使、充衣、七子、八子、顺长、无涓、共和、娱灵、保林、夜者、贵人、贵嫔、淑媛、昭华、修容、修仪、修华、才人、淑仪、充华、昭容、承微、列容、贵姬、散位、女御、御媛、御婉、贵仪、婉仪、采女等等。

53

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爵禄”和“官禄”是一个分配体系的两个方面,大体上看,早期是爵禄为重,后期是官禄为重。高级的爵位可以视为贵族的一种标志,而社会的进步则不断削弱贵族的权益。比如秦代的军功爵制,使所有的参战将士都有获得爵位的可能。

54

爵位与官位的关系,在明朝时已经明显的是官位重于爵位,也就是说,职权所能带来的好处更多。相对于爵位来说,官位的变数显然更大,于是官场的竞争也就会更加激烈,这导致官员的勤奋,也导致官员的腐败。

55

“司苑”是后宫一种特别的女官,可顾名思义,其掌管园林花木、蔬菜瓜果。其制始于隋代,当时为二人,官阶从六品,其下有典苑二人,从七品,掌苑二人,从九品。明朝沿用此制。

56

中国古代的官职兼任和代理,视不同情况而有特别的称谓:领,指兼任。摄,指暂时的兼理。守,指比本职高的兼职。行,指比本职低的兼职。判,指中枢官兼任地方官。护,指上级官员离职,由下级官员代行职权。

57

据史料记载,刘伯温名基,浙江青田人,生得身长髯美,道骨仙风,作诗文每有奇气,对天文兵法书籍,过目不忘,皆得要领。十六岁中举人,二十岁登进士,曾授江西高安县丞,为政廉直。当时是元代至正朝,他曾任浙江提学副提举,是行省考试官。后来弃官归田,五十岁时遇朱元璋。

58

刘伯温被朱元璋聘到金陵,就是应天府,出时务十八策,用心辅佐朱元璋打天下,遂成帝业。他博通经史,明朝建国诸项大典,都曾参与制定。著有《郁离子》《写情集》《覆瓦集》《犁眉公集》等书传世。

59

刘伯温活了六十五岁,他的生辰八字是:辛亥,乙未,乙卯,壬午。以玄学论之,是日元之乙为阴,五行属木,并有土栽培,有金剪裁,得见春华秋实。然而一生忽为仙人隐士,忽为君子大夫。

60

中国古代皇帝有许多称谓,其中用于自称的如“孤”,有不能得众之意;“寡人”,是少德之意;“不谷”,是不能养人之意,因为谷是养人之物。这些自称都在突出自谦,正如老子说的:“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61

“朕”,在远古是可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据史料记载,因为秦始皇喜欢以朕自称,其后“朕”就成了帝王自称的专用词。非自称的帝王代称有“天子”、“万岁”和“陛下”等。从传世的历史文献看,朱元璋比较喜欢用“朕”自称,至于臣民对他的称谓则依历代旧制。

62

朱升,号枫林,生于安徽休宁,元朝进士,曾任池州路学政,后因避战乱隐居歙县。遇到正在打天下的朱元璋后,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当代毛泽东引用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使朱升名气大增。朱元璋赞誉他是“才佐帝业,学本国师,文注子经,武贯韬略”。

63

明朝后宫女官有“司灯”一职,其制始于隋代。当时为二人,官阶从六品,其下有典灯二人,官阶从七品;掌灯二人,官阶从九品。唐代时品位有所提升,司灯为正六品,典灯为正七品,掌灯为正八品。明朝沿用唐制。

64

徐达,字天德,是朱元璋的老乡,其人长身高颧,刚毅勇武,明朝建国,他的军功第一,《明史·功臣传》中他也是排在第一位。今天南京莫愁湖公园有一座“胜棋楼”,是当年朱元璋赐给他的。

65

军制方面,明朝设有“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为正一品,都督同知为从一品,都督检事为正二品,掌军旅之事,分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统称五军。其下有指挥使,官阶正三品,指挥同知,官阶从三品,指挥检事,官阶正四品,掌宫禁护卫。

66

在皇帝的女人,也就是内命妇中,“昭仪”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此名始见于汉代,当时的昭仪甚至位视丞相,爵比侯王。到三国魏时昭仪爵比县侯,南朝宋时昭仪位视九卿。唐、宋、金三代,昭仪的官阶为正二品。明朝后宫也设有昭仪。

67

“婕妤”,在皇帝的女人中,位于昭仪之下,由西汉武帝始置。当时位视上卿,爵比列侯,隋代宫中有婕妤十二人,唐代宫中有婕妤九人,都是官阶正三品。

68

《礼记》说:“古者天子后立大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由此可计算出周代皇帝应该是有一百二十一位女人。比起后来的历代帝王,真是不多。当然这些女人又应该是常数,如果走了老的,必有新的来补上。

69

明朝军制,总兵挂印出征,号将军。从战国时起,燕赵韩魏齐鲁秦等国的军制都设有“将”,为某一部队武官之长。又有大将军、上将军,位在将军之上。裨将军位在将军之下。汉代设大将军,其下设骠骑、车骑、卫、前、后、左、右将军。

70

关于将军的名号,历史上常见以方位命名,如四征将军,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的合称;四镇将军,即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的合称;四安将军,即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将军的合称;四平将军,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将军的合称。

71

古代将军名号,有时看上去很有随意性,如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辅国将军、宁远将军、忠武将军、龙骑将军、仁威将军、严武将军、杂号将军、强弩将军、建义将军、贞毅将军、复土将军、楼船将军、横海将军、虎牙将军、度辽将军、破奸将军、鹰扬将军、广野将军、开边将军等等。

72

明朝设“卫所”兵制,卫所之下是“千户所”,其长官名为“千户”,驻于地势重要的府州。每个千户所统兵一千一百二十人,分为十个百户所。“千户”这个官名起用于金国,金太祖授汉人降臣官为千户。成吉思汗曾大封功臣,共九十九千户。千户又称“千户长”,当时一般为世袭军职。

73

据明代洪武朝统计,当时全国共有田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二十三顷,是宋代或元代的两倍多,粮、棉生产技术也有进步。手工业和纺织业,制瓷业和冶炼业,制盐业都很发达。南北两京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74

明朝建国后,最高军事机构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又改为“五军都督府”,以“中左右前后”为五之数,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外地各都司卫所。但锦衣卫等禁卫军不受其统领。

75

“金吾前卫”和“金吾后卫”是明朝的皇帝直辖亲军,称为“上直军”。以指挥使为长官,下设千户所。金吾前卫掌守卫皇城南面,金吾后卫掌守卫皇城北面,须巡警京城各门。

76

“总督”为明朝地方高级军政长官,意为总管监督。此语始见于《汉书》,而明朝用于官名,有管辖专务的总督,如总督河运;有管辖地方的总督,其辖区之大小,以皇帝敕书决定。

77

“宫女”应该是皇宫里女人的统称,明代各朝后宫各有多少名宫女,史料无明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原六国的宫中女人都集于阿房宫,她们用的大量脂粉对渭水造成污染。汉代后宫已有女子数千人。晋代宫女达万人以上。唐代仅高祖李渊送出宫的女人就有数千名,太宗李世民朝有宫女数万名。从历史上看宫女的数量是随朝代更替而越来越多。

78

皇帝即位,称“登极”。皇帝发出的指示,称“圣旨”,可单称“旨”,又称“赦”。还有“命为制,令为诏”之说。皇帝发出的文告称“皇榜”。皇帝住的地方称“宫”,有宫室、宫殿、宫禁等多种称谓。

79

明朝洪武十五年,设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掌卤簿仪仗,直接护卫皇帝。其下统校尉和力士,也就是保镖,皇帝坐则夹陛而立,乘辇则扶辇而行。可兼管刑狱,有纠察缉捕之权。

80

锦衣卫首领称指挥使,是皇帝的亲信,多由功臣或外戚也就是皇帝的女人的亲戚担任。其下设同知、检事、镇抚等官职,并设“官校”专司侦察。后来勋戚子弟多寄禄其中。明中叶后与“东厂”和“西厂”并列,加强了侦缉方面,成为正规司法机关之外的刑审机构。

81

明朝初年于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其制始于元代,属各路之“万户府”,设镇抚二人,官阶正五品。永乐时改为专理诏狱,也就是皇帝关心的案件,案件经其审理即送司法部门定罪。成化朝时镇抚司权力加大,一切案件都可以由其直接上达皇帝。

82

明朝定制,凡有应议重大政事和重大案件,由六部与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合议,称为“九卿会议”。

83

明朝设都察院,此相当于前代的御史台,以都御史总掌监察之事。战国时,始设御史,等于皇帝的秘书,掌档案文书等事。秦汉始设御史大夫,相当于中央政府秘书长兼监察长,与丞相和太尉并称“三公”,后改御史大夫为御史中丞。隋唐两代恢复御史大夫之称。

84

明朝初年已经有很发达的造船业,在南直录和福州、东莞、太仓、临清、直沽、辽东等地设有造船厂,可以生产大型海船、战船、快船和运粮的浅船。规模最大的是南京的龙江船场,新船造好,就在长江下水,后来郑和下西洋用的船就是这里造的。

85

明朝的外戚可列于公、侯、伯等显爵,但不许干预政事,不许世袭。对后妃之亲族只是给赐金帛等。并出文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所以有明一代后妃多出自民间。

86

明朝初年,朱元璋宣布朝鲜、日本、安南、真腊、占城、苏门达刺、爪哇、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为“不征国”,与其和平共处并互通贸易。但都是以“朝贡”方式,也就是限于官方的活动,严禁民间有对外贸易。

87

明朝有“参知政事”,其“知”意为属理与本职无关之事务。其始于汉代而多见于魏晋,或称“典知”、“总知”、“参掌”、“参加”等。唐宋两代的参知政事由他官兼理丞相之事,明朝沿用。

88

明朝设“参军”,其又称“经历”,近于闲职。此官职始见于东汉,掌军谋事务,三国时曹操以丞相统军,其部下多以参军任事。晋代之亲王、公府、将军和都督幕府中多设参军。唐代参军多受轻视,为初任官或贬职官的虚衔,诗人白居易任翰林学士时,曾自请任京兆参军,只为多一些俸禄。

89

“令史”之官始于汉代,位在“郎”之下,掌文书等事,设“兰台令史”和“诸曹令史”等。隋唐两代,令史用人渐多渐杂渐卑,已无品秩。宋代于三府、六部设令史,官阶从八品。明朝于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光禄寺、太仆寺和詹事府、各卫、布政司、都指挥使均设令史,为主吏,但不是长官。

90

有学者认为,明朝已经存在市场经济的萌芽。洪武年间,明朝的主要上层社会利益阶层是:皇室贵族集团、江南地主文人集团、城市商人集团。下层则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居民组成。

91

有明一代,无女主“垂帘听政”之事。据史料记载,曾经有一次,马皇后问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朱元璋很不高兴,说:“这样的话不是你应该问的。”皇后母仪天下的资格也受到限制。

92

洪武三年,朱元璋制定法令,皇后只能管后宫妃嫔之事,不可干政。后妃宫女皆不可与宫外通讯,犯者处死。妃嫔以下有病,医生不可人宫,只准听症以取药。外命妇,也就是大臣们的妻子,可于每月初一和十五人宫见皇帝,其他时间如无特别事由,不许进宫,皇帝也不接见。

93

明朝的商业,以粮商和盐商最有实力,若以地域看,则以徽商与晋商最有实力。徽商多是以盐业起家,晋商则多是以转贩起家。

94

著名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而恶化了。恶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废相。”又说:“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

95

钱穆《国史大纲》中说:“明代废相以后,析中书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副之。六部之上,更无领袖,而天子总其成。另设内阁大学士,为天子襄理文墨。并正五品,朝位班次在尚书、侍郎下。”

96

“明代不惜以严刑酷罚来对待士大夫,鞭挞棰楚成为朝廷士大夫寻常之辱,终明之世,廷杖逮治不绝书,其残酷无理,殆为有史以来所未见。而监杖用内官,行杖用衙卒,遂使士大夫命悬其手,而尤甚者在使内监审狱。”这也是《国史大纲》一书中钱穆的评论。

97

明朝后宫设有“甜食房”,主事一人,办事数十人,专做各种甜食。每天由宦官用镏金盒装好,送到各宫。《明宫史》说:“其造法器具,皆内宫自行经手,绝不令外人见之,是以丝窝、虎眼糖内廷最为珍味。”

98

有史料记载,明代仁宗朝时后宫有厨役人员六千三百余人,宪宗朝有厨役人员八千余人,每年用猪羊鸡鹅十万余,加腊制二千七百余,子鹅二千余。英宗朝此项费用每年四万两白银,到天顺朝已增至十七万两。

99

皇后之仪卫,洪武元年制为:丹陛仪杖三十六人,有黄旄二面,长柄戟头五色绣幡、长柄戈头五色绣幡、长柄锽头五色绣幡各六面,小雉扇和红杂花团扇各四柄,锦曲盖二个,紫方伞二把,红大伞四把。

100

明朝皇后之丹墀仪仗五十八人,班剑、仪刀、仪斧各四把,金吾仗、立瓜、卧瓜、镫仗、骨朵各四个,响节十二只,锦花盖二顶,金交椅一把,金脚踏、金水盆、金水罐各一只,方扇八柄。

101

明朝皇后在后宫的常用仪卫为二十人,内使八人。彩色绣幡二面,金斧二把,金骨朵二个,金交椅一把,金脚踏一只。宫女十二人。金水盆、金水罐、金香炉、金香盒、金唾壶、金唾盂各一只,拂子二柄,方扇四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仪仗与皇后同。

102

皇贵妃的仪仗在明朝也有定制:红杖一对,清道旗、绛引幡、仪锽氅、戈氅、戟氅各二面,仪刀和班剑各二把。立瓜、卧、镫仗、金吾仗、骨朵、金戍各二个,响节四只,青方伞四把,红绣圆伞一把,绣方扇、红花圆扇、青绣圆扇各四柄,交椅一把,脚踏一只,拂子二柄,水盆、水罐、香炉、香盒、唾盂、唾壶各一只,红纱灯笼四个。

103

皇后出行所乘的车,明朝定制为:高一丈一尺三寸,平盘。前后饰以雁翅,车板四块,垂以滴珠。辕长一丈九尺九寸,红黑漆,以抹金凤头,凤尾和凤翅装钉。每轮十八辐,红黑漆。阁亭高五尺八寸,前左右有门,门高四尺五寸,宽二尺四寸。亭底铺红花毯,红锦褥席,红黑漆座椅。

104

明朝皇帝尚龙,皇后尚凤,皇后所乘的车上最显眼的是阁亭盖上绣的九凤与五彩祥云。并有天轮三层,红黑漆,上装七十二片雕木贴金边耀叶板,内饰青地雕木五彩鸾凤文三层,有七十二片绘五彩云衬板。四角垂青色络带,各绣鸾凤。共有十二根柱,柱首雕莲花。带一只踏梯和两个行马架。

105

皇后所乘,还有“安车”,明朝定制比较简朴:高九尺七寸,前后棂有雁翅板,二辕,各长一丈六尺七寸,红黑漆,抹金铜凤、凤尾,凤翎叶片装钉。平盘,两轮,每轮十八辐,红黑漆。车亭高四尺四寸,有四根红黑漆方柱。亭底有红黑漆板,铺红花毯,红锦褥。车盖有抹金铜宝珠顶,四角有抹金铜凤头。

106

皇后出行上了车,共有六行障、三座障遮蔽,由左右夹车宫人执掌。行障长八尺、高六尺,座障长七尺、高五尺,皆用红绫制作,绘鸾凤云纹,瑞草祥花。明朝定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的车舆之制与皇后同。

107

“中书省”在元代为中央行政机关,“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明朝初年沿用元制,设行中书省,有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其长官为布政使。全国除南北两京外,共设十三个布政使司。

108

明朝的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的省政府。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官阶从二品,左右参政,官阶从三品,左右参议,官阶从四品,均无固定员额。其下有经历、主事、照磨、检校、理问、司狱、案牍、库大使等。

109

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秦以前,较明确的是“国”与“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境为三十六郡。汉代始有“洲”,在全国设十二洲为监察区。唐代贞观朝分全国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先后分十道和十五道。宋改唐制,分全国为“路”,先后有十五路、十八路和二十三路等。

110

汉代的治公务之所称“寺”,集群臣听政处为“省”,本是指宫禁之地。后来省成为官署名称,元代始设“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统道、州、府、县,共设十一个行中书省。明朝改其制为“布政使司”,共设有十三个布政使司。

111

明朝“驸马都尉”的俸禄在伯之上。这一官职始见于汉武帝时,当时的俸禄为二千石。其与“奉车都尉”一样,是陪着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公主的夫婿多被授予此官,简称“驸马”,后来更有号而无职。

112

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当时皇帝派中央都察、御史、吏部等部门的官员巡抚地方,是“钦差”的意思,有事派出,事毕回京,并无品级,亦非官名。至宣宗朝,因为地方动乱,始常设巡抚,成为以省为单位的巡抚制。巡抚掌地方军政大权,但仍属中央官员。

113

明朝皇妃所乘的车称“凤轿”,其制为青色顶,有抹金铜宝珠,四角各有一抹金铜飞凤,下垂彩结。车身为红黑漆框,以蓖织壁,门帘为青色金罗边,内有红交床和坐踏褥,备两面行障,一面座障,有云凤红绫。

114

古代称印为“玺”,是普通的信物。秦代以后,玺成为皇帝御印的专称。后来历代的皇后和贵妃、皇太子妃等亦有玺,唐代后改称玺为“宝”。宋代皇后在宝之外还有“册”,宝和册都是用金玉制成。明朝沿用前代之法,且加以完善。

115

《明史》记载:皇后之册,用金册二片,依周长一尺二寸,广五寸,厚二分五厘,字依数分行,镌以真书,上下有孔,联以红线,开闭如书页,装册用的木盒饰以混金沥粉蟠龙,以红丝衬里,包以红罗销金夹袱。在册封之时授予。

116

《明史》记载,皇后用的宝,也就是玺印,为金质,龟纽,有篆文“皇后之宝”。周尺方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宝池即印台也是金质,宝与池分别用木盒装,饰混金沥粉蟠龙,红丝衬里,包以红罗销金夹袱。在册封之时授予。

117

明朝定制,皇贵妃而下,有册无宝而有印。其实就是她们的印不能称为宝的意思。妃册,用镀金银册二片,大小与皇后用的相同,有“皇妃之印”的文字。皇太子妃有册有宝,其册用金质,二页。洪武二十八年改制为只授金册而不授印。

118

皇后所戴的冠,明朝定制为圆形,饰以翡翠,上有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枝,并配小花。两博鬓,十二花钿。永乐朝改制,冠上有九条翠龙,四只金凤,有一龙口衔大珠,其余龙口衔小珠。有珠翠云四十片,大小珠花各四十片,有饰金龙三博鬓,皆垂珠串。

119

明朝洪武三年定制,妃嫔之冠饰九重,有四凤,大小花钗各九树,两博鬓,九花钿,翠口圈一副,饰宝钿翠钿各十二枝,金口圈,一副托里,珠翠面花五个,珠排环一对,皂罗额一个,上饰十二珠。

120

明朝的“文字狱”很多,从洪武年间就多于以前历代。但是皇上之所以会重视那些出了毛病的文字,多数是因为文臣们的检举,更有势大权高的官员借此以戬除异己。

121

“刑”字的古意是井旁立刀,应该与保护水源有关。“刑法”为行刑之法,始于夏。据史料记载,商代已有刑具和监狱。炮烙、活埋、剖腹等酷刑始见于商纣王时。凌迟之刑始见于五代,而以明朝为常见。

122

古人犯罪,被捕着枷。作为刑械之“枷”始见于殷墟甲骨文。明朝定制,枷分三等,死罪重三十五斤、徒流重二十斤、杖罪重十五斤。明代永乐朝始见“十族皆除”之刑,是在九族之上加朋友和同学。

123

明朝法典,首列“十恶”之罪,是沿用前代之法,而始见于北齐。十恶内容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所谓十恶不赦。

124

明朝有“铁卷”之制,是皇帝在大封功臣时颁发的凭据。此制始见于汉代,是用丹砂书写在铁片上,为求永存,称丹书铁卷。唐制不用丹书,改为镶金,其形如瓦,高尺余,阔三尺余,镶金的文字内容是所封之爵衔,官职,封地及功勋。

125

有史料记载,唐代吴越王曾受铁卷,上有镶金文字:“卿恕九死,子孙恕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明朝沿用唐制而有所改动:“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禄,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尔。”如这样的铁卷显然是用处不大了。

126

中国医疗制度始建于周代,以“医师”为长官,并有食医、掌饮食、兽医、治畜病、环境卫生亦属医事。汉代设太医令丞,长官为太医令。隋唐两代设尚药局、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御药院,比较重视医学教育。元代设太医院和医学提举司。明朝沿用元制,后改医学提举司为太医院,并重视地方医药事业,设惠民药局。

127

明朝定制,皇后的礼服以祎衣为主,其色青赤相间,绣五彩翟纹。内衬青纱中单衣,朱罗裙。大带色随衣。有红里外翻,上用朱锦,下用绿锦,青色纽。有玉革带,鞋袜皆青色饰金。并有玉佩二块,悬大小绶。有玉圭,长七寸。

128

明朝定制,皇后的常服为真红大袖衣,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簪上加龙凤饰,衣上绣龙凤金纹。并有大衫霞帔,玉带和各色团衫。除祭庙、受册和朝会等,皆着常服。

29

朱元璋在建国前曾铸造“大中通宝钱”,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建国后发行“洪武通宝钱”,分为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二钱重二钱,当一钱重一钱。在都城设“宝源局”,各行省设“宝泉局”专管铸钱,严禁私铸。

130

洪武七年,明朝始发行纸币,设“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与印钞二局,宝钞与行用二库。洪武八年造“大明宝钞”,以桑为纸料,青色底,高一尺,广六分,有龙纹花栏,上额横题“大明通行宝钞”,左旁篆“大明宝钞”,右旁篆“天下通行”,有钱贯形图案。

131

大明宝钞以十串为一贯,钞面标有币值,并印有说明文字:“户部奉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有发行日期,正反两面有朱砂印章。“仍给犯人财产”的意思,是抄没犯人财产赏给举报人。

132

“巡案御史”是专差御史,明朝定制,御史出派巡按地方,以此称。其事为所到一处,审录罪囚,吊刷案卷,小事立决,大事上奏。御史出派须避亲族仇隙以求公正,并不许指挥地方行政,不许交游受请,不许带家眷。如无朝廷特准,一人不许再巡已巡过之地。

133

明朝始设“巡盐御史”,于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四个盐场各派巡盐御史一人,总理盐课,严禁私人贩运及销售。又始设“茶马御史”,管理有关官茶和马匹交易,督理河西走廊一带各地方茶马司。

134

“总兵”,武官名,为明朝始见,遇战遣将出征,设总兵官,副总兵官。总兵备将印出征,事毕交还。属差官,无品级,无定员。有时战事繁多,则总兵可统兵镇守,成为一地方之主将。

135

宫女衣饰,明朝定制:穿大袖短袄,长裙,凤鞋,有职则有冠带。常服为圆领窄袖衫,绣折枝小花,束珠络缝金革带,红裙,弓鞋,鞋上绣小金花。女宫头戴乌纱帽,帽额有团珠结。

136

宫女的发型,汉代有“环云式”、“慵来妆”、“坠马式”、“飞天式”等,隋唐宋三代,更有“望天”、“惊鸿”、“盘螺”等多种,并善用假发为之。明朝宫女的发型承前代而以蓬松为尚,较有特色的是“牡丹式”,也要用假发。

137

明朝定制,皇后居“坤宁宫”,凡有受朝贺等事,须先设宝座,仪仗,宫门外设女乐,皇后盛装出面时,音乐大作。当时皇贵妃,公主和其他朝臣命妇都各有定位,如贵妃在宫门西,公主在宫门东。明朝取消前代群臣参拜皇后之礼,但内外命妇仍须定期参拜皇后。

138

“女状元”一说出自五代十国,与女扮男装有关。据资料记载,明代各朝共出状元八十九人,应该都是男性,有传说女子扮男装应试者,最高是登了进士。科举制度始于隋代,至明朝已经很完善。

139

明朝科举制度有“三元”之说,“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廷试”又名“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这三试都得中第一名则可称“连中三元”。有史料记载,从隋至清,历代真正连中三元的只有十三人,而明朝只有一人。

140

朱元璋规定宫女入宫最小年龄应是十三岁,但是有史料记载,宪宗的万贵妃年仅四岁就被选入宫。当时民俗,有靠给人家送水生活的“担水人”可以经常出入民居,后宫常以其为耳目,侦察民间女子相貌,以便选美入宫。

141

有史料记载,明代天启朝有一次选天下秀女是在正月,女子由父母送到都城,约五千人。先按年龄排队,百人一队,由内监过目,有嫌高矮胖瘦的,当场即遣归约千人。留下的女子,第二日仍然排好队,由内监详察各人五官发肤,腰颈肩背,并须女子开口自我介绍,以辨音色,当场遣归又约二千人。

142

选宫女到了第三日,仍有约二千人待选,由内监执量具测手足,并须行走数十步,以观风度。这一轮有半数落选遣归,所余约一千人可进入宫中,由宫女年老者于密室裸试,探乳嗅腋,选中三百人。又留在宫中观察一个月,以性情刚柔贤愚而再选出五十人,为妃嫔。

143

皇后的选拔,史料记载有明朝一例:由皇贵妃召见选入宫中的五十名女子,与之通言语,并试以书画诗文和算术,选出最佳者三名。这三人被“幕以鹊纱帕,取金玉条脱系其两臂,复遣宫娥引入密室复视”,最后选出一名。

144

据史料记载,明朝熹宗懿安皇后本是河南祥符县人,名张嫣,被选中为皇后。她生得无病无缺,体欣秀而丰整,面如观音,色若朝霞映雪,又如芙蓉出水,发如春云,眼同秋水,口如朱樱,鼻如悬胆,皓齿细洁,上下共三十八个。丰硕广额,颈白而长,肩圆而正,背厚而平。行步如轻云之出远山,吐音如幽泉之过白石。

145

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的皇后都不是专门选出来的,而是皇帝原来的正妻,比如朱元璋的马皇后。继位而称帝的皇帝,也应该是以原来的合法王妃为皇后。选皇后一般是因为皇后在特殊情况下出了空缺,或者是因为皇帝登基时年幼而没有成婚。

146

明朝定制,皇族禄赏由朝廷供给。洪武九年,定亲王年俸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千斤,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公主已受封者,赐庄田一所,每年收粮一千五百石,并给钞二千贯。

147

明朝定制,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四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承袭,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帝女封公主,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公主婿号驸马,郡主和县主婿号仪宾。

148

明朝定制,凡皇族出生,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生养死葬皆由朝廷负担。到洪武二十八年,因为皇族人口增加很多,财政负担艰难,减皇族俸禄为亲王年俸万石,郡王年俸二千石,公主和驸马年俸二千石,郡主和仪宾年俸八百石,以下递减。

149

到明朝后期,皇族人口近十万人,据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统计,当时每年供给都城粮四百万石,而诸王府禄米为八百五十三万石,超出都城总数一倍多。经计算可知,此诸王府禄米数可占全国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些贵族是政权的支柱,又是社会的负担。

150

明朝末年,因为国家养皇族不能如意,定制皇族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自谋生路做官。之前,有法律规定,皇族不准科举,不准做官吏,不准务农、经商、作工。也就是只能由国家养。

151

传说朱元璋在打天下时,一次战败,逃入民家,有民女看准了他将来会当皇帝而留他夜宿,朱元璋临别时留给她一把木梳为凭证。后来这位民女果然有孕,多年后带着长大了的儿子与那把木梳来找朱元璋。

152

“自古以来,开基创业的君主,经历艰难,通达人情,明白世故,自然行事妥当。而守成的君主,生长于富贵,锦衣玉食,如果平时不学习练达,行事怎么会不出问题?”据史料记载,这是朱元璋对他的太子说的话。

153

明朝定制,皇太子纳妃,须选吉日,由皇帝派使者到太子妃,即女方府上送彩礼,当场宣读制文,内容为“储宫纳配,属于令德,邦有常典”之类。女方父亲须致谦词,并且奉上女子生辰八字,以便卜卦,定迎亲日期。

154

明朝定制,皇太子纳妃,须由皇帝出面,在奉天殿举行仪式,太子跪执圭玉,饮祭酒,用祈食,皇帝会告诉太子:“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太子须回答:“谨奉制旨。”这种仪式的意思是,向上天和祖宗表示,太子要负起传宗接代的责任。

155

明朝定制,皇太子迎亲,礼仪隆重。东宫官员随太子到女方府上,女方父女须在门前迎候,有“持雁者”把“雁”交给太子,由太子授予女方父亲。“雁”是文书之意。太子须向岳父叩拜。然后皇太子进门,见女方母亲,以凤轿把太子妃迎入皇宫。

156

明朝定制,册立太子妃有专门的仪式。节册送到内殿,太子妃跪接,由“司赞”官员“宣赞”,然后官员们向皇帝复命。当天太子妃要盛装到奉天殿行告祭之礼,并向皇帝和皇后行八拜礼,向诸位皇贵妃行四拜礼,回宫后,向皇太子行四拜礼。最后太子妃升座,接受王妃、公主、郡主和内外命妇的祝贺。

157

朱元璋自小做过和尚,认为与佛有缘,所以比较敬佛,提倡佛教。他曾召东南戒德高僧,在应天府蒋山大开法会,并与群臣一起,礼拜神佛。他会把中意的高僧召入皇宫,赐镶金袈裟,讲经论法。

158

朱元璋曾著《集注〈金刚经〉》一卷。明朝先设有善世院,后改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为长官,有左右阐教,左右讲经等官员为副,官阶颇高。他还喜欢以和尚为耳目,侦察官吏行为。

159

朱元璋重视道教。据史料记载,有道士周颠和铁冠子,与他经常来往,有时相随左右。传说这两名道士都有神通,或能辟谷数月,或能预言未来,对朱元璋打天下有所帮助。

160

朱元璋曾著《御注〈道德经〉》二卷,认为此经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术也”。他并不像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样求成仙长生之法,对灾异祥瑞等事也不很认真。

161

朱元璋行事,重实务,忌空言,很不喜欢长篇大论的奏文。曾有官员上万言书,还没读完,他就听烦了,当廷重责。但是第二天,他还是要把万言书听完,并且知道其中有四件事可行,下诏实施。

162

“翰林院”为官署之名,其意为文翰之林,始见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为各种艺能技术供奉内廷之处,至明朝开始正式成为外廷官属,兼掌制诰,史册和文翰之事。设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五经博士、编修、检讨、庶吉士等职。庶吉士以上统称翰林官。

163

明太祖朱元璋寿七十岁。元世祖忽必烈寿七十九岁。宋高宗赵构寿八十岁。前蜀王王建寿七十一岁。楚王马殷寿七十八岁。吴越钱王寿八十岁。唐玄宗李隆基寿七十七岁。武周武则天寿八十一岁。梁武帝萧衍寿八十五岁。后燕慕容垂寿七十岁。吴大帝孙权寿七十岁。清高宗弘历寿八十八岁。中国历史上活过七十岁的帝王就是这些。

164

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要在太庙立室奉祀,并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代始,各朝之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皇帝则称“世宗”、“太宗”等。

165

古人去世后,要以一个称号评定其生平,是为“谥号”。高官显贵之谥号由朝廷赐予,皇帝的谥号由礼部议上。唐代武则天朝又有“尊号”和“徵号”,用于歌颂帝王与皇后,生时和死后都可以奉上。

166

以妃嫔和宫女为皇帝殉葬,作为一种制度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又称“生殉”和“陪葬”。商代出土的甲骨文就有此类事记载。此类事以秦代最盛。《明朝小史》说:“太祖崩,侍寝宫人尽数殉葬。”据专家考证,朱元璋死后,为他侍寝的四十多名妃嫔全部陪葬于孝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