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项目中成长

在项目中成长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日方合作的《建筑与都市》项目中止后,有段时间颇有些泄气。五年来,经我手出版了四十多种不错的建筑杂志和图书,除了《建筑素描》和《建筑与都市》两种杂志外,还有三本关于安藤忠雄的作品集、随笔集,柯布西埃的住宅设计集,等等。到现在为止,没做过一本名人或名作家的书,却没有感到一丝遗憾。在和与会人员的交流中,颇受启发。

在项目中成长

和日方合作的《建筑与都市》项目中止后,有段时间颇有些泄气。五年来,经我手出版了四十多种不错的建筑杂志和图书,除了《建筑素描》和《建筑与都市》两种杂志外,还有三本关于安藤忠雄的作品集、随笔集,柯布西埃的住宅设计集,等等。这回说断就断了。双方就像两个不再有激情的恋人,没有吵架,没有宣泄,有的只是平静的中止。这些出版物的品质在业内的口碑确实不错,但销售量一直做不大,最后算起账来,双方效益平平,终于要面对分手的结局。新的杂志已经交由别的出版社出版,不知道销售量能提高到多少。我在当当网看到几期新的杂志,外貌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这确实和我无关了,那些读建筑类图书和给《中国房地产报》写建筑评论的日子,也都已成过去。作为一个编辑,我努力了,既然有些事情仍无法改变,那就放下吧。

其实,之所以我能平静地记录这些,是因为这一年多来,一直就在不停地承接一个又一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要花一大把精力去统筹,间歇时,还得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合理的状态。繁忙的工作占去了思考的时间,每天搞得满眼都是新书闹,哪里记得旧书哭!这些新项目大多数是系统发行或部门买单的,毫无回款的压力,你说哪能不优先照顾呢?

看了这几年的发退比和销售形势,对实体书店的销售真的是越来越不抱多少希望了。不过,这对小出版社来说,未必就是坏事。既然增铺销售渠道的收益和成本越来越不相称,倒还不如干脆把重心放到成本最低的网络销售和系统销售上面。2007年,做过两本给小学教师的书,其中一本硬是靠老师们之间的口碑在当当和卓越两个网店走掉了绝大部分。对小社来说,网店比实体店更具发展的价值,只要有好的产品,就不再担忧自有的传统发行渠道不够通达和流畅。

毕竟,对于做出版的人来说,书只有销售掉回款结进来,才是经营上的成功。大社祭大社的招,小社找小社的道。否则,钱收不回来,书一再上榜又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我发现,出版这个工作,我最喜欢的环节不是书印好,也不是选题通过,而是给作者开稿费,给作者开得越多,我越开心,这种共生让人有一种成就感。

到现在为止,没做过一本名人或名作家的书,却没有感到一丝遗憾。所以,当翻到麦奇勒在炫耀自己和那些作家的微妙关系时(《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当读到杨葵津津乐道他们圈里的事情时(《过得去》),我只好笑而不语了。

前天去一家知名的台资培训公司,初步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合作意向,接下来还要做详细的合作方案。昨天去参加了关于某套丛书的一个编撰会议,这套丛书是之前一个150多种图书的大项目的衍生产品。虽然在会上被称为“专家”,刚开始也真的有扮专家的滋味,不过后来发现:低调点,多做点功课,扮专家也没多少难度。在和与会人员的交流中,颇受启发。而这些启发,直接给了我脚踏实地的感觉。

现在,总算可以沉静下来写点东西——发现这几天对出版角色的体验,比以往要真切许多。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谈好一个合同,做好一本书,也不仅仅是结识一些作者,做好一批项目,而是明了属于出版的那种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体验让我充实,相比之下,接一个效益不错的大项目,谈一个回报不错的合同,又算得了什么呢?

2010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