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政建设“西洋景”

市政建设“西洋景”

时间:2022-1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那些老的洋片已经淘汰净尽了,却到处出现新的“西洋景”。这种“西洋景”代价既高,更不合理,养肥的是开发商,侥幸的是“政绩干部”,而叫苦不迭的是纳税的老百姓。

甲:最近我回一趟老家,家乡的变化确实很大,许多旧游地已经面目全非。童年时常去的薛礼点将台,现在只剩下个空名,土台子已经夷为平地了,上面盖起了一大片楼房。文管部门出面干预多少次,最后都是无果而终。

乙:这和现时利益的驱动有直接联系——政府需要资金,开发商又看好了那块地皮,双方一拍即合,什么古迹不古迹的,就没人顾及了。

甲:这是主导方面的因素,另外,也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观念有直接关系。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说: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些工程技术领域只重视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人文理性、价值理性,结果导致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对社会问题、人文关怀、文化观念、环保意识的淡化。忽视人文科学,必然导致工具主义的盛行,只要有用便是真理,所悉心关注的只是有效还是无效、经济还是浪费、快还是慢、多还是少,而缺乏有无价值、价值如何的考量与判断,否定思想、理论的客观性。从整体上说,城市规划界人士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不如那些人文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那么强烈、那么敏感。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建筑规划界人士大都是工程专业背景有关。学建筑、学工程的专业人员,对单体建筑工程的艺术还算有感觉、有要求,而对城市整体文化,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往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全局观念、整体意识。究其原因,和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人文科学有直接关系。

乙:依我看来,也和领导层的实用主义政绩观有直接的关联。前些年,我曾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件事:新县长到任了,他要修建一个体现其新政业绩的广场。可是,城区几个空场已经被三个前任捷足先登,事先修好了广场;于是,他就把新的广场修建在郊区的旷野上,十分豪华、气派,四周渺无人迹,空气倒是清新良好,只是人迹寥寥,无人问津。这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动辄美其名曰全市第一、全省第一,可是,中看不中用,造成了极大浪费。

甲:还有重要一环,就是市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城区道路,黑色柏油路面刚刚铺好、轧平,行车白线还没来得及划好,便又要“开膛破肚”,说是地下管道排水不畅,需要改装下水管线;一个月过去了,好不容易挖好、填平了,煤气管道又要改装,邮电线路也要从地上转入地下埋设,只好再次“开膛破肚”。老百姓说,干脆给马路安上个拉链算了,什么时候要打开,随手一拉就行了。

乙:缺乏统筹规划的另一后果,是只顾眼前,不管长远,贪图省钱、现得利,不作长远打算,忽视工程质量。结果是,道路季季修,车辆时时堵。

甲: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到处出现“快餐式建筑”。为了赶在某某重大节日之前完工,设计周期、建筑工期普遍压缩,盲目追求“加速度”。再者,建筑式样或者雷同化、符号化,或者崇洋求怪,动辄国际招标,结果,“手机楼”、“铜钱楼”、“错位楼”随处现身,白宫凯旋门、罗马柱廊不时可见。

乙:受种种不良的政绩观所支配,专门干“面子活”——显眼地方,大面上,紧着“擦胭粉”,诸如领导机关门前、领导干部聚居区附近的道路,修了再修,春天刚铺上地砖,秋天又换上石板;而闭塞的普通居民住宅区的道路,或者泥泞不堪,或者砖破石碎,却视若无睹。

甲:有的领导干部心血来潮,随心所欲,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实用效果。公园的人行步道,用马蹄石块铺设,说是“一百年不落后”、“一百年不用再修”。结果,晨练者感到硌脚,詈骂连声。有些路段也修上了盲人道路,可是,只铺一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其实,这些,纯粹都是做给人们看的。

乙:随心所欲。一个典型事例是,到处建新城,为了往那里填充项目,把本该建在闹市区的文化设施,像图书馆、文化馆等,也都搬迁到居民很少的“空城”去。

甲:小时候,看“拉洋片”的,老百姓称作看“西洋景”。现在,那些老的洋片已经淘汰净尽了,却到处出现新的“西洋景”。这种“西洋景”代价既高,更不合理,养肥的是开发商,侥幸的是“政绩干部”,而叫苦不迭的是纳税的老百姓。

(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