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

时间:2022-1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人对“学历越来越高,文明程度却越来越低”的现象颇为不解。文化文化,是以“文”“化”人的意思。“文”是文明、是礼仪、是规范、是道德。人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是由于其所学知识未能转化为“文”、以“文”“化”人,故其心里仍不能“明”的缘故。要把“知”化为“行”,“行”化为“习惯”,首先要心“明”,要自觉省悟。

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却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当今社会的总体评价,也影响了人们心理对幸福指数的期待。如横穿马路、抢行、排队加塞、乱扔垃圾、乱设摊、随地吐痰、河道污染、公共场合高声谈笑、凌晨或深夜燃放鞭炮等等。这些令人不快的现象,像影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你我的身边,它们更甚于粘在脚底的口香糖,不是三蹭两蹭就能摆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可统称之为不文明行为。实施者,老者有之,少者有之,贩夫走卒者有之,衣冠楚楚者有之,与受教育程度无关。我生活的某高校旁,摊贩屡禁不止,烧烤浓烟滚滚,气味刺鼻,地上赃不堪言。油烟气不说,地上垃圾的制造者,恰恰是络绎不绝地前来消费的大学生。

很多人对“学历越来越高,文明程度却越来越低”的现象颇为不解。殊不知,知识不等于文化。“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质本来是好的;“性相近,习相远”,人若有劣习,都是后天造成的。文化文化,是以“文”“化”人的意思。“文”是文明、是礼仪、是规范、是道德。于个人,是修养和精神;于社会,是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人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是由于其所学知识未能转化为“文”、以“文”“化”人,故其心里仍不能“明”的缘故。好比一个人吃了不少好东西,却不能为其人体所吸收一样。

最近在某报读到一则消息,说某省召开了一个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电视电话会议,出境行为不端者将被列入黑名单,目的是维护国家的文明形象。这样的会议真正收效如何是大可怀疑的,是治标不治本。人的文明素质不可能因为有规定、有要求、开了多高规格多少次会议而提高。文明是一种深入日常的行为习惯,是扎根在人心灵深处的东西,靠的是自觉自发和自省自悟,不能靠条条文文的硬性规定来约束和提高。孔子早就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自觉不省悟文明于他的必要与重要,作为能提升人之品格素质的文化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什么呢?似乎没有立竿见影式的好办法。要把“知”化为“行”,“行”化为“习惯”,首先要心“明”,要自觉省悟。如此,只有从学校抓起,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政府则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形式,坚持不懈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时刻决不放松地“主导其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