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石碣世称窆石,在会稽禹庙中,高虑傂尺八尺九寸,上端有穿,径八寸五分,篆书三行在穿右下。平氏《绍兴志》云:康熙初张希良以意属读,得二十九字,寻其隅角,当为五行,行二十六字。王氏昶《金石萃编》云:“惟‘日年王一并天文晦真’九字可辨”。此拓可见者第一行“甘□□□□□□王石”,第二行“□乾并□天文晦彳”,第三行“□□言真□□黄□□”,十一字又二半字。其所刻时或谓永建,或又以为永康,俱无其证。《太平寰宇记》引《舆地记》云:“禹庙侧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也。孙皓刻其背以述功焉,后人以皓无功可记,乃覆船刻它字,其船中折”。阮氏元《金石志》因定为三国孙氏刻。字体亦与天玺刻石极类,盖为得其真矣。所刻它字,今亦不见。第有宋元人题字数段,右方有赵与陞题名,距九寸有员峤真逸题字,左上方有龙朝夫诗,颇漫患。王氏辨五十八字。俞氏樾又审仞其诗,止阙四字,载《春在堂随笔》中。今审拓本,复得数字,具录如下:“□□□□□九月□一日从事郎□□□□□□□□□□□□龙朝夫因被命□□□□瞻拜禹陵□此诗以纪盛□云沐雨栉风无暇日 胼胝还见圣功劳古柏参天□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至今遗迹衣冠在长□空山魑魅号欲觅□陵寻窆石 山僧为我剪蓬嵩。”上截旧刻灭尽,有清人题字十余段,旧志所称杨龟山题名,亦不可见矣。
碣中折,篆文在下半。《绍兴志》云:“下截为元季兵毁”,殊未审谛。《舆地志》言长一丈,今出地者只九尺,则故未损阙矣。《嘉泰会稽志》引《孔灵符记》云:“始皇崩,邑人刻木为像祀之,配食夏禹庙。”又云:“东海圣姑从海中乘石船张石帆至,二物见在庙中。”盖碣自秦以来有之,孙皓记功其上,皓好刻图,禅国山,天玺纪功诸刻皆然。岂以无有圭角,似出天然,故以为瑞石与?晋宋时不测所从来,乃以为石船,宋元又谓之窆石,至于今不改矣。
〔小识〕
本篇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系据手稿编入。作于1917年。
窆石为古时用以引棺下隧之石。相传禹葬于会稽(今绍兴市),故取此石为窆云。前人对此多有考证,这是鲁迅于辑录乡邦文献《会稽郡故书杂集》之后,对绍兴金石文物的一篇考证文。
据周作人《越中名胜杂说》:“禹庙逼处会稽山下……左偏有窆石,为海内有数之古刻,足供考古者之摩挲”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