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庄子》思想相关的问题

与《庄子》思想相关的问题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庄子》的文本来看,与《老子》以“道”为中心的学说有密切的联系。更有争议的是,近现代以来研究《庄子》的学者纷纷对该文本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对庄周学术思想的渊源,实际上至今为止仍无法确知。从《庄子》所反映的思想来看,把庄周的思想归入道家学派应该是切合实际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学术思想仅仅来源于道家而已。以《庄子》而论,这一假设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从《庄子》的文本来看,与《老子》以“道”为中心的学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证明庄周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道家学派。今本《庄子》由内、外、杂三篇组成,而多数学者却认为只有内篇是庄周本人的作品,以致怀疑《庄子》中有不少篇章是后人的伪作。更有争议的是,近现代以来研究《庄子》的学者纷纷对该文本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要理解《庄子》的思想,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的主要情况,才能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一、庄周的学术渊源

一般认为,庄周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对庄周学术思想的渊源,实际上至今为止仍无法确知。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由此似乎可推证庄周与老子的学术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从《庄子》所反映的思想来看,把庄周的思想归入道家学派应该是切合实际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学术思想仅仅来源于道家而已。由于历史文献中没有具体提到庄周的求学经历,所以很难考证他的学术渊源问题。尽管如此,历代以来还是有不少学者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李泰棻在《庄周的学术渊源》一文中比较详细地总结了历代学者对该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庄周的学术思想是“尊崇道家”、“批判儒家”、“否定百家”。他说:

韩愈据《田子方》篇为说,疑周系儒家,出于子夏之门。姚鼐附和其说(见《庄子章义·序》),章实斋亦同(《文史通义·经解》)。章太炎疑系颜氏之儒,郭沫若附和其说(见《十批判书》一八七页)。按庄子之学,与儒学是有关系的,但韩愈仅据《田子方》篇的孤证,不足为据。所以章太炎驳之曰:“昔唐人(指韩愈)言庄周之学本田子方,推其根于子夏;近世章学诚亦取之。以《庄子》称田子方,则谓子方是庄子师;然其《让王》亦举曾参、原宪;其他若《则阳》、《徐无鬼》、《庚桑楚》,各在篇目,将一一是庄子师耶?”(章氏丛书·别录)

章氏辩其非出于子夏之门之说固是,但认为庄周系颜氏之儒者更非。我认为他并不是颜氏之儒。……可以看出:对于道家是尊崇的;对于儒家,除次于道家外,别无评语;而对其他,特别是名法各家,则仍以“辩士一曲”目之。其实庄学固本于老,参于儒,然各家之学,对它也有一定的影响;一笔抹杀,殊非公允也。[22]

在李泰棻看来,庄周虽与儒家思想有所关联,但并非出自儒门,而是“固本于老”。从论证过程来看,李氏反对章太炎的看法,并没有找到可靠的史料依据,主要依据是以为庄周与颜回在人生观上有明显差异。如此考证,实际上也是不足为据。从结论上看,李氏的看法总体上还是基于《史记》的,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必就切合实际。笔者却从《庄子》中发现,研究这个问题既不能脱离又不能拘泥于《庄子》文本,还应该多角度地加以思考。值得我们追问的是,为什么包括《庄子》在内的早期传世文献都没有提到庄周的师承渊源或师门情况?对此,我们可以先作一些假设性的回答:其一,庄周的老师(可能不止一个),在当时是普通的知识分子,不是某一学派的主要传人(或不从属于某学派)。以《庄子》而论,这一假设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庄周的老师如果是当时的名家,那么至少也应该在《庄子》或相关的文献中有所提及,而事实上却没有。其二,庄周从小就转益多师(且都不是名家),因博学多家,又悟性超凡,而自成一家。这样的假设可以《史记》参证,而以《庄子》为主要依据。《庄子》一书中,汇集了上古时代至战国中期许多贤圣的思想语录,尤以老子、孔子、庄周等人的话语为多;虽然有不少篇章是站在老子道家的思想立场上,批判了自尧、舜至周、孔等圣人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之学,但从总体上看对孔子晚期的思想还是有所肯定的,即并非彻底否定和抛弃儒家的思想,对老子的思想也并非是全盘接受,而是与之有所区别,这在《天下》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还可以发现,《庄子》中的庄周始终没有表露自己是老子学派的传人,或是所学本于《老子》;也没有直接指责孔子的过错(对墨家和名家的指责是很明显的,对仁义的批判也是很直接的,但对孔子、颜回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态度却是比较温和的)。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庄周对当时百家思想的评判,并不是囿于学派的偏见,而是力图实事求是地作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有主见和创见的。如此说来,可以进一步发现:《庄子》中之所以出现了大量与老子之“道”相关的言论作为庄周思想的载体,乃是因为这些思想比较接近庄周的评判标准。换言之,在庄周看来,诸子百家的思想虽然都是有偏颇的,但还是有优劣之分的,相比较而言老子的思想是最好的,孔子的思想次之,墨家、名家等的思想是明显错误的;而他的思想是最能与“道”契合的——“不离于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谴是非”(《天下》),能涵盖各家思想之优而无劣,所以他自诩为“天人”,而以老子为“真人”,把孔子看作是“圣人”,把其他人说是“君子”而已。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庄周的学术渊源的确是“无所不窥”,但并非“本于老子”,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肯定老子而已。由于历史的隐蔽,我们没有理由把庄周的师承直接与道家或儒家学派相联系,但把他的思想归属道家学派虽然不尽切合实际,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的。

二、《庄子》三篇的真伪问题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二篇。今本《庄子》为晋代郭象整理本,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唐代尊崇道教,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真经》。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有些学者仅把《内篇》的著作权归属庄子,而把《外篇》和《杂篇》看作是庄子后学的作品,从而认为《庄子》是庄子学派的集体论集,不是庄周一人一时之作。而任继愈先生的看法,又与传统的说法恰好相反,他认为:“从基本倾向看,以外、杂篇代表庄子思想,以内篇代表后期庄学思想是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23]以往的“疑古”做法是很值得质疑的,因为:《庄子》是到了郭象手里,才被分成内、外、杂三篇的;郭象分篇的标准是按文本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按其真伪,所以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证明外、杂篇是庄子后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已认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以此字数来看,如果仅把内篇或外、杂篇当作庄子的作品,都会与《史记》所说不合,唯有把三篇都看作是《庄子》的主要组成部分,才是比较合理的。话说回来,今本《庄子》中可能有个别篇章或句段是庄子后学添加的,但要一一考辨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有些学者试图根据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来判定一些篇章不是庄子所作,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也是很不科学的。主要理由有两方面:其一,《庄子》如果真是庄周的作品,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必须在一个时间段里完成。可以假设,今本《庄子》中有些篇章是庄周年轻时撰写的,有些则是年老时撰写的。就此而论,《庄子》中呈现出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也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判定有别人的作品篡入。其二,《庄子》中的作品,原本可能都是零散的,在庄子生前没有厘定成书,而是在庄子过世之后才由其后学弟子整理成书的。在修订成书的过程中,难免会搀入后学的思想,但应该还是忠实原本的。所以,我们不能过于武断地把一些篇章统统看成是庄子或其后学的作品。正如王叔岷先生所说:“晋人所注《庄子》,已纷杂如此,则据今传郭象本以论《庄子》之旧,不亦难乎?郭象内、外、杂篇之区画,盖由私意所定,试证之如次”[24]、“郭本《庄子》,乃郭象删定之《庄子》,欲探求《庄》书旧观,首当破除今本内、外、杂篇之观念。大抵内篇较可信,而未必尽可信。外、杂篇较可疑,而未必尽可疑。”[25]

《庄子》中蕴涵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由于该书中有不少地方谈论“道”,所以人们大多把这些思想与老子的思想都归为道家的思想。当然,这是比较笼统的看法。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少学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评价《庄子》,但得出的看法却并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庄子》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如冯友兰、吕振羽、侯外庐、关锋;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如李泰棻;有些学者却认为是唯物主义,如任继愈。平实而论,若要以唯心和唯物的标准来划分《庄子》的思想,是很难界定清楚的。在笔者看来,《庄子》中既有唯物的思想,也有唯心的思想;既有主观的情志,也有客观的论述;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倾向于唯“道”的思想。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用一种恒定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它,而应该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出发,充分理解庄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当我们深入理解了《庄子》的时间观、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之后,也就可以真正全面地理解《庄子》的文本思想,不至于再落入传统的窠臼之中。

【注释】

[1]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2]同上书,第45页。

[3]同上书,第84页。

[4]同上书,第106页。

[5]同上书,第133页。

[6]同上书,第197页。

[7]同上书,第224页。

[8]同上书,第258页。

[9]同上书,第400页。

[10]白寿彝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36页。

[12]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先秦诸子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5页。

[13]沈坚主编:《世界文明史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22页。

[14]同上书,第234页。

[15]同上书,第228页。

[16]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第196页。

[17]沈坚主编:《世界文明史年表》,第237页。

[18]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第12页。

[19]同上书,第84页。

[20]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第134页。

[21]白寿彝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下)》,第958页。

[22]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第262—272页。

[23]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第224页。

[24]王叔岷:《庄子校诠》,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八,1988年,第1434页。

[25]同上书,第14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