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济寺文化的传承

临济寺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济寺的文化传统,断代将近一个世纪,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对于临济宗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现在,临济寺里常常传出悠长、浑厚的诵经声,那声音时快时慢,不时地响起一声清脆的铃声鼓声。这是临济寺僧人按照先人禅师留下的传统习惯,做的每日必修的课程,叫作早殿二课。另一个节日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自恣日这一天,称为“佛欢喜日”。“盂兰盆节”,这项活动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盛大佛事。

临济寺的文化传统,断代将近一个世纪,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对于临济宗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在20世纪80年代里,在一批老僧人的帮助下,寺院里的年轻僧人经过走访、学习,又将临济宗的一些传统仪式恢复了。

现在,临济寺里常常传出悠长、浑厚的诵经声,那声音时快时慢,不时地响起一声清脆的铃声鼓声。这是临济寺僧人按照先人禅师留下的传统习惯,做的每日必修的课程,叫作早殿二课。清晨,僧人集聚在大雄宝殿,齐声诵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楞严咒》为一堂课;《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为一堂课。事忙的时候,可以只念诵后一堂。

坚持念诵《楞严咒》,功德无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卫护,解除身、心的杂念,消除灾星噩梦,使身心不受污染。《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门,坚持念诵此咒的众生都可以得到安乐,除病延年,灭除各种罪孽,都会阐发菩提善心。今天我们若能立志坚持念诵此咒,也可以得到应验。

晚殿三课,第一节课,念诵《阿弥陀经》并念出佛号;第二节课,礼拜八十八佛、念诵《大忏悔文》;第三节课,放蒙山施食。念诵《阿弥陀经》和佛号,是为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祈愿。佛经中说,虔诚念佛者,可得到十大利益。“礼拜八十八佛”,是指《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所讲的娑婆世界的过去那五十三位的菩萨名字,和《毗尼经》中所讲的现在十方世界的三十五为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向这八十八位佛忏悔自己所做的过错,是可以消灾灭罪的。“蒙山施食”,按照《蒙山施食》念诵,施舍给冤亲债主,化解他们前世与自己的恩怨。所以寺院每天晚课时,亦以“蒙山施食”仪为日诵常规。

僧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主要节日,这也体现出僧人也是食人间烟火的芸芸众生,但他们是和尚,和,是和气;尚,是高尚;他们是和气高尚的人,合起来念便是“和尚”。他们的节日与我们常人的节日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的节日,就是亲朋好友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出门游玩。而僧人的节日,譬如“诵戒”,是根据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僧众在农历每个月的十五、三十这两天,集聚在一起,共同念诵《戒本》,然后自我检查是否有违反戒律的行为,如有违反,按照情节轻重,以佛法进行忏悔,上请佛祖、下请僧友给予宽恕。这样可以断恶长善。

“安居”,这个节日比较漫长。这个节日也叫“结夏、坐腊”。在一年中,自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这三个月中,僧人应该定居在一个寺院内,专心坐禅、修学,不得随意到其他地方,如有事在外,来不及定居,最迟也应在五月十五前,在附近寺院内或者回本寺院定居下来,这叫作后安居。安居期限已满,即七月十五以后的几天里,众僧集聚一堂,任凭僧友对自己检举一切所犯下的、不符合佛法的事情,这叫作“自恣”。在经过自恣以后,自己受戒的年龄就算增长一岁,或是一腊。所以“安居”也叫坐夏、坐腊。

每年,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这两天,每个寺院都非常重视,这样的重视同时也来自于每个僧人内心深处对佛祖的认识和平时自己修行的情操。农历的四月初八,佛诞辰日这一天,是要举行沐浴佛法会的,在大雄宝殿,用一盆浸满鲜花的清水来供奉太子像;寺院的全体僧侣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以示僧侣对太子诞生的纪念。另一个节日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自恣日这一天,称为“佛欢喜日”。

忙碌中的浴佛节法会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是农历的二月初八,成道日是腊月初八,涅槃日是二月十五,后人依此分别要举行纪念活动。

“盂兰盆节”,这项活动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盛大佛事。“盂兰盆”是梵语救倒悬的意思,也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另外也称“中元节”,后称“鬼节”,也就是我们中国中原人所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僧侣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节日活动。《盂兰盆经》中记载,释家弟子目犍连看到去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在倒悬挂的状态,目犍连便求佛度救。释迦佛要他在七月十五即众僧在安居终了的日子,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侣,可以使他的母亲得以解脱。以这样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在父母,在厄难中都得以解脱。因此盂兰盆盛会,得以流传至今。

据《佛教统纪》第三十七卷中记载,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院设了盂兰盆斋后,盂兰盆斋才开始普遍盛行的。这一天,他除了施舍斋饭供僧人外,寺院僧人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活动。

在诸位佛、菩萨诞辰日,各地寺院还流传着一些在佛经中没有记载的对诸位佛、菩萨诞辰的纪念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日;正月初六,是定光古佛圣诞日;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二月二十一,是普贤菩萨圣诞日;三月十六,是准提菩萨圣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圣诞日;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四月二十八,是药王菩萨圣诞日;五月十三,是伽蓝菩萨圣诞日;六月初三,是护法韦陀菩萨圣诞日;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七月十三,是大势至菩萨圣诞日;七月二十四,是龙树菩萨圣诞日;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圣诞日;八月二十二,是燃灯古佛圣诞日;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九月三十,是药师佛圣诞日;十月初五,是达摩祖师圣诞日;十一月十七,是阿弥陀佛圣诞日;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十二月二十九,是严华菩萨圣诞日。

在这些佛、菩萨中,除文殊菩萨、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的人之外,其余都是释迦牟尼佛称赞过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萨。这另一世界的佛、菩萨,是不能用我们这个世界的年月来推算他们的诞辰的。

在民间,人们总是感觉僧人的生活非常逍遥自在,其实并不尽然,那只是我们片面的理解。从古至今,真正的僧人是非常辛苦的,他们除了外出化缘,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佛经,需要一定的时间打坐,要耐得住寂寞,常人是难以做到的。另外,他们还有很多重要的我们看上去感觉比较繁琐的佛事必须要做。譬如“打七”,在禅宗、临济宗中,以直接参究心性的本源为要领的,主要修持仪式是在七日内,除去必要的睡眠时间外,还要抓紧时间专心参究佛经中的哲理,或专心持佛、默默念诵菩萨名号,这叫作“打七”,有时候还分为“打禅七”和“打净七”;每年的冬天都要举行“一七”,就是一个七天,甚至是“十七”,就是十个七天的“打七”活动。

“打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禅七”,禅宗的僧人从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开始,到腊月初八为止,共进行“七七”四十九天的参禅活动。第二种是“佛七”,净土宗僧人随时可以举行“七七”四十九天的念佛活动,他们只念“阿弥陀佛”,敲木鱼、击磬,名为“打念佛七”。

忏悔罪过仪则,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大乘经》认为,人生是由很久远的生和死相继而来的,在这个生生死死的过程中,人在这个世界上造下了无数的孽,人与人之间结下了很多的孽缘,以后还有屡次的生与死。所以在今生的“生中”,能够觉悟的芸芸众生,必须虔诚修行,改恶修善。先不说是否能成佛,至少能消除今生因贪、嗔、痴所造的业障。换句话说,至少能消除内心的烦恼,能使您的生活得到一份清净,能使您身边的环境得到一份吉祥。这样做,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个忏悔过程期间,最主要的是要熄灭以往在无量劫中自己所造的罪孽,发愿今生要虔诚修行,誓不再造。所以修习忏法、改恶修善,不但是僧人需要做的,更是这个阎浮提世界的每一个人需要履行的。佛教制度规定,僧人在每半个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的人说出改悔的机会,以后便产生了忏悔文、忏仪一类的仪式。据《释氏稽古略》卷二中记载,中国最早制作忏法的是南朝时期的梁武帝,他参阅佛经,精心编制成十卷本的《慈悲道场忏法》,也叫《梁皇忏》,请僧人念诵。书的内容,不只是为去世的人祈福超生,更主要的还是为自己今生造的孽而虔诚地忏悔,发自内心的改过自新,希望得到佛祖和自己身边的兄弟姐妹们的宽恕。

《广弘明集》卷三十六中记载,佛教中有妙法莲花忏、摩诃般若忏、涅槃忏、金刚般若忏、六根忏、虚空藏菩萨忏等等。在举行这些仪式的时候,先要读诵上述佛经经典,以诵经的功德来消除自己的罪孽。举行的《梁皇忏》仪式,是因为当时的僧侣吃肉,梁武帝便召集京邑大德法师进行辩论。根据《涅槃经》《楞严经》等,必须制止僧人吃肉,并且命令僧人在七日内进行忏悔,从此“梁皇忏”仪式便开始流行了。

在道教中,也有这样的仪式,张凌教导道民“首过悔罪”,就已经有了忏悔的办法。《忏悔大观》卷六中收有玉清天宝法忏、上清灵宝法忏、太清神宝法忏、太上老君转忏等、共计三十二种。遥望远古,换句话说,佛教、道教就已经出现了虔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止观忏法,僧人和我们一样,各有各的事情做,修习止观忏法,就是自己要做的事,目的是要达到安定心思、灭罪孽而生智慧,达到修行的证悟。这种自习是从《摩诃止观》中所说的四种三昧的“伴行半坐昧”和“非行非坐昧”总结而来的,这项学习的根据是按照《法华三昧行法》《方等三昧行法》《请观世音三昧行法》和《金光明三昧行法》归纳出的。他的顺序是: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即身、口、意)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拜;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

放生,这项活动并不是始于佛教,中国的著名篇章《列子·说符篇》中记载道“正旦放生,示有恩也”,逢节日放生,自古以来就有。后人将这一善良的举止,引入到了佛教中,直至今天。佛教提倡放生,是《梵网经》中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记载:佛往昔,为流水长者子救十千鱼事。《杂宝藏经》第五卷中记载道,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我们华夏历史上大规模放生,大概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开始的,诏天下建立放生池八十一座。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重修了天下放生池。天禧三年以杭州西湖当作放生池。天圣三年(1025年),以南湖当作放生池,并于佛诞日为放生会。《四明教行录》中有《放生文》,这是放生仪轨。现在通用的《放生仪轨》是根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编纂的。

临济寺僧人主法放生

今天,有好多居士也加入到临济寺僧人的“放生”活动中来,他们和僧人一起发慈悲心,灵物救赎,在市场上买鱼、买鸟,到野外、到水边,将有生命的异类众生,放到自然空间里,放到它们该去的地方。这些有知觉的生命,想必和人类有一个共同点——知恩图报,它们会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报答那些花钱解救它们的每一个人,祝福释放它们的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