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象雄传统教育方式
天寒地冻的雪域高原孕育了伟大的人类精神宝物———显、密、大圆满心法。培育了无数的虹化者、大持慧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很多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变得更透彻、更有智慧。这里简单介绍象雄传统教育的几个要点:
(1)高原地区的古代教育方式
本教密宗《续部》云:“所谓续部之产生,师徒通过问答式,探讨本性即佛性。”根据续部的产生,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大师并非如现在的很多师父一般,不顾弟子的需求和理解能力,而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让无数众生围着自己,无论学生听懂与否,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解知识,使自己不用负任何责任;古时的大师,让学生处于幽静之地,师徒二人心平气和地坐在清静处,保持最自然、清净的正定心态,探讨人生,探讨佛法,从而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与老师之间有距离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续部是什么,续部是密宗金刚乘的经典,也是没有经过编辑、改造的原文经典。续部起自本性,是处于正定、正见的大德高僧与弟子们一问一答产生的,在他们的境界中除了本性的探讨别无他事,谈话非常纯净、自然,所以说它是本性的自然流露。
只有像辛饶弥沃、琪麦祖普大师这样的圣人、觉者才能传递如此美妙之法,当然也需要境界相当高的弟子,否则无法探讨本性、自然问答。
圣人爱学生,爱教育,而且了解学生的爱好、理解能力,所以师徒二人会配合得很默契。老师对待学生,如同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知道学生的需求、爱好、理解能力,然后才能传递教育。正如一个好妈妈,她会研究孩子,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能吃什么,什么东西对孩子的身体、智商有帮助等。
古代老师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生活。那些大师之所以习惯呆在森林、山洞等幽静之地,是因为他觉得对于教育、学习而言,环境和师生二人的心态比任何法都重要。本教《无垢光荣经》云:“独自一人得见心,再多一人废话多,三人一起生嫉妒,多于四人日日诤。”这里所说的独自一人是指除了见修一致的弟子外,不接见任何人。到了幽静之地只有学习和修行,除此之外别无他事。
对于教育而言,合格的上师即老师很重要。象雄人称老师为上师,也就是无上之师,“上”是品德无上、功德圆满之意。这里无上指的不是他的地位和权力,而是其修行和品德之高尚。象雄语“巨巴”译成藏文即为喇嘛。喇嘛中的“喇”意为品德高尚、功德无上,“嘛”意为慈悲如母。喇嘛翻译成中文是上师、大师、大德之意。
那么什么叫品德高尚?什么叫无上之德?本教《俱舍论》云:“学识渊博,德行谨严,心地慈悲,是为良师。”老师要有无我的智慧,无私的爱心,无欲的知足感,高尚的品德,才能教化弟子,才有资格当老师。学识渊博指精通诀窍、精通理论,这样才能按照弟子的慧根、资质、理解能力传法,学生的学习才会快速进步。德行谨严指的是严守戒律,表里如一,遵守学校或者寺院的纪律,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令人心服口服。除严守戒律外,还要有修行经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传承。具有实修经验的人才能继承实修传承。心地慈悲是指要有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则为弟子。当具备了慈悲心,就像母亲对孩子一样,不管弟子有多少疑问和问题,都能耐心帮其一一解答,哪怕是邪见和不接纳师父,也会想尽办法让他接受。如果缺乏慈悲心,那就会把时间浪费在世俗红尘或名声地位方面,很少有时间教弟子,最后贻误弟子。
无论学习知识还是实修经验,都是教育,都是改变人们坏习惯和不良作风的方法。对于教育而言,老师很重要,学生更重要。本教《俱舍论》曰:“勇气、慧根与信仰,三者兼备则为学子。”教育不但要有合格清净的老师,还需要学生的虔诚信仰、足够的勇气和胆量,积极的精进心,高尚的慧根。如果学生缺乏勇气和胆量,会导致没有精进心,这种人别说大事,就连小事也做不成;学生若缺乏信仰,则对老师、教育、教学生不起信心和恭敬心,导致无法接受老师的教育,也就是说无法继承实修的传承;慧根即善根很重要,善根不仅仅是这辈子的培养,而是靠生生世世累积起来的,有善根的人学什么都很快,容易记住,所学东西容易融入生活里。
师生二者具备了这些条件,传法、讲法、建学校、培养弟子就不难。故此,师生二人呆在平静、安宁之地,探讨无我、无私、无欲的精神,认真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本来面貌,深入研究宇宙之真相,则为传法。这样的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修行上的便利,对于培养无我、无私、无欲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
古代师生之所以能过如此简单、低调的生活,是因为把少欲知足的精神修炼到了极致。使其铲除了很多修行和学习上的障碍,提供了很多便利之法。象雄人认为少欲知足是教育的最基础法。本教《无垢光荣经》云:“若不少欲知足,即便大地遍满黄金,也难消除贪欲。”首先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来学校或者在静修地不是为享受生活,也不是为解决个人的吃穿问题,而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个人的人品素质,度化跟自己有缘分、有关系的众生。
传统教育里倡导闻思修慧,西藏的每个寺院把闻思修慧当做学习和修行的大道,抓得很牢,如此,学习才能得到上升和进步。辛饶弥沃传记《色美经》云:“闻法如胶水粘合裂缝,所闻牢牢铭记于心;思慧如土中寻金,深思熟虑,辨别是非;修慧如金子得手,此时依意不依词。”
(2)藏传佛教所倡导的闻、思、修慧
闻慧:本教提倡闻思修三慧,首先要有实修经验、见多识广、心怀仁慈的善知识作为我们的引导者,在其座前一心一意听闻佛法。听闻包括讲课、听法、探讨、交流、研究、问答、复习。听闻时师生二人呆在清静舒畅之地,心平气和地探讨佛法,探讨人生的道理和我们的本性,佛教里称为闻慧。闻慧如胶水能黏合所有裂缝,所闻的一切理论应铭记于心。闻慧好比土中取金,挖土是为取金,而不是为挖土而挖土;如果金子到手,则不再需要泥土,所以说思慧如同泥土中寻金;修慧好比金子,找到金子,则可以离开如泥土的闻思和理论。
听闻佛法时,首先老师不能有傲慢之心,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情、心态、爱好、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否则老师讲课就如空中雷声,对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贡佐巴大师云:“授课如妈妈喂孩子。”母亲喂孩子的时候,她知道孩子能吃多少,喜欢吃什么等。讲课就要了解学生的习惯、心态。就像好的医生,他会先查病人的病根,然后开始治疗。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很重要。夏匝巴大师巴大师曰:“闻法时,把自己看做病人,老师当做医生,烦恼当做疾病,传授诀窍就是治病方法。”如何治病还得看医生的指点和自己怎样与医生配合好等等。
文字(经文)是佛的智慧,法的代言者,菩萨的慈悲精髓。佛云:“将来文字代替我,见到文字如见佛,礼敬文字即敬我。”只有文字才能指引众生,只有文字才能继承佛的智慧,只有文字才能辅助老师教育小孩。我们爱自己,爱教育,爱文化,爱文字形成的经典,爱老师,才能体会到文字的全部内容和老师的指点。这里所提到的文字不单单是字体,还有它的文化背景、深远内容。
本教《经部》云:“众生无明之子,若无文字指点,就像黑暗中缺少了指引。”我们不是佛菩萨,而是无明之子,必须得到语言、词句和比喻等的指点,否则无法步入真理的宝殿。本教《历算十万颂》曰:“若不学五明学科,则无法得到佛的智慧,阳光虽普照大地,盲人仍无法觉知。”我们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自己的生活当中,变成利己利人的良好行为,才能称为闻慧,才能称为学习。
思慧:思慧是把在老师面前所学、所闻、所了解到的,通过自己的思考,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和分析,用这些知识辨别善恶是非,认识因果,提高自己的人品和素质。思慧不能仅仅停留在闻法、讲法、词句言语上,也不能凭看到某本书或听到某句话就过早下结论,看到的、听到的、认识到的,都只是给我们提供的建议、参考。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深思熟虑,认真研究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思慧如同泥石中捡米粒,要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吸取精华。
从听闻到思考,从理论到运用,从闻思到实修,要探讨的就是人生的真理和宇宙的真相,培养的就是认识宇宙真理的大智慧。思慧的主要工作是分析、研究、了解。研究的时候,必须要有信仰、恭敬心、清净心,否则只能看见其缺点。譬如:你恭敬这个人,或者信任和仰慕这人,再去研究他的话,你只会看见他的优点,就算有缺点也会变成优点。如果你不敬仰、不信任他,那你所看见的就是他的缺点,而且缺点这种东西越研究越多,最后满身都是缺点。学生对老师、教育、学校要有敬仰、信任,才能理解到老师的真正想法。所以藏传佛教常说:“你把上师当做佛,你就会得到佛的加持;你把上师当做凡人,你所得到的只是凡人的加持。”
雍仲益西与雍仲丹增是三百多年前诞生于甘孜州炉霍县的两位高僧,他们既是师徒又是叔侄。雍仲益西对侄子雍仲丹增指点诀窍,但始终达不到最终的效果。雍仲丹增很无奈地问雍仲益西,我如此的努力和刻苦,但始终得不到我想要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雍仲益西回答:“因为你只把我当成叔叔,而未当成老师,所以只能得到叔叔的加持。真正的加持我无法给予,只有你自己争取才能得到。”
修慧:修慧是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即认识融入生活中,通过实践逐步消化,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闻、思、修慧的关系,好比是淘金过程与金子的关系,挖土是为取金,一旦金子到手,就不再需要泥土。同理,闻思如挖土取金,修慧就是金子,证得修慧,则不可再执著于闻思和理论。听闻、讲课、听课、交流、探讨,都是为了得到真理,了解事情的真相。当得到真理之宝,如泥土的词句就不再需要。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总是执著于文字,好像学佛就是为了文字的妙言。其实妙言不在于文字,而在于你对它的信仰、恭敬,以及文字的叙述内容。文字再美妙,内容不切实际、不如法,那就是生动的木制模特,再怎么动人也是个没有灵魂的物体。
修慧就是修行,即去实践理论所叙的内容,通过修行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无上大圆满》云:“不信仰与不恭敬,无心学和不珍惜,鄙视善法顾面子,心外散或极内收,觉得闻法甚疲倦。”指听闻佛法的时候,有八个不如法之过:对教法生不起信心,对老师不恭敬或者不接纳、没有学习的心思,不在乎学习和积善积德之业,不重视善法甚至鄙视善业,为顾及亲人爱人或者贵族的面子放弃学业,心随着五毒烦恼往外散即心散于外境、把心极度地收回导致睡眠和疲倦,对听课不热心很疲倦地闻法。要远离这八个不如法之过,才能听到正法。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时临末法,众生福薄。
明师难遇,正法难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