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中捞月偈

水中捞月偈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帝见此,便说此偈予以评论。水中捞月的故事,中国也有,构思基本相仿。再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冥誓》云:“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如何说!虽则是空里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上述所引“水中捞月”,都是比喻空虚幻想,不能实现。天帝的偈语,是对群猴捞月行为的评价。群猴之所以捞月,是因为痴迷之故,将幻影当实体,最终为“惑”而献出生命。其实,有不少人,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不也和水中捞月一样可笑吗?

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

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注释】

①导师:佛教指引导成佛的人,即佛菩萨的通称。《法华经·序品》云:“最后天中天,号曰燃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出处】

此偈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二十卷。经中说:有一只猴子在井边玩耍,无意中发现井底有月亮,便去报告猴王说:“不好了,大王!月亮掉在井里了,我们快去把它捞上来,让它回到天上吧。”猴子们反复商量,怎样才能把月亮捞上来。最后由猕猴王决定了这样一个方案:一只大猴子用后肢攀住井旁树枝,前肢拉住另一只猴子的后肢,其余猕猴也都这样依次相接,一直延伸到井内。最前面的一只猴子已能接触到水,它便搅水捞月,水搅浑了,月亮却不见了。这时,树枝承受不住重量而被折断,猴子纷纷堕入水中溺死。天帝见此,便说此偈予以评论。

【赏析】

水中捞月的故事,中国也有,构思基本相仿。如《景德传灯录》第三十卷《永嘉真觉禅师》中,有一首《证道歌》云:“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又如《古今杂剧》载元代宫大用《生死交范张鸡黍》云:“咱两人再相逢,如水底捞明月,把这兄弟情一笔勾绝。”再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冥誓》云:“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如何说!虽则是空里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上述所引“水中捞月”,都是比喻空虚幻想,不能实现。群猴想从井底将月亮打捞上来,实在是很可笑的。因为水中之月,只是月亮的倒影,它是虚幻的,并非实体。追求虚幻不实的事物,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天帝的偈语,是对群猴捞月行为的评价。群猴之所以捞月,是因为痴迷之故,将幻影当实体,最终为“惑”而献出生命。按照佛教“空”的理论来说,群猴捞月真是愚蠢到了极点。因为它们不明白,“空”就是“非有”“非存在”。其实,有不少人,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不也和水中捞月一样可笑吗?

佛门的禅理,不露声色地告诉我们:“梦幻泡影,知既往之本无;地大风火,悟本来之不有。”喜怒哀乐,皆是妄念所生,将这些都参透了,也就心平气和,无所谓烦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