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濂守信的故事简介

宋濂守信的故事简介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虽然诚信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对于人来说,诚信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市场经济中,诚信就是企业的命脉。目前,诚信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形成了一种公认的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他们中有一个人说:“我有一个朋友,他问我:‘你确是诚信的吗?’”

——《古兰经》(37:51-52)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虽然诚信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对于人来说,诚信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在古代,没有诚信的人就没有立足之地。古人以诚为本,一诺千金现代社会中,诚信显得更为重要。市场经济中,诚信就是企业的命脉。目前,诚信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形成了一种公认的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诚信。

《古兰经》说:“他们中有一个人说,‘我有一个朋友,他问我:‘你确是诚信的吗?’”(37:51-52)这段经文是叙述乐园里的人的对话,这里的诚信是指信仰方面。但是诚信的确是伊斯兰所提倡的一种美德。诚信的反义词是失信、爽约以及欺诈。《古兰经》说:“真主确是不喜欢欺诈者的。”(8:58)

秦王朝统一天下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老百姓严重的缺失诚信。官员不信任老百姓,老百姓也不信任政府。秦朝丞相李斯认为,国家刚刚统一,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变法改革顺利进行,当务之急是让政府取信于民。为此,他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他指着一根竹竿说,谁能把它拿到城内,谁就可以得到十两黄金。开始并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但没过多久,有一个人拿着竹竿进了城,官府马上给了这个人十两黄金。从此老百姓开始信任官府了,政府有了诚信,便为变法强国打下了基础。诚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尊严。

明朝有个人叫宋濂,他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有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明天再抄吧。人家又不等这本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诚信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的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耽误了拜师的日子,我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敬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后来,他果然很有出息,成为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身边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啊。”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再也没有比取得别人的信任更为重要的事情了。“诚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时刻要遵守的做人原则,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