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濂求学作者

宋濂求学作者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为宋濂于1378年所写。那时宋濂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在国子监学习已两年的同乡马君则来拜见他,宋濂便为马生写了这篇赠序。本文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袅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为宋濂于1378年所写。那时宋濂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在国子监学习已两年的同乡马君则来拜见他,宋濂便为马生写了这篇赠序。文章借临别赠言之机,自述个人苦学的经过,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顺带批评了当时不好学的风气。

本文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为了说明主观上的努力可以克服客观上的困难,从而取得成就,便在主观和客观条件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对比:作者以自己青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前两段写足了自己读书和求学的艰苦,第三段开始,对前段描写的几个方面,一一做了比较,既有细致具体的事例,又有简明的概括归纳,具有生动的感染力和深刻的说服力,使人清晰地认识到专心求学、刻苦自励是人求学成才的重要条件。

另外,作者在陈述自己的主张时,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现身说法,其细节描写的真实程度使人有如目见之感,如写得书籍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的缊袍敝衣:“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作者通过自己求学过程中的点滴之事,所叙的都是自己的日常经历,娓娓道来,诚恳亲切。

总体看,作者以鲜明的对照,明析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在对比中又注重细节描述,给人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尽管作者在思想上没有脱出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束缚,但他所提倡的刻苦学习、虚心求教的精神在今天还是有教育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