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的入世转向

佛教的入世转向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解了这一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渗透,即全面中国化的里程,以及20世纪的入世问题,或者视作现代转型,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是佛学,特别是中国佛学的双相二重否定!20世纪佛教的显著特点就是入世转向。当时佛徒,乃至今日释迦弟子则自诩为人间佛教、人生佛学。

第二章 佛教的入世转向

冯友兰先生以“不道之道”、“无修之修”评判禅宗,指出佛学的方法是“遮诠”,并引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说明“负底方法”在哲学中“这是唯一底严格地正确方法”。(1)所谓“遮诠”、“负”就是否定,就是斯宾诺莎说的:To call anything finite is denial in part。理解了这一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渗透,即全面中国化的里程,以及20世纪的入世问题,或者视作现代转型,也就不言而喻了。

惟其否定,才有发展。就形上而言,佛学否定有,也否定无;否定非有非无,也否定亦有亦无。依现实而论,它一方面否定人的欲念,另一方面否定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现象社会,因而表现出世的倾向。同时,更以“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不离世间”的涉世精神,以及追求与本体合一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否定出世而为入世。这就是佛学,特别是中国佛学的双相二重否定!(2)正因为如此,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在经历了早期趋合附益的汉代佛道式佛教,魏晋佛玄式佛教之后,于隋唐为之一变,佛陀观念进至即心是佛的心性学说,外在的佛变成了内在佛,外向的超越,变成了内在的超越,实现了佛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清代学术,避虚就实,清之季世,国势危殆,佛学中心也自缁衣流入居士长者之间,山林佛学实际上也是佛门,便大踏步地迈向社会。佛家思辨的哲学、人生的关怀一扫其形上之玄想和林下风流而作救亡图存之慷慨悲歌。于是:

超越回向参与,

成佛变为成菩萨,

求佛道而归于化众生,

人生之玄想落实于人生之实践,

纯粹的心性学说演进为新内圣外王的道德规范,

外在净土的追求转归人间净土的建设。

一句话,就是由出世而入世。20世纪佛教的显著特点就是入世转向。当时佛徒,乃至今日释迦弟子则自诩为人间佛教、人生佛学。

如果说居士佛学的勃兴,以及学者以经世为目的而推挹佛学,并以己意进退佛说,游走于儒佛中西之间,既推动了近代哲学的革命及20世纪整个文化的重建的话,那么释迦弟子在千古未有之变局中,因适应时代的转换而进行的自身改革,并以人间佛教、人生佛学为建设人间净土的必由之路,进而表现出卫教爱国、救亡图存、全方位参与社会生活的热忱则反映了20世纪僧侣出世而不忘世,以出世而为入世的深刻人生关怀和济世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