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经注疏的背景及原因

佛经注疏的背景及原因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差异不在经典,而在中国佛学界对这些传来的经典有不同的理解。佛学家往往以注疏经典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南朝宋代,盛行注疏深奥的佛经之风。鸠摩罗什每译完一部佛经,总是先让他讲解,因为他能准确地发扬师旨。中国佛学界为什么会热衷于去注疏佛经呢?

一、佛经注疏的背景及原因

佛教来自印度,要在中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适应这里的土壤、气候及其他各种生存条件。从汉明帝永平求法、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应邀来华,到朱士行、法显、玄奘西行求法,反映的是佛教引进的过程和方式;从安世高入华传小乘禅法、支娄迦谶入华传大乘禅法,到四大译经家有重点的传译、繁花纷呈的佛教宗派的形成,反映的是佛教输入的轨迹和国人对它的选择;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唐武宗李炎灭佛、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到明世宗朱厚熜排佛,反映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佛教的限制、打击和摧残,使佛教处于低谷、衰微的状况;从梁武帝萧衍崇佛,到唐宣宗李忱、宋太祖赵匡胤先后复兴佛教,反映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提倡、利用和扶持,使佛教处于繁荣、发展的状况;从道安倡“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论,到慧远倡“沙门不敬王者”论,反映了佛教界在与统治阶级关系上的自我定位,……这些,就是中国佛教历史,就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国情。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差异不在经典,而在中国佛学界对这些传来的经典有不同的理解。佛学家往往以注疏经典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三国时代,支谦注有《了本生死经》,康僧会注有《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等,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又如西晋帛远注有《首楞严经》(图29)、帛法祚注有《放光般若经》,东晋道安注有《道行品经》、《阴持入经》等。后秦昙影和僧肇,分别注有《中论》、《维摩诘经》(图30),为后世研究佛学开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从东晋十六国直到南北朝,张扬佛法成为一种时髦,有关佛学的著述甚多。比如后秦的道融,跟从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多年,并讲新译之《菩萨戒本》、《法华经》、《中论》等,深受鸠摩罗什的青睐。他还代表僧众与师子国来华的婆罗门学者辩论,获得胜利,从此名声越来越响,弟子三百,问学者逾千。他便著书立说,撰有《法华经义疏》、《十地经义疏》、《金光明经义疏》、《维摩诘经义疏》、《大品般若经义疏》等。

img29

《楞严经》佛说法图(图29)

img30

《维摩经》(图30)

南朝宋代,盛行注疏深奥的佛经之风。与道融、僧肇、僧叡并为鸠摩罗什四大高足之一的道生,15岁便能讲解佛经,吐纳问辩,辞清珠玉。他的特点是不受经文约束,敢于独立思考,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还强调“顿悟”能够成佛,被奉为“顿悟”说的鼻祖。他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都融入所著《法华经义疏》、《泥洹经义疏》、《维摩经义疏》、《小品经义疏》等典籍中去了。与道生同时代的,慧静注有《维摩经》、《思益经》,谢灵运注有《金刚般若经》,道亮撰有《成实论文疏》,智林撰有《中论疏》、《二谛论疏》、《十二门论疏》、《毗昙杂心记疏》,等等。

到了南朝梁代,僧祐对注疏阐发佛经的情形,作了以下的总结、描述——

自尊经神运,秀出俗典。由汉届梁,世历明哲。虽复缁服素饰,并异迹同归。讲议赞,代代弥精。注述陶练,人人竞密。所以记论之富,盈阁以牣房;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矣。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当时有不少佛学家喜欢为佛经作“序”,从而将自己对这部经典的理解,乃至对某一学派、学说的看法,在“序”中充分阐述。比如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东晋名僧僧叡,就先后撰有《成实论序》、《大智度论序》、《中论序》、《法华经序》、《维摩诘经序》等。鸠摩罗什每译完一部佛经,总是先让他讲解,因为他能准确地发扬师旨。又如鸠摩罗什的另一位弟子、南朝宋名僧慧观,也先后撰写了《涅槃经序》、《胜鬘经序》、《修行地不净观经序》等。

中国佛学界为什么会热衷于去注疏佛经呢?这是因为,佛经虽被译成了中文,但它不是本身太深奥难懂,就是译文太隐晦曲折,普通读者阅读、理解都有困难。如果不借助于注疏,佛经的传播是很有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