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的内涵

哲学的内涵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来说,要想了解哲学的复杂内涵,首先要明白“哲学是什么”,亦即能够揭示或说明哲学的含义。这是造成揭示哲学内涵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不急于揭示哲学的内涵,不急于在了解哲学的全部内容之前给哲学下定义,虽然可以避免简单化和防止教条主义,但是不利于初学者对哲学的学习与把握。现代西方分析哲学认为,世界的基本存在是“事实”,哲学的对象是人类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语言与事实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常来说,要想了解哲学的复杂内涵,首先要明白“哲学是什么”,亦即能够揭示或说明哲学的含义。先解释概念及其含义,再讨论具体内容,这是经验科学(如自然科学)及形式科学(如数学)的做法。但是,对于涉及较为复杂人文知识的学科(如哲学、美学、伦理学等),这种先介绍概念再分析具体内容的做法往往会导致简单化与教条主义的后果。

一、揭示哲学内涵的困难

对于经验现象、经验事实,要想揭示其外在特征是比较容易的。例如,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某种事物的体积、温度、状态、运动速度、颜色、气味等外在特征;但要揭示其内在特征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人们使用比较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使用各种科学仪器,通过研究和分析现象与现象间、现象构成各因素间的关系就可以揭示其内在的特征,如金属的导电性、某些塑料的耐腐蚀性、微观粒子的测不准性等。

但是,哲学的对象至少具有超验性、高度抽象性的一面,对于这种性质,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也不能用颜色、体积、温度、导电性等感觉经验的术语来描述它。例如对于“必然性”这一哲学对象,虽然它的“原型”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存在于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等领域的特定关系中,但是人们不能直接仅仅通过观察、实验来确定它的存在,也几乎不可能用观察语言来表达它的存在。所以,从客观方面说,哲学对象的超验性、高度抽象性是造成揭示哲学内涵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主观方面看,要想把握超验的、高度抽象的哲学对象,既不能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实验手段,也不能仅仅使用分析法、还原法这些科学常用的方法。于是,哲学家们建立了形形色色的思想模式以求理解、接近和把握哲学研究对象,如柏拉图的理念论、老子的道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荀子的天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等等。这些思想模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与猜测性,从而也就具有个性与多样性。不同的哲学家对于哲学含义的界说是不同的、多样的,没有也不可能给出一个统一的哲学定义。这是造成揭示哲学内涵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揭示哲学内涵的几种常见视角

不急于揭示哲学的内涵,不急于在了解哲学的全部内容之前给哲学下定义,虽然可以避免简单化和防止教条主义,但是不利于初学者对哲学的学习与把握。初学哲学者总是想先知道哲学是什么,并以此为学习的抓手,建立有关哲学知识的框架,这也是正常的心理。所以,在展开哲学有关理论之前,先简单、概要地界说哲学较为常见的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渐进式的方法。常见的揭示哲学内涵的视角有如下五种。

(一)从哲学字面含义的视角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其词义为“爱智慧”。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将其直译为“爱智学”,但这种译名并未得到普遍使用。最早将译为汉字“哲学”的是日本学者西周,后该译法得到中国学者认可。

汉语的“哲学”一词同古希腊文的词义十分吻合。“哲”字在汉语中也有“智慧”的意思。《尔雅·释言》说:“哲,智也。”宋代邢昺曾引舍人注:“哲,大哲也。”前者所说之“智”是一般的智慧,是“常人之智”;后者说之“大哲(智)”,是大智慧,是哲人之智、哲学之智。

要想正确理解智慧,需要把握好“智慧”与“聪明”的关系。不少人认为,智慧就是聪明。所以,哲学是智慧之学,也聪明之学。其实智慧与聪明不是一回事,智慧的含义远比聪明丰富。人们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中也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汉代的贾谊将智慧分为“凡人之智”和“非凡人之智”,他在《治安策》中说:“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贾谊所说的“凡人之智”相当于“聪明”,而“能见将然”的“非凡人之智”相当于智慧。智慧的含义中固然有认识论和逻辑的内容,如“知者不惑”[1]“好学者近乎知”[2],但同时其中也含有伦理学的意义。智慧也指不为眼前的、浅薄的和个人的利益所迷惑,而追求长远的、根本的和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益不仅指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智慧也同人的志向和胸怀密切相关,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怀是获得智慧的重要前提。

与哲学含义所联系的“爱智慧”的智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智慧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理性思维方式,它坚持辩证法,同时又正确地处理好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关系;第二,智慧所要把握的对象是无条件的、整体的、全局的知识,同时它又要正确处理好与有条件的、部分的、局部的知识的关系;第三,智慧追求人类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同时又要正确处理好其与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的关系;第四,从人生哲学的视角看,智慧与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相联系。

(二)从哲学涉及对象的视角

很多哲学家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根本原因。但是,大家对于这种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有怎样的性质以及如何表述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分歧。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把根本原因称为“始基”或“本原”,其古希腊文原意是“开始”。始基论或本原论主张世界产生于某种始基、本原,经过演化最终又复归于该种始基、本原。不同哲学家所主张的始基、本原各不相同,如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主张是“火”,阿那克西曼德则将其概括为“无定形”或“无限”。在中国则有“五行说”、“道”论等学说。后来的哲学家们继续以各种方式讨论世界的终极原因或本原,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共相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叔本华、尼采的“意志论”,等等。

有些哲学家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若干最基本的关系,包括自然、社会、人这三者各自要素的基本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例如,柏拉图在其理念论中讨论了共相与殊相的关系,其后的唯名论与实在论继续争论这种关系,而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世界的基本关系之一。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他讨论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近代西方的洛克、休谟、贝克莱和现代西方的马赫等把人的感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到哲学对象之列,随后又有哲学派别把直觉、意志等人的某些主观因素与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对象。现代西方分析哲学认为,世界的基本存在是“事实”,哲学的对象是人类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语言与事实之间如何相对应的法则,也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代的生态哲学把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有哲学派别认为,世界的基本关系也就是世界的普遍规律。

从哲学所涉及对象的视角揭示哲学的内涵,可以对哲学作如下界说:哲学是探讨世界的根本原因、世界的本原的学说;哲学是关于共性与个性、实体与属性、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等世界基本关系的理论;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与外部世界存在的关系的学说;哲学是关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学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三)从哲学讨论内容的视角

哲学研究内容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主观化、知识化,或者说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以理论的、知识的形式加以表达就形成哲学的内容。把“始基”“本原”理论化,形成哲学本体论、形而上学理论;把“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理论化,分别形成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感觉论、意志论;把世界最基本的关系理论化,形成哲学范畴论;把自然、社会、人、思维等领域的存在与发展变化规律理论化,分别形成自然观、历史观、人文观、思维观,对四者的共性进行概括则形成世界观

从哲学内容的视角揭示哲学的内涵,可以把哲学归结为:哲学是关于本体论、形而上学的理论;哲学是关于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理论;哲学是关于感觉、意志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是关于生态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是关于人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哲学是范畴理论;哲学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四)从哲学表现形式的视角

哲学可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体系(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表现为人的理想、信念体系(如孔子孟子、庄子的哲学)。

哲学也可以是主体的自觉的、积极的思想活动和探索活动。哲学的思维活动是反思的、自觉的沉思活动,是对自我意识的再思考活动。没有哲学思想活动,就不会有各种哲学理论体系。

哲学又可以是社会思潮。有影响的哲学会得到社会的认同,进而向艺术、文学、宗教、道德、政治、社会习俗等领域渗透、扩散,形成社会思潮,如存在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等。

因此,哲学既是理论体系,又是理想、信念体系;既是思想活动,又是社会思潮。

(五)从哲学学科性质的视角

哲学学科性质及其社会功能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方法特点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说,不同的科学研究的是特殊的存在、特殊的“有”,而哲学则研究存在本身、“有”本身。哲学研究是指向世界的本质、根本与整体的。[3]康德认为,科学是知性通过范畴把相关领域的直觉判断结合成的局部、有限的经验判断,而哲学则是理性通过理念来把各种有限的、各自独立的知识综合成关于世界整体的知识。

哲学指向世界的整体性、综合性。庄子在《庄子·内篇·齐物论》里认为,各种具体的实物、具体的理论虽各有其依据,但各有其局限性、有限性,只有“以道观之”,站在“道”的整体的、无限的视角,才能超越超各种具体物、论的局限性、有限性,使人、物、论达到自由。

各种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分科研究的学问”,各自截取自然、社会的某一特定领域、某一部特定部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虽然可以深化对对象的认识,但是整体的世界被分割得零碎了。而哲学弥补了科学的这种不足。哲学是从整体上、从根本原则上把握世界的学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科学之王”。当然,对于世界的“整体”、“根本”是什么,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