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两美”浙江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两美”浙江建设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两美”浙江建设之间在内容与发展逻辑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两美”浙江建设进行探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就此意义而言,“两美”浙江建设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其本体论基础。[7]因此,以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哲学观点作为“两美”浙江建设的思想基础是可行的,亦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

许 威

内容提要:“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是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两美”浙江建设之间在内容与发展逻辑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两美”浙江建设进行探究。本文依次对“两美”浙江建设进行了思考,对“两美”浙江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究了“两美”浙江建设的本质要求、动力引擎与根本保障。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两美”浙江;问题探究

作者:许威,中共桐乡市委党校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是尽快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内容。[1]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两美”浙江建设,方能全面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里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的“两美”建设的理论体系,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的唯物史观与“两美”浙江建设之间在内容与发展逻辑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两美”浙江建设进行探究。

一、“两美”浙江建设浅析

“两美”浙江建设以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建成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为目标。要实现以上目标就要逐步理顺、疏清、统筹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人的发展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在实现“两美”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继续践行“富民强省”战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期、新形势下,“两美”浙江建设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对“富民强省”战略的继承和诠释。[2]

在“两美”浙江建设过程中,须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人与环境与生态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谋求生态的和谐与平衡、人的和谐与发展,唯有如此,建设美丽浙江、美丽浙江人,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梦想,实现人民的中国梦。因此,“两美”浙江的建设要不断优化完善实现永续发展的城乡区域空间布局,不断加强山川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着力推进以“五水共治”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3]弘扬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文精神,真正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和行动,创建美丽浙江、美好生活。

二、“两美”浙江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1.唯物史观为“两美”浙江建设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它并不是把人类社会看作是独立的、脱离自然的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的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把人类历史看作是自然史的一部分。而“两美”浙江建设所关注的最直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见,两者有着相同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且,“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化出发”[4]。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先处理好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两美”浙江建设立足于当前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发展生态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核心任务,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与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后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因此,自然界具有优先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应保持清醒的认识。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要实现“使自然界真正复活”、“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的历史使命,必须确立如下前提: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故而,唯物史观在本体论层次上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意义体现在:

一是唯物史观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紧密地统一起来。借助于人类物质性实践活动,自然界由单纯的客观存在而变得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性;同样借助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不仅依赖于而且超越自然界,在使自然不断人化的同时,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离不开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离不开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基础。就此意义而言,“两美”浙江建设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其本体论基础。

二是唯物史观在坚持社会实践这一唯物主义前提下,力求实现自然与人(人类社会)的统一,而这正是“两美”浙江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自然的“对象化”“是人不断生成的条件和历史”,而“人”、“主体”的形成,也是自然本身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为了进行生产,人们要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6]。可见,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社会实践性。人与自然的对立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那么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统一也只能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脱离这一前提谈论人与自然关系,只能陷入空洞、抽象的理论思辨。“但是,人们绝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是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的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7]因此,以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哲学观点作为“两美”浙江建设的思想基础是可行的,亦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两美”浙江建设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

2.唯物史观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认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8]所以,“两美”浙江建设的开展有其实践和理论上的必然性。通过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两美”浙江建设的认识论根源。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具体性,这种历史具体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表现出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源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历史上三种依次更替出现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伴随着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发展状况而产生的。同时,这三种社会形态反过来又使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发展状况具有不同的社会形式。”[9]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确立以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弱小,人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着敬畏甚至崇拜之情。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生态问题并不会引起人与自然的剧烈冲突。在物的依赖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即由前资本主义形态下人对自然的盲从和敬畏,转化为人对自然的普遍征服和占有,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视为自发的力量。”[10]马克思既肯定了物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优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又指出了物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限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同人们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11],使人的本质得以充分对象化,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形式不断得到深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生态危机乃至社会危机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唯物史观看来,这是历史进步的代价,也是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总之,唯物史观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文明只是发展到现在才成了改变全球环境的主要原因”[12]。这既是人类进步的代价,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它既昭示了主客对立、理性万能的认识论模式的流弊,又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唯物史观对于“两美”浙江建设的重要认识论意义所在。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两美”浙江建设的问题探究

1.“以人为本”是“两美”浙江建设的本质要求

“两美”浙江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浙江,为浙江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其最终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促进社会和谐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二者相互统一、密不可分,“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人是实践的主体,是全部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作为改造社会的主体,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既满足自身的现实需求,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属“人”性是第一位的。

“以人为本”开展“两美”浙江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指向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美丽浙江建设,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内容所在。也就是说在建设美丽浙江的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在不断提升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同时,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要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两美”浙江建设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城乡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努力使发展为“人”服务,唯有如此,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方能有正确方向。

2.生产力发展是“两美”浙江建设的动力引擎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因此,“两美”浙江建设的过程亦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离开了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妄谈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只能是空中楼阁。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推动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发展。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高质高效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拓展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空间;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切实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要不失时机抓好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在新常态下、新形势下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动力支持。

3.生态文明建设是“两美”浙江建设的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是由多重关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才得以实现的。丰富的自然界本身、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矛盾问题分析及解决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新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3]。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推动“两美”浙江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4]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合体。马克思在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问题上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开展具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就是说,自然界使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相互过程的、人的身体。”[15]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掌握自然规律,发现了关于客观世界所具有的“物的尺度”,并结合自身的“内在尺度”,开始了对世界的改造,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是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基础上来完成的,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生态系统的健康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绿水青山”等一系列自然资源的使用是打造“金山银山”的必要条件。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唯有如此,方能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因此,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题中之意。在“两美”浙江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得出“金山银山”,留得住“绿水青山”,“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6]

参考文献

[1]陆立军.深刻认识“两美”浙江建设中的三对关系[EB/OL].人民网,2014‐7‐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杨荫冲,刘湘武.历史唯物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5][美]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1).

[7]徐绍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N].人民日报,2014‐3‐17(12).

[8]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车玉玲.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反思与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11]史巧云.“两美浙江”的“统筹法”[J].浙江人大,2015(21).

【注释】

[1]引自2014年5月23日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

[2]陆立军.深刻认识“两美”浙江建设中的三对关系[EB/OL].人民网,2014‐7‐23.

[3]引自2014年5月23日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9]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6.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6,122,128.

[12][美]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陈嘉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3.

[13]杨荫冲,刘湘武.历史唯物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