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文化自我扬弃,精彩不断

大众文化自我扬弃,精彩不断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即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糟粕,发展、创新优秀文化的过程。我国大众文化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与理想,坚定主流文化的领导权。大众文化的自我扬弃、自我发展,不仅是一个精神文化领域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实践问题。

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至今,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区分文化作品和活动的精华和糟粕,不断剔除糟粕,创造精彩,实现大众文化的自我扬弃,是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繁荣之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于大众文化的性质判断的本质在于,该文化是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文明进步与全面发展。能够反映和彰显人的本质力量,反映和彰显人们创造历史和日常生活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有利于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温暖人心,促使人们建设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文化作品与活动,都应该视作大众文化的精华,都应该得到支持和弘扬;反之,则需要不断剔除。中国大众文化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过程,也是不断自我扬弃、剔除糟粕的繁荣发展过程。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判断大众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的标准也呈现出历史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因而不能够简单、主观、盲目行事。

(一)扬弃标准的社会历史性

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即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糟粕,发展、创新优秀文化的过程。然而,实际上区分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是该受到鼓励、倡导还是贬抑、抵制,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事情,往往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而发生变化,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做简单的判断。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往往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大众对自身处境改变、自身发展机会争取和未来可能理想的某种方式的诉说和追求,表达着大众同主流社会之间复杂微妙的博弈关系和利害关系。一个时期的大众的处境、意愿和表达方式同另一个时期往往是不同的;一个时期和另一个时期的大众的自觉意识和表达能力是不同的。大众诉求的合理性、可能性条件也是不同的,引起的社会反响、后果也会不同。因此,不可以简单、笼统地认为哪些就是优秀的精华,哪些就是糟粕,而是需要理性地、历史地加以辨别。

比如,20世纪80年代青年中流行喇叭裤、披肩发、摇滚乐,追求自由个性,一时引起一些成年人的惶恐不安;90年代年轻人中追星族兴起,唯明星马首是瞻,也曾经被认为是缺乏远大理想之举;2000年以来消费主义蔓延,艰苦朴素不再受追捧,也有人为此忧心忡忡;2010年以来广场舞风靡,也有人指责噪音扰民、影响环境;等等。今天回头看看,青年人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对明星的崇拜,成年人、老年人对物质生活改善和健康生活的展现,其实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人自身丰富发展的体现。当然,其中的诸多利弊,都与特定社会生活环境和各方面利益关系有关,需要历史地、具体地加以分析、对待。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向我们展示着,大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民主、文化自由等诉求,需要人们辩证地看待其历史的合理性、条件性和选择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发展进步的系统进程,认为矛盾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存在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而且也存在于精神生活之内。历史的辩证法为判断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供了合理的、全新的思路,为实现发展中的自我扬弃提供了理性的思想依据。正是在各种文化观念、文化形态的矛盾运动中,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引领下,不断实现着自我扬弃,并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彩。

(二)扬弃标准的阶级性

面对发展的广泛主体及其自主创造、自由发挥的巨大空间,大众文化的扬弃标准是否还讲阶级性?人们可能存在这样的困惑,在现在这个文化高度开放、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是否还应该存在阶级性?尤其是大众文化,作为非正统、非官方文化,是否还应该显示无产阶级及其解放的立场与追求?其实这涉及的是是否还接受主流文化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约束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文化应该开放、多元,才能在众多文化交织中产生文化的创新、发展、繁荣,从而淡化其阶级性,这有去意识形态倾向。

大众文化在当前果真可以不顾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解放诉求,可以摆脱主流文化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约束?答案显然是不可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使得国内的阶级关系变得复杂。既得利益集团借市场机制压榨劳动群众利益的现实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公平的社会关系、利益关系依然没有彻底消除,各种不劳而获、投机钻营等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和实际做法依然没有彻底根除,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的尊严依然没有得到全社会应有的推崇和广泛的践行,大众文化中依然流行有各种非无产阶级的观念和腐朽落后的沉渣,必须以鲜明的无产阶级性、社会主义性的标准加以分析辨别、克服扬弃,不能任其泛滥,毒害和误导大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提醒着我们,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种制度的重要性。大众文化如果充斥各种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念和腐朽作风,必然会涣散大众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振兴中国梦的意志和行动,更遑论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

我国大众文化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与理想,坚定主流文化的领导权。这样才能真正为大众自由自主的文化创造、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大众的共同长远利益不被商业文化和市场资本所控制,不会沦为弱肉强食的肉搏战场。

(三)扬弃标准的实践性

大众文化的自我扬弃、自我发展,不仅是一个精神文化领域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实践问题。只有植根于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汲取大众的丰富智慧,并现实地、艺术地再现大众生活实践智慧的文化作品和表达形式,才能够代表大众、满足大众、提升大众,并在与大众良性互动的文化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参与。

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来源于大众实践,并且能够通过感染、启发和提升大众精神世界而影响和提升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对实践具有鼓舞和引导的作用。大众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抨击生活中的丑恶、弘扬生活中的善良美好,还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追求艺术地、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吸引着大众去欣赏和消费,从而内化为大众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情趣,塑造着大众的是非善恶标准,引领、改变着大众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优秀的大众文化对实践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判断一种文化是否优秀,还在于它对生活实践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大众文明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创造能力的增强。优秀的大众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判断,提升着人们的文明素养与创造能力。优秀大众文化对人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人民群众道德修养的提升。优秀大众文化作品应该弘扬民族优秀品质,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引人向善,潜移默化地塑造社会主义是非观和爱国主义情操,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第二,有助于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升。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能够关注科技发展动态与前沿,把最新的科技理念与知识融入作品中,以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着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给人们带来轻松欢乐的同时,提升着大众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水平,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第三,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鞭笞生活中的假恶丑,在内容与形式上贴近生活、不断创新,能够启发人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创造美好,充满开拓创造的正能量和新智慧,在提升大众感受创造生活的美好与幸福的同时,提升着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