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化人才引进途径与策略分析调研报告

国际化人才引进途径与策略分析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期间,银川市积极实施保障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取得初步成绩。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为23.8万人,其中国际化人才约1000人。二是国际化人才引进方法不多、渠道有限。三是国际化人才工作时间不长、流失严重。早些年企业引进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大部分已经离职。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开发的程度不高。五是国际化人才分布和结构不

银川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为配合自治区“开放宁夏”战略的实施,根据银川市委、政府的要求和工作部署,由银川市人才工作服务局牵头,协调市各相关部门,对各县(市)区、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滨河新区和人才重点企事业单位,就国际化人才引进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银川国际化人才引进问题的提出

银川地处中国大陆地理几何中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和宁陕甘内蒙古毗邻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在自然条件、地理区位、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既有着特殊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也面临着不少限制和制约因素(见图1)。正是基于这种市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坚持走开放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升银川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据学者研究,国际化的过程一般存在如下发展模式(见图2):国际化人才是起点,国际化组织是动力,国际化国家是方向,国际化城市是平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国之本,也是城市兴旺发达之基。提升银川的国际化水平,实现开放式内涵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支撑。为此,探索合理可行的途径和策略,加快银川国际化人才引进的步伐,是现实发展所需,也是保障长远可持续发展所需。

图1 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SWOT分析

图2 人才与国际化战略

二、银川市国际化人才引进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引进现状

“十二五”期间,银川市积极实施保障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取得初步成绩。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为23.8万人,其中国际化人才约1000人。全市先后实施外资和港澳台项目14个,引进俄罗斯、雷萨克和韩国宋明根卡瓦心脏手术团队以及欧洲医疗团队、韩国GJ株式会社大蒜素、法国米歇尔罗兰葡萄酒等顶尖技术团队9个。2015年上半年,又引进院士9名、“千人计划”专家4名、外国专家40名、其他高层次人才159名,广泛分布于经济管理、机械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纺织、葡萄酒、生物工程、医疗、教育等各行业和产业(见下表)。

银川外国专家分布情况表

(二)主要做法

1.举办各种节会招募人才。成功举办“新丝路新驱动银川人才发展高峰论坛”,邀请54名院士专家出席,签订合作协议9项,聘请3人作为市政府教育顾问。举办第一届银川国际人才交流洽谈会,5名院士专家和40余名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出席,提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需求207个,现场登记高层次人才需求及合作项目550个,达成高层次人才引进及项目合作意向协议110项。此外,每年举办4次大型人才招聘会,共为区内外2.3万名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

2.围绕产业和项目聚集人才。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引进博士33名,硕士276名、急需紧缺专业本科生近1000人,涉及计算机、信息管理、机械制造、化学工程、食品加工、生物发酵等多个行业和领域。银川市委领导亲自带队赴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展“双招双引”活动,组织引进蓝宝石、单晶硅棒等一批大项目,引进企业创新团队15个,引入企业高管、高层次技术人才50名。依托2.5新经济业态,吸引300余家科技型企业、2300余名人才来银创新创业。对阿、对韩日俄等国家和台湾地区项目引才力度逐年加大。此外,国家“千人计划”冯翔博士带项目带团队在开发区实施物联网智能化控制集成项目。

3.加强校地合作引进人才。银川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全国30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以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形式开展了人才项目合作。先后引进重点高校19名博士来银川挂职任职,其中,精通外语、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有8名,占到总数的42%。加强与宁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合作,增设石油化工煤化工、光伏材料、机械制造、生物发酵、生态纺织、葡萄酒酿造等传统产业学科专业。与马来西亚英迪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为银川市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6000余人。

4.建设载体平台招引人才。投资20亿元建成IBI育成中心和银川科技园,引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银川)示范基地和中科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滨河新区国际医疗城和国际科教城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建成重点实验室4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院士工作站9个、专家服务基地12家、博士科研工作站5个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载体。建成中国西北人才金港、科锐国际猎头银川工作站、银川欧洲(德国)人才工作站等人才市场化运作平台,目前已向全市各用人单位推荐各类国际化和外向型人才571人。

5.突出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银川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各用人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培训等。以用人单位人才项目为抓手,组织实施重点人才工作项目43个,核拨经费610万,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16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85名。制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扶持政策,以实施科技创新项目为重点,引导企业加强人才柔性引进,对企业引进人才和技术取得成效的给予补助优惠政策。

三、制约银川市国际化人才引进的主要问题解析

根据问卷调查及座谈访谈反馈的情况,受访者普遍认为国际化人才引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国际化人才总量偏少、层次较低,国际化人才引进方法不多、渠道有限,国际化人才流失严重,分别占到调查结果的33%、22%和20%。此外,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开发的程度不高的有15%,认为国际化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的有8%,剩下2%选了其他选项(见图3)。

图3 银川市国际化人才引进主要问题调查结果

具体体现在:一是国际化人才总量偏少、层次较低。目前全市国际化人才不到1000人,且很大部分是只有较短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业性人才,既懂经营管理又懂国际法律和外语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二是国际化人才引进方法不多、渠道有限。不少用人单位有招聘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但要么引才无门,要么依托行业、公司系统上级委派及单位领导层个人关系,存在招聘渠道少、信息不畅通等问题。三是国际化人才工作时间不长、流失严重。引入的国际化人才,难于真正安心留下来干事创业,大部分工作平均时间长度为2~3年,有些甚至一年都不到。早些年企业引进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大部分已经离职。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开发的程度不高。国外留学生和海外工作人员回银就业创业率较低;本地懂阿语的人才不少,但他们很多跑到义乌、广州去创业就业,仅在义乌就有宁夏本地的阿语翻译人才7000余人。五是国际化人才分布和结构不合理。从分布和结构看,国际化人才主要分布于经济类和科教文卫领域,党政和社会工作领域等服务和支持部门则严重缺乏。

从调研反馈的情况看,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配套不到位、经费投入不到位、管理服务不到位及地理环境、发展阶段等有关制约银川国际化人才引进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见图4)。

图4 制约银川市国际化人才引进的因素分析

具体体现在:一是理念落后、思想认识不到位。开放意识和国际化观念不强,认为培养外向型、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欠发达地区主要精力应放在国内人才开发上,现在提出人才国际化为时尚早,既用不上,又增加成本费用。二是法律滞后、政策配套不到位。人才引进缺乏立法保障,主要依靠相对零散的政策文件,含金量和层级不高,稳定性不强,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对国际化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三是激励不足、经费投入不到位。对国际化人才重要性认识不足,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再加上金融市场不发达,难于推动重大国际化人才项目;对国际化人才的优惠激励、生活补助、住房补贴等方面的补助标准不明确。四是整合不够,服务体系不完善。涉及国际化人才事项目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存在,全市国际化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尚未建立,外籍人才在签证居留、子女入学、配偶调动、社会保障和国际业务结算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实际困难。此外,银川地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客观因素,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国际化人才引进。

四、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的途径和策略

(一)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引才战略规划

一是更新人才理念。坚持不走承接一线地区“二流人才”的老路,以更具国际化、战略性和前瞻性思维谋划人才工作。善用“一带一路”、中阿合作、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机遇,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引进培养能发挥比较优势的各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工作一步接轨、零度承接的反梯度发展。

二是明确发展战略。将人才国际化引进纳入银川市人才“十三五”规划,根据银川区域经济水平和人才发展基础,确定本市人才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实现路径及竞争策略。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机遇,围绕开放内涵式发展之路,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和文化优势,以中阿合作、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国际化带动人才国际化。力争每年引进300人以上的国际化人才,使银川市“十三五”期间人才国际化有显著进展。

三是创优人才政策。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银川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尽快配套出台《关于建设银川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实施意见》《银川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管理办法(试行)》《银川市人才工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8项具有突破性的人才配套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出台针对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专项人才政策。

(二)构建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引进模式

一是优化引才结构。除了给引进人才较好的物质待遇外,更要让其对银川有归属感。要进一步优化引才结构,按照2∶3∶5的比例引入高端复合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国际化人才。此外,既要优先引入本市急需、能产生直接效益的经济、科技、信息和外语类人才,亦匹配引入一定量的管理、教育、文化和社会类高层次人才。

二是拓宽引才渠道。继续举办好高峰论坛、人才招聘会等常规节会,谋划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银川国际人才洽谈会”,吸引和招募各方人才。依托中阿合作项目、中俄韩国际医疗合作项目、教育系统特色工作室等载体,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广州留交会、深圳国交会、武汉华创会、大连海创会等,引进国际化人才。积极探索“引凤归巢”等人才项目,创造条件让银川乃至宁夏本地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回乡服务”。

三是完善引才机制。积极落实自治区和银川市促进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引进一批开放型国际化人才,努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探索建立刚性柔性相结合、相促进的国际化人才引进办法。加大刚性引才力度,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重视发挥柔性人才引进作用,通过引导用人单位在北上广等地成立分公司、业务点和工作站等,“化外为内”有效克服国际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发挥现有人才的中介桥梁作用,形成滚雪球效应,放大现有引才政策和项目的社会经济效应。

(三)创新现有的国际化人才开发机制

突出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围绕全市重点产业,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国际化人才。积极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工程,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提升本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水平。支持在企业工作的国际化人才参与评选政府特殊津贴、劳动模范、拔尖人才等。通过以奖代补、资金配套等优惠措施,引导各类企业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

发挥院校人才引进优势。利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合作高校的资源优势,每年引进10名左右博士来银挂职工作。依托自治区高等院校“国际化提升工程”,发挥其国际化人才引进和辐射作用。支持在银高等院校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科学技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扩大高校互派留学生的规模,吸引来银留学人员留银工作。鼓励支持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银川九中等市属各类院校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和人才交流引进,支持民办院校引进国际化人才,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实施国际化培训工程。以能力建设为主题,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能力的培养力度。以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为重点,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标准,完善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培养一批拿得出、用得上的实用性国际化人才。制订各类国际化人才培训方案,每年拟举办专项培训班10个,规模1000余人次,对“六支人才队伍”开展国际化专项培训,使他们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懂得国际惯例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的知识和能力。

(四)营造优良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投资激励机制。对国际化人才在银投资创业给予启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和返还,并协助申报国家及自治区扶持项目和资金。探索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和专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设立国际化人才基金,专门用于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开发工作。比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通过贷款贴息支持等“外语+”复合型人才来银或回乡创业。建立国际化人才储备编制,由市编办从全市总编制中统筹一定数量事业编制,专门用于事业单位急需紧缺的国际化人才引进。适当放宽引进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国际化人才任职、调任以及职称评聘等条件,特别优秀的容许采取相应措施破格晋升。

加强载体平台建设。推进银川“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建设银川国际化人才高地。依托“宁夏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国外工作人员进园创业。在国外留学生和华裔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如在北美、欧洲和中东阿拉伯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委托国外商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等方式,设立留学人员及外籍人才工作站或联络处。整合现有人才库资源,建立包括海外高级专家人才库、项目库等信息库,了解掌握国际化人才动态。积极开发本市人才供需系统,为用人单位定点定向引才。

优化管理服务体系。组建国际化人才服务中心,配备专门工作服务团队,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集成化服务。设立“绿色通道”服务窗口,为国际化人才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办理”服务。制定和落实国际化人才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安置就业以及家属户籍随迁等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以PPP模式,发挥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设银川高端人才社区。通过建设“一会三制”,即人才工作协会和人才配套法制、人才工作服务机制、人才投融资体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质的生活环境和优雅的人文环境,构建形成具有银川风格、国际水准和较大影响力的“人才聚居地”。

(本文获2015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