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演进的主要特征

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演进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思路的梳理,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过程和理论创新,体现了这一时期我们党文化建设理论不断演进、深化、创新的鲜明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阶段性。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思路的梳理,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过程和理论创新,体现了这一时期我们党文化建设理论不断演进、深化、创新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

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理论不断演进的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文化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定位日益明确,对文化战略地位的认识愈益深刻,这正是我们党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同时,30多年来,在文化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对文化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也正是在对自身文化与全球文化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文化选择,体现了适应新环境、顺应新时代进行文化选择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中华文化复兴梦的提出等,则表达了我们实现文化自足的愿望、走向文化自强的决心和实现文化复兴的自信。

(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5]文化理论也是时代的产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而发生的,是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而出现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根据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的现状,进一步提升了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把文化理论创新与当今时代主题和文化发展潮流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制定和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理论创新中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源并从中汲取营养,保持民族特质、民族作风、民族气派,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彰显了中华文明复兴的愿景,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特征。

(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延展性和开拓性的统一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再到从“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理论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进一步展开和深化,体现了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上的延展性特征。同时,我们党在总结新的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也不断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基础的新质理论,体现了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上的开拓性特征。如“文化国力说”、“文化权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等,都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是对这一理论的质的突破。

(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阶段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阶段性。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不同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共产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理论只有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才能具备实践的科学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在总结提炼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生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同时,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本身是沉淀历史经验、反映当前现实、表征未来愿景的统一体,内容形式适应性与价值引导超越性相结合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决定了文化理论在价值引导上具有前瞻性。文化理论既要立足现实,服务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又要引导现实社会向更高级阶段迈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强调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强调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等等,这些都是其前瞻性的重要表现。

总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文本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演进的脉络和特征,对于我们认识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性,坚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避免今后在文化理论创新过程中走弯路,从而以不断发展的文化理论成果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任务项目“新时期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理论贡献研究(课题编号:13JD710053)”的阶段性成果。

[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30页。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2页。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5页。

[6]《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4页。

[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7页。

[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4页。

[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6页。

[1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11页。

[1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1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5页。

[1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1页。

[1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1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1页。

[18]《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1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2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6页。

[2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2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2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2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2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26]《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2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4—335页。

[2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8页。

[29]《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3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3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3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3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6页

[3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