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具体是指什么

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具体是指什么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可以用效用来表达,并不说明建立在效用价值论基础上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正确的。虽然边际效用价值论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攻击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它庸俗化了。他们深知,如果找不到商品的同一性,是奈何不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要是论述这个阶段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效用与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财富中,天然财富的使用价值不通过交换就可使用,那么,不经过交换就投入使用的财富的价值是怎么表达的?

任何被投入使用的财富的价值,都可以通过使用价值的效用表达出来。

既然使用价值的价值可以用效用来表达,那么,建立在效用价值论基础上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不是正确的?

价值可以用效用来表达,并不说明建立在效用价值论基础上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正确的。虽然边际效用价值论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攻击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它庸俗化了。系统论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庞巴维克曾说过,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反对它的人的力量太差。[1]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无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一味地进行否定,这种阶级偏见注定使他们的理论陷入荒谬。他们深知,如果找不到商品的同一性,是奈何不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于是,他们说,效用就是事物的同一性。有人曾试图把效用量化,就像牛顿把力量化一样,但没有成功。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阶级偏见出发所阐述的效用价值论注定不能成功,因为事物的使用价值不是价值。虽然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过程形成价值,但效用本身不是价值。

1.效用不是价值。

(1)从财富的形成到财富被使用,有三个紧密相连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财富的自然形成阶段。一切财富都是自然创造的,其使用价值在自然过程中形成。随着使用价值的形成,也形成了价值,这是财富的自然价值。第二个阶段是劳动过程影响自然财富的阶段。劳动过程影响自然财富,使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财富改变形态,适合于人类使用。在劳动过程中,事物转型,形成新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劳动过程形成价值。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要是论述这个阶段的价值形成过程。第三阶段是财富的使用过程。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使用过程就是消费过程。在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发挥作用,产生效用。使用价值发挥效用的过程,也产生价值。价值的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的价值都不能被忽视。如果财富必须经过交换才能被使用,财富的流通过程也形成价值。不过,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流通过程并入消费过程。如果产品不经过流通直接被消费,就不存在这个过程,也不存在流通价值。

(2)财富的消费过程。财富的自然形成过程、劳动加工过程和使用过程形成各不相同的价值。生产性消费过程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使用产生效用,产生价值。生活性消费的财富也产生效用,也产生价值。抛开自然价值不说,只说生产价值与消费价值二者的不同,同一产品,如果用途不同,效用不同,效用价值量也不同。例如,制造枪需要一定的原材料,需要一定的劳动力和技术,经过一定的劳动时间,制造过程结束,枪的价值就凝结了。而购枪的人是把枪拿去打敌人,还是把枪用作烧火棍,那属于怎么消费的问题。购枪的人付出的是枪的生产价值,购买的是枪的预期效用价值。尽管人们从观念上认为商品的生产价值与其效用价值是相等的,但实际二者可能是不等的。不同商品的效用,更是不同的。如果把枪用做武器,它是军火;如果把枪当作烧火棍,它成为生活用品。军火与烧火棍的效用无论如何是不能等同的。但是,无论是把枪当成烧火棍还是把枪当成军火,枪的制造阶段形成的价值量是一定的,不因它的效用不同而改变,卖枪者不会因为买枪者的用途不同而把枪的价格降至价值以下。消费过程不是生产过程,产品在没有投入使用前,其价值已经决定了,其价值受生产价值规律支配。消费效用过程产生的价值,属于使用价值被使用的消费问题,属于价值产生的另一个阶段,将受另外一个规律即消费价值规律的支配。

(3)使用价值的使用过程形成效用价值,产生效果和效率。使用价值在使用中产生的效用,不是价值,但使用过程形成价值,价值量为效用的持续时间。使用价值的效用产生效果,效果与效用持续时间的比率,是效率,是使用价值在单位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的结果。效率是使用价值效用大小的表达,可用下式表示:

效率表示使用价值效用的大或小。我们平常所说的价值大或价值小,实际是指使用价值效用的大或小。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只有多或少的差别,没有大或小的差别。有时人们也说价值多是价值大,价值少是价值小,那是人们混淆了使用价值的效用与使用价值的价值的缘故。

人们习惯用高或低来描述效率。效率与效用效果成正比,与效用价值成反比。效率高则效用大,效率低则效用小。效率高则效用时间短,效率低则效用时间长。例如,劳动力效用的大或小用劳动的结果与劳动过程时间的比值即劳动生产率来表示:

劳动力的效用价值就是劳动过程持续的时间。事物的有效使用期是含有一定效用时间的事物存在时间。

如果效果一定,效用时间越长,效率越低;效用时间越短,效率越高。如果效率一定,效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多;效用时间越短,效果越少。如果效用时间一定,则效果越多,效率越高;效果越少,效率越低。

有的劳动物品的使用效率不是一目了然的。例如,一台电视机的效用效率用电视机释放的信息量与实际开机时间的比值来表示:

电视机的效用效率所表达的是电视机效用的大或小。效用的大或小不是效用价值,效用价值是实际开机时间。

电视机实际开机时间不是电视机的有效使用期。人们在市场上付出生产电视机价值的等价物所得到的是电视机的实际开机时间。含有实际开机时间的电视机存在时间,是电视机的有效使用期,即电视机的寿命。比如,电视机的寿命为10年,这是电视机的有效使用时间。在电视机的有效使用期内,电视机可以正常开机,显示它的实际效用时间。如果电视机的有效使用期增加,比如消费者购买的电视机的有效使用期为10年,而实际电视机使用了12年,延长了2年使用期,这不等于延长了两年的实际效用时间。如果因产品质量、使用技术的原因致产品的有效使用期延长,则是产品的实际效用时间延长。这个问题涉及消费价值创造、创新和积累,可参阅第十章。在电视机的有效使用期内,开机次数时间加总,是实际效用时间。电视机释放的信息量与实际效用时间的比值,是效率。如果电视机释放的信息量一定,开机时间越长,则效率越低,表示效用越小。如果电视机释放的信息量增加,开机时间缩短,则电视机的效率高,效用大。这与劳动力的使用是一样的。劳动者并非时刻都处于劳动中,只有在劳动时才创造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要强迫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压缩休息时间,就是资本家认为,他们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购买的是劳动者劳动力某一有效使用期的全部时间,包括休息、吃饭、上厕所的时间,所以,资本家才在劳动时间内,限制劳动者上厕所的时间,企图无限增加实际劳动时间,从而获得较多的劳动力使用效果。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资本家在市场上应该付出劳动力生产价值即劳动力一生价值的等价获得劳动力预期效用价值,但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优势,只付出了劳动力实际效用时间的等价。因此,为了提高效率而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侵占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对于劳动者是不公平的。

有些微观事物的效用大小目前还不容易衡量,但与以上的衡量道理和方法相同。例如,人在沙漠中,非常希望得到一杯水。当他喝下这杯水后,则:

水分子影响的人体活性细胞的数量越多,如果亲和时间一定,则效率越高,表示效用越大。在这里,需要注意区分水分子与人体亲和的时间不是人的生命延长的时间。人如果在沙漠中因缺水而濒临死亡,喝下一杯水后,对其体内一定数量的活性细胞有影响,但不一定能挽救其生命。水分子影响的人体活性细胞的数量越多,与人体亲和的时间越短,人生存下来的可能性越大,表示水的效用越大。

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常把自然效率与劳动效率混合在一起进行计量。例如,我国南方因阳光充足、气候温暖而一年收获两季庄稼,北方因气候原因一年只收获一季庄稼。两季和一季的差别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产量是自然因素和劳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其效率是混合效率,表达自然效用和劳动力效用的结果:

同样的物品如果用途不同,其效用也是不同的。如果把金刚石用于切割物体,则:

如果把金刚石用作装饰品,则:

因为目前人们对微观物质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有些事物的效率现在还不能精确计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必然能够被精确计量。

2.效用价值不是由主观决定的。

(1)主观影响效用价值实现的量,但不决定效用价值的存在与否。虽然效用产生价值,但效用价值不由主观决定。有用事物的天然价值、劳动价值、效用产生的价值以及流通过程的价值,都不由主观决定。如果由于人们改变某一事物的用途,导致价格变化,就认为事物的价值由主观决定,那是不对的。比如,有人为了打击敌人而购买枪支,他出的价格可能很高。战争结束了,人们不需要用枪去打击敌人了,买枪的人只是把枪当作烧火棍,他出的价格就会比战争时少很多。有人可能有疑问:正是因为人们主观上认为枪的效用不同,价格才不同,这不正说明价值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吗?

事物不同的效用影响事物的价格,从而也影响事物的价值的实现,因为价格是价值的实现形式。但是,在生产时,因为生产效率就是劳动力的效用和劳动工具、劳动材料等使用价值的效用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持续时间的比率,劳动生产效率受很多因素,比如受科学技术、生产条件、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生产工具、生产材料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计量产品价值时,都按劳动时间来计量,因而产品在生产结束时形成的价值是包括事物的自然价值、各种生产工具的使用效用价值、劳动力效用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形成价值的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的,其形成的价值也是客观的,不是由主观决定的。如果主观因素比如生产什么和不生产什么、人与物的比例如何确定等影响了生产率,那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主观因素影响了产品价值量的多或少,但仍然不能说主观因素决定价值的有或无。劳动过程一结束,产品的价值就已经确定,人们的主观因素不会影响已经确定的价值量。

虽然人的主观因素不能决定事物价值的有或无,但由于具有使用价值的事物,人可以决定是否使用它。若使用它,它的价值就能实现,若不使用它,它的价值就不能实现,所以,人的主观能决定事物的价值实现与否。凡是影响事物价值实现的因素,也是影响价格高低的因素。当人们在市场上讨价还价时,人们会基于事物的某种有用性,对所需要的事物进行估价,这是人的一种价格要求。价格是人们通过市场用价值来衡量使用价值多或少的货币表现,效率是用效果和效用价值来衡量的使用价值效用大或小的现实表现。效用是由使用价值产生的,价值是用来量度使用价值多或少的,效用价值是效用持续时间,与使用价值本身的价值不是一回事,所以,主观不决定客观的使用价值及其价值。

(2)财富的效用价值由其所含的被使用的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决定。财富有多种使用价值,产生多种效用,也产生多种效用价值和效率。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受事物存在形式的影响,有时人们只能利用财富中蕴涵的一种使用价值,所以,在计算财富的价值量时,只能以财富所含的被投入使用的使用价值的价值和效用价值为计量对象。在生产时,人们利用一种使用价值创造新财富,这种使用价值的价值也随之凝结于新财富中。尽管当一种财富的用途改变时,它的价格差别很大,但它在形成过程中已凝固的价值量是恒定的。如果财富的用途不同,财富中的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用也会不一样,与这种使用价值相关联的效用所形成的效用价值也不一样。还以枪为例,把枪用于战争和把枪当做作火棍的效用是不能等同的。制造枪所用的原材料、技术、所使用的劳动量和劳动持续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价值也凝固了,如果你购买的是军火,枪是这个价格,如果你把枪当成烧火棍来买,枪还是这个价格。但是,如果买枪的人把枪当成烧火棍来买,会把枪的价格与烧火棍的价格作比较,会把枪的价格压向烧火棍的价格,这是人的预期效用价值的市场表现。不过,尽管人们因为用途不同,预期效用价值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价格预期,但卖枪的人如果按烧火棍的价格出卖枪,他要亏本,收不回制造枪时已经花费的价值,因此他不会以低于枪的生产价值出售枪。购买枪的人如果改变了枪的用途,就会影响枪的供求数量,从而使枪的价格发生变化。这说明,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其所含的被投入使用的使用价值的生产价值和预期效用价值决定的。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影响已经形成的价值的实现,但不决定已经形成的价值。

3.边际效用价值论错谬的原因。

现在流行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实际是有界性主观效用价值论。由于人的主观想象和欲望无边无际,事物的效用多不胜数,当主观效用价值论不能解释商品价值时,便有人用边际效用价值论即最后一个商品的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对我们研究问题有一定的启发,但其原理是错误的。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卡尔·门格尔举例说:原始森林中居住着一个人,他可以支配数十万株树木,而完全满足他对木材的需要,每年仅需二十株。这时即使野火烧毁了很多树木,对他的需求也没有影响,再损失一两株树木,这一两株树木对他完全没有价值。但是,如果这个原始森林中有十株野生果树,果树的果子为这个人日常所食用,支配量小于需求量。这时,哪怕果树只死一株,这个人就要挨饿,至少不如从前那样满足。因此,这些果树的每一棵,对这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门格尔由此得出结论:随着人们消费财货数量的增加,人们感受财货的效用减少,直到最后为零。消费财货的价值,就决定于接近零时那一单位的边际财货效用。[2]

后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系统论述边际效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时又举例说:一个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农民,某年收获了五袋谷物。他用一袋维持自己的生命,一袋改善自己的生活,一袋喂家禽,一袋酿酒,一袋喂鹦鹉。这位农民认为这五袋谷物对于他的需要而言,都是必要的,但满足他的需要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他对这五袋谷物的评价不一样(评价就是价值判断),他会认为第一袋谷物对于他效用最大,价值最高,第五袋对于他效用最小,价值最小。无论怎么交换,总有一袋处于最边沿也就是边际位置,就是这一袋谷物的效用价值决定了其他谷物的效用价值。推而广之,商品的价值是由最后一个单位商品的效用价值决定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商品价值由什么决定?庞巴维克说由供求决定。需求多而供给少,边际效用就高,价值也越高。需求少而供给多,边际效用就低,价值也低。[3]

(1)边际效用价值论对我们的启发。价值论与财富论的统一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边际效用价值论给我们以启发。边际效用价值论试图解决使用价值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效用如何衡量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天然事物没有价值,天然事物只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之间没有可通约性。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感到天然事物有价值。为什么边际效用价值论能得到不少经济学家的认可,原因也在于此。

天然事物的价值是什么?人们不知道。而边际效用价值论似乎可以解释某些天然事物的价值问题。比如说,水的用处很大,人人离不开水,但水为什么价值却很小?同样,阳光、空气等也是如此。而金刚石用处不大为什么价值大?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说: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效用很大,但水的价值很小,人们几乎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到水。这是因为水的量太多,人们对水的需要有一个边际,超过了这个边际的水就没有价值了。比如人们口渴时,喝的第一碗水,价值最大,第二碗水,价值就小了一点,第三碗水,价值又小了一点,满足需要的最后一碗水,价值最小,最后一碗水之外的水,就没有价值了。金刚石价值大是因为金刚石太少,总是满足不了人的需要,它的边际效用大。当它还没有达到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就没有货源了,它满足人的需要的边际总是减不到最小,所以金刚石的价值就大。

说到底,边际效用价值论说的还是“使用价值的价值”问题。对于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它不是他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使用价值的重要部分即天然事物,马克思认为它没有价值,因而使用价值及其效用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没有被详细研究。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认识事物的使用价值的效用方面,有一定意义。认真研究它的合理方面,可使财富论与价值论统一。另外,如果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用于指导人们如何掌握财富的使用度,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边际效用价值论意识到使用价值的效用产生价值,这与实际相符,因为生产效率对价值是有影响的,甚至影响很大;消费对劳动力的价值有影响,劳动力在进入市场前,有自身的价值,包括天然价值、生活资料价值、培训费用价值、知识传承价值等。劳动力被使用,产生效用,这个效用形成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形成价值,用时间来计量,也就是说劳动力的效用产生价值。劳动产品数与时间的比率就是劳动效率,反映劳动力效用的大或小。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注意到了人是具体的个体。虽然从人的社会性方面来说,社会的人是无限的,需求是无限的,但从个体的人来说,人是有限的,需求也是有限的,也就是有边际的。有限的需求行为也需要某种使用价值创造的有限性。人类社会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需求也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未必意识到,他们的理论为社会的计划性生产提供了依据。

(2)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错误。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对我们研究问题有启发,但它的原理是错误的。

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把意识和存在的关系弄颠倒了,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因找不到同一的效用计量方法,只好用使用价值的使用使人产生的主观感觉为基础来确定效用价值的大小,显然这是荒谬的。人是一种物质存在,要维持人的生存,必须先有物质的满足,才有精神的满足。人的主观愿望捉摸不定,因人而异。如果价值由人们的主观决定,那么,货币是价值符号,是不是一个人认为现在用10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架飞机,他的愿望就真的可以实现?是不是一个人认为现在拿一粒玉米就可以卖出一颗人造卫星的价格,是否他真的卖出了这个价格?有人可能反问:如果玉米价与卫星价不相当,为什么不能说这正是由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其实,人的主观评价是有依据的,这种依据恰恰就是价值,这个价值的量在人们生产卫星与生产玉米时已经确定,因此,凡是精神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拿一粒玉米企图去换一颗卫星。我们不能说是人的主观决定价值,而应该说是价值决定人的主观评价。如果价值凭主观可以确定,货币又是价值的代表,那么,是不是人们什么也不干,在家想钱,做“黄粱美梦”,就可以得到很多钱?事实是,想入非非是主观的表现,但想入非非想不来价值的代表——钱。

二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没有分别自然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人的劳动是在自然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生产率无论如何不能被忽视。还以金刚石和水的价值为例,马克思是这样解释金刚石的价值形成的:“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4]金刚石若用人工开采,其费用确实很大。据资料显示,钻石经过数十亿年诞生于地壳深处,寻找钻石的过程不易,即使寻找到,也只有1%的钻石被成功开采。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仅开发了约350吨钻石。而人们除了在特殊的地方比如在沙漠里寻找水较为困难外,找水确实要比寻找金刚石容易得多。但是,这只能说明开采金刚石费用大,花费的劳动时间多,金刚石的劳动价值大,而不能说明金刚石为什么稀少,是不是稀有就价值大。也不能说明水为什么多,多了是不是价值就小。这里涉及到它们的价值多或少的原因。

金刚石在地壳中很稀少,是因为金刚石的自然生产率很低造成的,加之发现金刚石需要人类付出很多的劳动,所以金刚石的价值很大。如果自然生产率高,加上科学技术的劳动使人工合成金刚石数量增加,金刚石就会变得便宜。马克思举例说:“尼什韦葛说过,到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八十年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而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5]而水的自然生产率很高,几乎不需要人付出劳动就可得到水,阳光、空气也如此。所以,如果以劳动价值来衡量,人们会觉得它们价值小或无价值。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忽视了自然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区别。

三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者不知道一种事物包含多种使用价值,每一种使用价值都有一定的价值。用劳动价值论解释水与金刚石的价值决定问题不能使人满意,用边际效用价值论解释金刚石与水的价值问题同样无法使人满意,因为金刚石的用途也就是它的效用正在不断地被发现。比如,过去人们常把金刚石当作装饰品使用,现在人们利用它的坚硬度很高的特点,将其用作钻具和切削工具,或作其他特殊用途。金刚石的效用越来越大,是不是价值越来越大?如果说金刚石的价值越来越大,还谈什么价值确定?

正因为一种事物可以包含多种使用价值,所以人们才有循环经济和产品深加工的行为。例如,秸秆在完成了为植物运送营养的使命使植物果实成熟之后,它的一种使用价值已经发挥了应该发挥的效用。但是,人们又把秸秆直接还田,用做肥料,它就有了另一种使用价值;人们还可以把它制成青贮饲料,又发掘了它的一种使用价值;还可以使之气化,形成可燃气体;或制成沼气供群众生活用;还可使之燃烧发电、发酵制成乙醇、当作造纸原料、培育食用菌……

四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混淆了价值存在和价值实现。事物使用价值的大或小是通过使用价值的效用所产生的效率表达的,事物价值的多或少是经过交换与比较得出的,这都不是主观的。如果不经过交换,价值就不能显现。比如门格尔所说的原始森林中的树木,你用它也好,不用它也好,它都存在,都有自然价值,不是树木被使用才有价值,没被使用就没有价值。若树木被使用,树木的自然价值得以实现,若树木不被使用,树木的自然价值不能实现。如果事物不被交换就被使用,其价值虽然实现但不显现。

因为事物只有被使用,其价值才能被实现,所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实际是价值实现界限论。虽然主观需要决定价值实现的程度,但主观需要决定不了价值存在。人的需要是客观的,但又受主观的影响。人需要吃饭,这是客观的,但吃多吃少,吃好吃坏,由主观决定(实际是受环境和身体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受客观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供求关系对价值实现的影响。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说,一幅字画,可以卖到上亿元,这不是说明价值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吗?其实,一幅字画卖到上亿元,是因为价值与价格会产生背离现象。一幅字画的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受字画的稀少性和垄断性的影响。但稀少性和垄断性不决定字画的价值,而是决定字画价值的实现程度。

五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没有弄清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界限。个体需要是有限的,社会需要是无限的。个人不需要的,社会、他人还需要。而价值正是作为使用价值的同一性为人的社会性开辟道路的。含有使用价值的事物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要被使用;对于社会来说,要被交换。只要参与交换,就必然要参与价值的社会平均化过程。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也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规律。商品参与社会平均化过程与劳动生产率高低有关。劳动生产率低,劳动时间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多,超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部分不能实现。劳动生产率高,劳动时间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少,如果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的价值可以实现。这不是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剥削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而是价值实现的重要表现方式即市场价格在商品供不应求时,由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值决定,而在商品供过于求时,由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值决定。

边际效用价值论不谈价值社会性的平均化,只谈个别性的最高界限。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人的需求限度决定了供求在价值实现中的边界,这只是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

六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混淆了生产价值与消费价值。虽然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财富中,虽然人们在市场上付出商品生产价值的等价购买商品的消费预期效用价值,人们可能从主观上认为商品的生产价值与商品的预期消费效用价值是相等的,但实际上商品的生产价值与消费消费预期效用价值不一定相等。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价值发生转化。在生产中,一种使用价值的价值转化为其他使用价值的价值,这是价值内转化,内转化的价值随新产品的定形而固定,不随产品用途的改变而改变。但消费价值就不同了,因为一种使用价值的用途不同,效用不同,产生的消费价值也不同,所以,当一种使用价值从一种用途转为另一种用途时,其消费价值量也随之改变。这种因改变使用价值的用途而致消费价值量变化是价值外转化。如果不消费,价值仍然存在但不转化。边际效用价值论者仅仅用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效用价值代替整个财富的生产价值与消费价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者不明白效用与效率的关系。效用产生效率,效率影响价值,而研究生产效率正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用边际效用价值论反对劳动价值论,有点幼稚。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所说的“最后一个单位财货的效用”决定该商品的价值,最后一个单位财货本身无法确定,甚至连个模糊的确定也没有,因而,最后一个商品的效用决定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大熊猫濒临灭绝,大致还可确定“最后一只”。而金刚石在不断地发现,谁知道它的最后一个在哪儿?如果商品生产持续不断,商品的价值也是不是永无确定之日?事实是,商品的价值在经过劳动加工定型后的那一刻就已确定了。

正因为边际效用价值论有以上的缺陷,所以,它不是科学的价值论,庞巴维克所举的五袋谷物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五袋谷物的内容是一样的,不论谷物的用途怎么变,谷物的重量和数量不会变。假若每袋是25千克,把它当作食物它是25千克,把它当作饲料也是25千克。如果使用价值数量不变,也没有被使用,其生产价值当然也不会变。五袋谷物自己吃也好,喂鹦鹉也好,谷物只要被生产出来,其价值就已经固定了。但是,如果谷物被投入使用,用途不一样,效用也会不一样,它的消费价值就会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把谷物当作不同的商品引起的。如果把谷物当口粮,谷物就是食物,如果把它喂鹦鹉,谷物就是饲料。动物的饲料与人的食物是有区别的,其效用也是不同的。但这种变化必须是在被消费后,而不是在被消费前。如果在被消费前价格有变化,那是由消费预期的变化引起供求关系的改变使价值实现程度不同所致,与已经形成的商品生产价值没有关系。如果一袋谷物的价值一会儿是30,一会儿是20,一会儿又变为10,最后还能成为零,还谈什么价值确定?谷物的用途不同,谷物就成了不同的商品,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怎么比较?要比较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当然还得利用价值。但问题恰恰是谷物的价值本身不确定,指望用它的效用来确定谷物的价值。效用又是由使用价值的使用产生的,效用又需用使用价值来确定。绕了一圈,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还需用使用价值来确定使用价值的大小、多少,最终还是价值不能确定。这样的价值论还怎么能称为科学?我们不能想象用同样材料、同样工序、在同样条件下生产的产品价值不同,不能想象当我们肚子饿了时,在市场上买馒头吃,吃的第一个馒头觉得很香,价值大,吃到第五个馒头时肚子饱了,这第五个馒头价值就小。卖馒头的人是不是第一个馒头向我们要的钱多,第五个馒头要的钱少?有人调侃:“早知道第五个馒头能吃饱,前面那四个馒头就不用花钱买了。”而连没有政治经济学知识的孩子也会知道馒头的价格是一样的。这说明,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因人的主观需要而变动,但这种变动是围绕价值进行的。如果没有价值作支撑,商品就没有相对稳定的价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