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区别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区别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依据他的新发现“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进行演绎,揭破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严密系统论证,体现在他穷四十年心血写作的《资本论》中。[4]这样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成为指导人类自觉促进社会发展的理论。人们称这种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理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证基础之上的。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演绎逻辑。

虽然人类社会发展到了资本主义阶段,但是,资产阶级并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出于发财的动机,当时还处于受压迫地位的资产阶级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为号召,与其他被压迫阶级一道反抗封建主义,并取得了胜利。但是,当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生产方式之后,同样出于发财的动机,把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抛诸脑后,与封建贵族妥协,出卖了与自己一同战斗的其他劳动阶级,运用暴力和等价交换两种手段,把广大劳动群众变为无产阶级。资本家把工人当成活机器和机器零件,实行血腥工厂制度,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儿童从六七岁进厂,每日劳动长达十六七个小时,吃得很差,劳动环境又很恶劣,童工大量死亡。这种情况,引起像马克思这样高度关注民生的人的愤怒是必然的。可是,资产阶级及他们的经济学家却说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尽管有些正直人士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阶级压迫表示愤怒,但由于他们不能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不合理,因而对资产阶级及他们那个阶级的经济学家的胡说感到无奈。马克思依据他的新发现“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进行演绎,揭破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恩格斯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1]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他探索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方向。恩格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不仅由于它是一种不合理的剥削制度,导致了阶级严重对立,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相容,即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相容。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的逐利自由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大众日益相对下降的购买力不协调,经济危机使大量的人力物力遭到浪费。因此,资本主义必然被更高形式的社会所代替。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严密系统论证,体现在他穷四十年心血写作的《资本论》中。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3]

2.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

资本主义灭亡后被什么社会所替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样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公正、公平、民主、自由的公益社会,是一个个人与集体、公益与私利、自由与规则高度统一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自人类结成社会以来的不懈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共产主义勾画出了一个大致轮廓: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生产有计划,避免了人财物的浪费;教育得到普及;没有商品和货币,逐步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过渡到按需分配;工农、城乡、体脑三大差别消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根据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具体情况,指出了人类解放的道路、方向、依靠力量和途径。这样,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成为指导人类自觉促进社会发展的理论。

历史上很早就有人探讨社会主义问题(那时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义),但都仅仅是一种愿望的表达而已。例如,生于公元前500多年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就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5]他呼吁要建立一个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平等、和谐、仁爱的大同社会,可以说孔子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在西方,稍晚于孔子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也希望建立一个平等的理想国。但是,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社会?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社会?依靠谁实现这样的社会?孔子和柏拉图解决不了。孔子周游列国,企图说服各国的统治者实行仁政,建立人人互爱的大同社会,结果是到处碰壁。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在发展,另一方面,阶级压迫却越来越严重,剧烈的阶级斗争使社会陷入动荡。孔子当然不知道这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但他显然已经体会到了社会发展有规律。孔子、老子这些聪明人,知道人类结成社会要遵循一定的秩序,他们把社会规律和秩序称为“道”。如果遵循规律和秩序,就可以保证人人平等地参与,平等地获取。如果不遵循规律和秩序,就会出现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社会动荡。掌握权力的人总是破坏这种规律和秩序,于是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人为的干扰和阻碍。他们知道人世间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不符合“道”的内在要求,向人们呼吁要按“道”的要求办事,以实现公正、公平。

在西方,人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历史从1516年莫尔出版《乌托邦》算起,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了。到了19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把空想社会主义推向新高潮。他们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公平、公正、民主、自由与和谐的社会。但他们也和孔子一样,从伦理观念出发,幻想由剥削阶级的恩赐达到那样的目的。人们称这种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出于拉丁文,原意是喜好社交的、同伙的、集体的意思。[6]据高放教授考证,1753年,本尼迪克丁·安塞尔姆·德生(公元1699年—公元1772年)从人具有社会性的意义上最早使用了社会主义者一词。1803年,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安尼出版了《驳斥反社会主义》一书,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上帝安排好的人人平等的社会。1822年,欧文派的一位通信者第一次用英文表述了社会主义这个术语,反对个人主义,倾向集体主义。1827年欧文的信徒在其主办的《合作杂志》上第一次把主张实行新社会制度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1832年圣西门的门徒戎西埃雷在《环球》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人与人彼此存在有机联系的社会制度。1834年圣西门派的活动家比埃尔·勒鲁在《百科全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论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一文,按照圣西门的学说阐述了社会主义概念,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命运。从此,社会主义一词广为流传。

空想社会主义一词,源于希腊文,从莫尔的名著《乌托邦》而来。“乌”是没有的意思,“托邦斯”是地方的意思,“乌托邦”就是没有的地方。在没有的地方实行的空想的社会制度,中文意译为“空想社会主义”,怀有这种信念的人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一词是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日罗姆·阿道夫·布朗基于1839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对社会主义者的贬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承认自己的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在世时没有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圣西门称自己的理想制度为“实业制度”,傅立叶称自己的制度为“和谐制度”。欧文刚开始称自己的制度是“理性制度”,直到1835年才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并组织了一个“社会主义研究会”,1840年出版了《社会主义或理性制度》一书。

社会主义一词是从日本流传到我国的。1870年,日本学者加滕弘之用日文音译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后日本学界用汉字意译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由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人士无法在国内立足而东渡日本,他们了解了社会主义流派,梁启超于1902年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7]马克思、恩格斯称自己的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以区别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他们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列宁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的理论,称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才有了现在的特定含义。尽管人们至今仍对社会主义是什么争论不休,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社会主义能够解决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至于社会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怎么实现,要依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