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儒家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先秦儒家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以先秦儒家道德观基本内容的分析为理论视阈,结合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探讨儒家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塑造良好道德品格提供思想史的借鉴。儒家的思想内容极其宏丰,其中以道德观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这体现了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可贵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以利益为取向的道德观阻碍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的道德观反对享乐主义,它推崇的是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先秦儒家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徐 嘉

【摘 要】 道德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儒家道德观沉淀了悠远历史长河中的许多思想文化精华,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先秦儒家道德观基本内容的分析为理论视阈,结合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探讨儒家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塑造良好道德品格提供思想史的借鉴。

【关键词】 先秦儒家道德观 大学生 道德教育 积极影响

一、先秦儒家基本道德观及特征

(一)先秦儒家的基本道德观

在春秋时期,中国正处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也随之诞生。

儒家文化在先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自儒家思想形成以来,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存在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儒家文化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作用。儒家的思想内容极其宏丰,其中以道德观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1]先秦儒家道德观主要包含以下方面[2]

仁: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的释义是人与人之间高尚的道德关系,是表现在社会关系中的美德。孔子认为,天命靡常的观点应该摒弃,他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省形成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周围人乃至社会人共同追求高尚的生命境界。孔子的“仁”学承认天命的存在,但更推崇人事,孔子认为只要按“仁”去处理人和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既顺应天命规律又发挥了人的道德能力,从而实现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义:儒家思想对自然、社会、天命、人性进行深入思考,得出崇道的观点,而“道”所包含的就是仁和义。正如孔子所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可见,无论艰难困苦甚至危及自我生命,都要将仁义放在首位,宁愿牺牲自我也不能违背仁义。后来的孟子讲“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礼:在先秦,礼最初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随着祭祀仪式的日益复杂,在仪式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便日益系统化,并开始形成越来越复杂而精细的制度,这个制度后来便被称为“礼”。在儒家的道德观中,礼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一贯强调仁先礼后,仁内礼外,因为仁德在内心可感受而难直观感受,它必须外化和凝结成为若干确定的可操作的规矩,作为人们行为的守则。这就是礼。

信:它指的是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交往中所有人做任何事的基本准则。但是儒家同时认为义是信的前提,即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在先秦,儒家积极倡导信德,一方面统治者企图可以以此履行自身承诺来保障黎民百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它来约束人和人之间交往。

(二)儒家道德观的特征

儒家道德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重集体轻个人。君子将义放在第一位,强调不可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而小人则是唯利是图。比如孔子、孟子均非常推崇大禹,缘由正在于此,“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中,集体和个人的价值并不是相同的,它赞同个人以正确的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而在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则应该做到舍弃私利而成全集体利益。二是重内化轻外化。这是反求诸己的思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可见,儒家道德观认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格的塑造起决定作用,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只有从自身进行努力才能提高道德修养,而不是依靠外界的强求来实现道德理想[3]三是重人生轻鬼神。孔子就具有这样的理性态度。据《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论语·雍也》)可见,对于远古时代存在的各类神鬼故事,儒家已经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认为,没有很好地侍奉活着的人,怎么能去侍奉鬼神?强调事人在前,事鬼在后。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这体现了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可贵的以人为本的思想。[4]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若干问题

1.社会责任感淡化。儒家道德观一直强调每个人要有自己的担当,这是君子要坚守的道。而当前的现实是,一些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认为讲道德是假大空,而对于谋取自我利益则是非常热衷。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成全自我。这种现象和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时局变化、关注社会热点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反差。

同时,还有一些大学生道德观念里存在一种双重标准,即对于他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道德行为能够鄙弃;与此同时,对于自己却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时选择了将社会责任放弃在一边。这些现象无一不映射出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情况。

2.道德取向功利化。儒家的道德观非常反对功利主义,在义利之辩中坚定地选择见利思义的原则。在当下的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和竞争原则对大学生的思想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重利轻义才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前途关注多过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一方面急功近利,对于自身利益的谋取甚至采取唯利是图的手段;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责任、大公无私等只是在口头上承认,在道德修养中往往对于这些优秀品德敬而远之,甚至私下里还嗤之以鼻。这些以利益为取向的道德观阻碍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因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前社会,社会对于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如果仅仅追求利益而忽略了道德水平的提升,显然将会对社会建设带来不良影响。[5]

不可否认的是,人的本性具有趋利的特点。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迅速的发展,又为人的趋利行为提供了某种必然性。但是,在义利的抉择中决不可唯利是图。而是应该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倡导的那样,“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这是一个“道德人”对“经济人”的超越过程。

3.生活追求享乐化。儒家的道德观反对享乐主义,它推崇的是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享乐主义的倾向,更有甚者拿着父母的钱进行攀比,消费价值观已严重扭曲。尤其不应该的是,还出现了对于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视若无睹,甚至拒斥的现象。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理解的所谓生活就在于吃喝玩乐。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学生以锻炼交际能力为由,从本应刻苦学习的大学课堂、图书馆、实验室里中逃离出来逐渐沉入到了各种交际和娱乐场合,尤其对于各种诸如美食、服饰等的活动更是趋之若鹜。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探析

1.道德教育的滞后。可以肯定地说,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从小受到“分数第一”思想的影响而必然忽略在成长道路上道德观念的自我培育。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一方面,物质生活已经能够极大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在物质富裕的条件下,开始形成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时尚。各类媒体以及广告的刺激更是比比皆是。因此,人们对道德教育的需求往往就缺乏一种自觉意识。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自然也未能免俗。再加上新媒体中能够接触愈来愈广泛的社会信息。在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诱惑面前,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误导。可见,我们必须改变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的现状,迅速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解答道德疑惑,以培育起良好的道德观念。这其中儒家的传统道德资源显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6]

2.外来文化中糟粕成分的影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的一些意识形态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影响对我们社会的道德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方面是大学生涉世未深,对于新鲜的外来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接受新的价值观的速度很快;另一方面,外来的一些意识形态的对立分子利用所谓的“自私的基因”“人对人像狼”“我消费,我存在”之类的思想误导大学生,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观产生偏差。事实上,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已经随处可见了,比如利己主义使一些大学生放弃对集体主义道德理想的追求,变得唯利是图,自私冷漠;由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产生了虚荣攀比、投机取巧、颓废的行为,如此等等。如果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必然会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明辨是非,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糟粕。[7]

3.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思想资源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那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人民中去。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在对西方文化的积极汲取中却出现了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一些大学生显然深受这样的错误倾向误导,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鹦鹉学舌地模仿一些西化论者的断言,比如“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传统除了糟粕还是糟粕”“中国要搞300年殖民地才有救”。事实上,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极具亲和力、融和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8]

三、先秦儒家道德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儒家的仁学思想和利他主义精神的培育

孔子曾经明确地把“仁”的内涵定义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按照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契先生的理解,孔子在这里对“仁”的解说主要包含有两层意蕴:一是人道原则。“仁者,二人也”,故“仁”表现在人我关系方面既要肯定自己也要肯定别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友爱,不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二是理性原则。即肯定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亦即“能近取譬”。[9]孔子还进一步认为“仁”是一种优雅快乐的人生境界,“仁者不忧”(《论语·子罕》)。但同时,他又强调了“仁”的境界不玄远也不神秘:“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可见,儒家给了“仁”一个非常完整的内涵,最低的界限是“将心比心”,最高的境界是自我牺牲,即“杀身成仁”的伦理抉择,这是为大我的利益而牺牲小我的高尚抉择。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一直主张一种利他主义的情怀,也因此坚决地反对利己主义。我们无疑应该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倡导这样一个利他主义的理想情怀。它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在理想层面上对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进行肯定。[10]

(二)儒家的义利观和见利思义道德情怀的培育

在先秦的义利之辩中,孔子最早奠定了“见利思义”的价值观传统。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命题,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虽然并没有否定“利”,但他明确反对见利忘义,主张君子要“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孔子之后的儒者基本承袭了这一“见利思义”的理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但更强调义与利的对峙。由此他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孟子·梁惠王上》),并以“为利”还是“为义”作为区别小人与君子的唯一价值标准。荀子也认为任何人不可能不考虑个人利益,只不过应该使个人利益的追求服从道义原则的指导。所以,荀子认为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这可以说是“见利思义”命题的另一种表述。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要谆谆教导学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缘故。他要求学生对不应该的富贵,视为过眼烟云。也因此,在中国有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做人格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今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非常需要培育起这样一个见利思义的伦理情怀。当考试作弊、求职说谎、奖学金的竞争甚至出现厚黑学之类日益增多的见利忘义行径使大学生的操守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时,我们更是可以从儒家传统的这一见利思义基本原则中直接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以重建大学生的道德精神家园。

(三)儒家的礼仪观和文明礼仪精神的培育

孔子把礼的核心理解为克己。他的原话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对孔子克己复礼这个说法,我们通常只注意到孔子讲的这个“礼”好像很背时,因为他明确讲这个“礼”是周礼。可见,其有复古主义的倾向。这显然是孔子这一命题的局限。但孔子这里把“克己”理解为礼的核心内容却是非常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对一个人的礼仪修养而言其基础应该是学会克制自己。

所以,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每天必做的一个功课就是克己之功。他甚至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说,要破除那种山里面的贼寇很容易,派官兵去围剿他们就作鸟兽散了,但是要破心中的“贼”,还真是很困难的。因为人心中的自私、利己、贪婪、好色等这样一些念头一不留神就会冒出来,所以要破除和剿灭它,每日必做的一个功课就是克己之功。可见,克己是儒家礼仪观的核心思想。

“德诚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是人们内心道德意识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11]今天我们借鉴儒家的礼仪观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自我节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自觉性。

(四)儒家的诚信观和诚实守信精神的培育

诚实守信既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也是儒家道德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先秦时期,信就是儒家最重要的德目之一。《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可见,诚信是孔教的四门功课之一。孔子还留下过这样的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诚信作为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它要求言论与客观事实一致、言与行一致等。诚信这一道德要求其实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基石。现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诚信缺失也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忧虑,并积极寻找对策。我们认为,当今校园里的诚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要积极发掘儒家诚信观的精髓,积极以诚实守信来引导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做到如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结 语

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指出的那样,在当今社会由于对物欲的过度追逐,对财富人生的过度推崇,人的道德世界正滋长着极为可怕的冷漠感、荒谬感和无意义感。这是现代人的不幸和悲哀。我们认为,要走出这种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回顾传统伦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就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发表讲话时说的那样,传统文化可以让现代人实现“以文化人,以人育人”[12]

正是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道德传统能为现代人走出道德家园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记得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论语今读》中曾这样深情地写道:“《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论、活动中了。”[13]其实,《论语》的影响又何止在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倡议的《巴黎宣言》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因此,我们坚信有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儒家道德观,必将以其特有的智慧,继续启迪和烛照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创造,从而为21世纪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作者简介】 徐 嘉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浙江杭州310028

参考文献

[1]吕培培.韩国的儒家道德及其对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89‐91.

[2]陆擎宇.论儒家道德是形而上目的利己道德[D].西北大学,2014.

[3]仲伟通.儒家道德思想的合理内核探析[D].吉林大学,2013.

[4]徐青.儒家道德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启示[D].辽宁工业大学,2014.

[5]张伟.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大学,2008.

[6]苗苗.儒家道德思想与高校道德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1.

[7]邢雯雯.儒家道德修养及对中学德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7.

[8]刘项超.先秦儒家道德观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塑造[D].长春理工大学,2012.

[9]尚双盘.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

【注释】

[1]张应杭.伦理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9.

[2]吕培培.韩国的儒家道德及其对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89‐91.

[3]仲伟通.儒家道德思想的合理内核探析[D].吉林大学,2013.

[4]陆擎宇.论儒家道德是形而上目的利己道德——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中心[D].西北大学,2014.

[5]徐青.儒家道德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启示[D].辽宁工业大学,2014.

[6]张伟.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大学,2008.

[7]苗苗.儒家道德思想与高校道德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1.

[8]陈瑛.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07‐24.

[9]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92.

[10]邢雯雯.儒家道德修养及对中学德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马萍,宋振玲.大学德育,礼仪先行[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12]习近平.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N]人民日报.2014‐07‐02(1).

[1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扉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